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傑出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其中以硝化甘油製作炸藥的發明最為聞名。不僅如此,他還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彌留之際諾貝爾立下遺囑,將他遺產的大部分(約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個獎項,以嘉獎各國在以上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由國王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
至此,每年的諾貝爾獎包括了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但很多人不禁好奇,為什麼諾貝爾獎中就偏偏沒有數學獎呢?
對於諾貝爾獎中為什麼沒有數學獎,歷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說,諾貝爾16歲就終止了公立中學的教育,沒有上過大學,後來只是從一位俄羅斯有機化學家那裡接受一些專業教育,正是那段教育引起諾貝爾對硝化甘油研究的濃厚興趣。諾貝爾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他的發明來自敏銳的直覺和非凡的創造力,而他所生活的19世紀下半葉,化學領域的研究一般也不需要高等數學,因此他在遺囑中不設數學獎。
其二說,諾貝爾曾有一個小他十多歲的女友,後來他發現女友對他不忠,私下和一個叫米塔格·萊弗勒的數學家交往甚密,最後兩人私奔。此事對諾貝爾打擊很大,他一直耿耿於懷,可能出於這個原因,諾貝爾不想讓情敵獲獎,所以他在遺囑中有意不設數學獎。
實際上,諾貝爾一生一共愛過三個女人。第一個是諾貝爾青年時期在巴黎邂逅的一個法國姑娘,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第二個是他的秘書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諾貝爾對她一見傾心,可惜伯莎早有心上人,後來成為男爵夫人,不是被數學家拐跑的;第三個是諾貝爾去奧地利進行商業旅行時,在維也納的一家花店裡結識的一個叫索菲的賣花姑娘,此後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係,最後這個貌美如花的女子背叛了諾貝爾,但對象是一個匈牙利的軍官,也並非數學家。
其實回顧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物理化學等科研領域還不太需要藉助高等數學工具,最基本的四則運算就能夠解決大多數的問題。於是有學者猜測,諾貝爾不設立數學獎是因為他無法預見未來數學在各學科推動中的重大作用。
也有學者認為,像物理、化學、醫學等都是可以對現世做出實際性貢獻的發明和發現的科學,而數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它是科學的語言和工具,嚴格意義上不算作科學,它幾乎是哲學甚至是藝術(一些國外數學系的本科生拿的學位通常不是科學學士而是藝術學士。)
數學的結果無法得到現實世界的驗證,換句話說數學是從公理推導出來的,只要公理沒問題後面都是邏輯的必然導出,所以從實驗驗證的角度來講不具有可證偽性,因此不算是科學。同時數學裡被證明的幾乎都是猜想性的東西,或者是純邏輯層面的、並不在實際生活中有直接顯著展現的東西。
但時至今日,我們都知道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備工具,所有涉及到科學的研究都或多或少的會應用到數學。像物理、化學、生理學與醫學、經濟學……這些諾貝爾獎項裡,沒有一個學科離得開數學。
諾貝爾獎雖然沒有設數學獎,但國際數學界也有一個代表數學界最高成就的大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它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每四年頒獎一次,因此也常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