貴陽網訊 普普通通的一張蠟紙,幾塊錢一把的塑料剪刀,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夜郎谷肖像剪影手藝人李源海手中,變成了「神器」。他仔細端詳遊客側臉,談笑間,剪刀上下飛舞,短短幾分鐘,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剪影就完美呈現出來。
創新發展 中西結合形成獨特剪影風格
李源海是福建人,十餘年前,他跟隨妻子來到貴州生活。「我從小跟爺爺奶奶學剪紙,這是打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在家裡長輩的言傳身教下,李源海學習到傳統的剪紙技藝。
「我之前分配在單位,後來下海去深圳搞設計,做雕塑,還當過老師。」豐富多樣的職業類型,為李源海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經過系統教學的他,並不完全認同傳統的剪影理念,他將自己幾十年的所學和生活體驗,融入到剪影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格。
李源海介紹到,傳統的肖像剪影,對人物情緒的體現較為明顯,喜、怒、哀、樂都以略顯誇張的方式展現,這就使得形象風格更偏向卡通。而他將傳統的剪紙技藝,同西方美術的素描等手法相結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同時更具現代美感,形成了一門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的新型藝術。
將興趣變成工作 更有持續動力
談到為什麼幾經輾轉,依然選擇肖像剪影這一工作,李源海直言不諱。
「剪紙一直是我的愛好,以前做過很多工作,也堅持剪了四十幾年,有一天,我突然在想,為什麼不能剪紙當作一份職業呢?」
萌生了這一想法的李源海,跟妻子說了自己的想法,妻子也很支持他堅持自己的愛好,兩人說幹就幹,很快支起了小攤。
一開始擺攤的時候,生意並不太好,李源海嘗試過為身邊的朋友剪肖像,擺在攤上。精緻的肖像剪影很快吸引了遊客駐足,人們在體驗之後,自發為李源海宣傳,回頭客越來越多,他的小攤很快成了夜郎谷裡的網紅景點。
除了當場為遊客剪影,李源海還開拓了網上郵遞的業務新領域。「客人通過微信把照片發過來,我就根據照片剪影,把作品發給客人看,對方覺得滿意之後,裝進相框,寄給他。」
將愛好發展成職業的李源海,在不擺攤的時候,就會在家鑽研剪影藝術,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薪火相傳 不斷傳承剪影文化
回憶起剛擺攤的經歷,李源海感嘆滿滿。
「因為大家對剪影不熟悉,所以最開始擺攤,還有人問我是不是理髮的,我只能告訴他們,我還沒學會理髮的手藝。」李源海告訴記者。
由於,近些年國家對剪紙等民間藝術的傳承,越發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來,現在再也不會出現路邊擺攤無人識的情況了。
「你們這個是不是剪影畫哦?」李源海話音未落,便有一位老大爺駐足問到,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老大爺便端坐在椅子上,等著李師傅為他剪肖像。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老大爺姓金,上次剪影還是自己年輕的時候,很多年沒有看到了,今天來夜郎谷旅遊,看到剪影肖像,便忍不住想拉著老伴剪一個,帶回家做紀念。
金大爺摸著自己頭上的白髮,感嘆到,自己上次在小攤上的剪影畫,還是滿頭黑髮,現在頭髮都已經白了!「我要把這個剪影帶回家,放在以前的剪影旁邊。」
正如李師傅所說,肖像剪影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門手藝,它承載了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值得被人們傳承下去。
「我女兒現在正在學肖像剪影,我們會一直把它傳承下去,也會把這份生活的美好傳承下去。」
(貴陽日報融媒體中心實習記者 洪露 杜娟)
編輯:田娟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