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謎一樣」的估值?
2014年,小米以450億美元估值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科技初創企業。但就在外界開始認為小米模式完勝的時候,它突然在2016年跌落谷底。一年後,又從一片唱衰聲中爬了回來。
小米的上市之路也一樣,當業界以為1000億美元估值大局已定,其估值卻突然縮水,從80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再到500億美元。而其上市地選擇也波折重重,先是港交所,後來是港股和CDR同步,但卻在「首個CDR企業」呼之欲出的最後一刻宣布要延遲CDR先發港股。
「當然,以上估值沒有達到雷軍的理想預期,他自認為小米可預見的增長在10倍以上。然而投資者看到的是中國智能機。」方格認為,「市場收縮、全球智能機增長滑坡、手機領域再無投資機會,而小米崛起的生態帝國在行業沒有完全成熟時,談成功還是為時過早。」
方格表示,小米最終的估值結果,是小米和投資者在長達半年時間裡互相試探和拉鋸之後找到的平衡點。它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小米目前真實價值的評估。某種意義來說,小米的IPO之路也是小米的價值回歸之路,從極端的叫好和極端的唱衰中冷靜下來。
低點開始 未必不是好事
根據招股書數據,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 2016年收入684億元,經營利潤為37.85億元;2015年收入668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很明顯,小米整體業務發展勢頭不錯,但大多數人留下印象的很可能還是2017年438億元的巨額虧損。
事實上,這個巨額虧損是由「發優先股」造成的,背後主要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的影響,與小米實際業務的關係並不大。
對此,方格指出,網際網路公司經常會在多輪融資時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畢竟在港交所的國際會計準則下,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一般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帳面的虧損,但其實公司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虧損,更不會對公司實際運營產生負面影響。相反的,公司價值越大,「虧損」值反而越高。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不再計入報表,數據上就好看了。
對於今天的破發,雷軍表示,小米能夠在目前整體投資環境不好的形勢下順利上市,已經獲得了成功。「這次IPO從低點開始,未必不是好事。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把公司做好。」 雷軍一直強調小米是新物種。硬體是小米的根基,尤以手機為首,同時驅動整個品牌生態鏈的快速增長。在上市前的公開信中,雷軍也試圖力證小米未來的成長性可期。
「小米模式難以突破。從小米手機開始,雷軍用8年時間裡打造了一隻「獨角獸」,盤點旗下商業版圖,從空調、掃地機器人、淨水器、電飯煲,再到毛巾、牙刷,線下零售店,其滲透範圍之廣可謂比肩BAT。」曹磊進而指出,「小米的成功上市得益於其在生態體系上的良好的搭建,而不是簡單盲目的一味拓展,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不斷獲得新的力量。」
「小米成功上市,說明它至少具備一套非常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只有這樣它才會具備上市的潛質,而且將會引領中國網際網路獨角獸企業即將到來的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