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區別!

2021-03-01 乾坤使者園

當前有不少人對佛教存在誤解,提起佛教,他們第一反應就是迷信。歸根結底,是他們對佛教了解太少,其實,佛教提倡正信,與迷信完全不一樣。請看大師們怎麼說。

弘一法師: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牆。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

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探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義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但苦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異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法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消除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 ,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 ,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餘所厚望焉!

星雲大師: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聯想到「迷信」,特別是對敬天畏神的民間信仰,總認為那是愚夫愚婦的迷信行徑。在我看來,民間宗教信仰根植於傳統的敬拜天地萬物的信仰文化,用禮義仁愛來維繫人倫綱常,以善惡報應的思想建構祥和族群,其本質是善美的,只是由於現代人過於追求物質的滿足,迷信神通能夠改變一切禍福命運,於是有不肖的靈媒假神明附身之名,藉機斂財騙色,更是玷汙了神聖的宗教信仰。

其實,民間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自我規範,對維持井然有序的社會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應將民間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婦的迷信範疇裡,而對它有所鄙視。再說,迷信固然不可宣揚助長,但是有時迷信卻比不信好。迷信其實是對自己所信仰的對象不計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軍人為國家犧牲,為衛民而獻出生命,為什麼要為國家、為人民而犧牲奉獻呢?因為對自己保家衛國的使命產生一種不問任何原因、不計較任何條件的絕對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顧一切犧牲,獻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於運用,何嘗不是維繫社會倫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嘗不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能源!

過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誠,沒有受過教育,不會看經,因此持誦「唵嘛呢叭彌吽」,並且每誦一句,就拿一顆豆子來計數,晝夜不斷,精進不已。由於她不認識字,把「吽」字誤念成「牛」字,雖然如此,時日久了,精誠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動跳起來的境界。

從這則故事可以明了,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產生無比的信心,專注前往,毫不退縮,自然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標。正如古人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對宗教、真理、正義產生盤石不移的「迷信」,不足憂懼,值得擔心的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託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這才是令人憂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惡、邪知邪見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見;有斷滅見,就是邪見;乃至我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都是邪見。

佛教是一個驅邪顯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認民間信仰,只是加以導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禮經》中,佛陀對於日日禮拜六方的善生童子開示說:「方位不是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禮拜的六方是: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夫妻為西方,親朋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為上方。」意思是身為一個佛教徒,不要迷信時辰、地理,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迷信由於不明宗教淨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終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束縛,譬如有的人蓋房子要看風水、八卦,喬遷時還要算時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禍及子孫、冒犯祖先。其實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算命看地理無非是我們自找的一些束縛而已,所以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一)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過程。

(二)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例如佛教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斷德、恩德,是功行圓滿的覺者。

(四)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應從迷信中掙脫出來,培養正信,開拓自己的生命,這才是正確的信仰之道。

索達吉堪布:

信仰任何一種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於表面形式,這很容易變成迷信。比如,有些人為了升官發財,就到寺院裡燒香拜佛,這雖然也算一種信仰,但你若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什麼作用、佛和神有什麼差別,只是把佛陀當成求財工具,這就成了一種迷信。

如今很多寺院裡,天天都有人拜佛,我雖不敢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確實帶有迷信色彩。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連自己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真正的信佛,是通過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輩大德的文章或書籍,知道釋迦牟尼佛曾來過這個世界,他所說的一切符合真理,對解除自他痛苦、解決人生問題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然後從心坎深處對他誠信不疑,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實際上迷迷糊糊的,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個佛教徒,也仍是一種迷信。

所以,燒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單單是外在的一種崇拜,有些人為了打漁也會這樣做。我以前去南方時,就看見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漁前,都會去廟裡燒香,讓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魚,此舉完全是一種迷信。梁啓超曾在一本書中,也講了迷信與正信之間的差別,說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話,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惟賢法師:

宗教與封建迷信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區別。

一、產生的來源不同

封建迷信來自民間,涉及民間的習慣、民間的傳說、民間的理想、民間的願望。而宗教的產生有其歷史、教主及教義,既有產生的歷史根源,又有道理可講,有理論基礎。宗教有教規,就是在行為上有所遵循、有所約束,大都是勸人為善;另外還有教團,是有組織的。

宗教,不管是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道教,在淨化人心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內容不同

迷信是什麼呢?迷信是宣傳神權,借鬼神附身,借神斂財。具體講就是相信鬼神、佔卜、扶乩、預言天書這些東西,這往往就帶了一定的神權思想。本來人生了病需要吃藥,佛家講有醫藥可以治病,迷信卻往往讓人不吃藥,使人們受到很多損害。相面、算命、預言天書、跳神扶乩等等都屬於迷信,它使人們在鬼神中、命運中不能擺脫。

宗教是以勸善止惡為主,有其教史(歷史)、教義、教規、教團,發生的作用是勸人止惡為善,這樣對社會的穩定就有一定好處。而迷信就是以神權、以各種不可知的東西來愚弄人們,從中漁利,使人們受到損害。所以說宗教與迷信有極大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三、與哲學的關係

宗教與哲學有關係,迷信與哲學完全沒有關係,因為迷信是說不出什麼道理來的。宗教可以說自己做主,當然其中唯神論的也有,但是這個方向還是很好。迷信則是自己完全不能做主,賦予神權,迷信神權,自己完全不能主宰自己,這是極大的區別。迷信一般來講得不到政府支持,中國現在提倡五大宗教,發揚五大宗教,而迷信卻是要取締的。

四、與邪教的區別

但是迷信也不是邪教。邪教完全以神我,發揚神我,以此來愚弄人。神我之說在印度就是婆羅門教,崇拜梵天,以神權來主宰,被佛教視為外道。中國過去的法某功,就說自己是神,自己是主宰,能支配一切。這個是很荒唐的,引人入邪,害人不淺。這個為害的程度,比迷信還大。所以,宗教與迷信、邪教是有區別的。可以多看有關資料作一下參考,大體區別即是如此。

五、佛教的特點

佛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更不是邪教。邪教講神我,佛教講無我。一般宗教講萬能的上帝,講神權;佛家講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創造。哲學講內心思辨,佛家講實踐、心物一體,又有不同。

科學方面呢,是傾向於物質以及在物質上的研究。佛法講心物總和,講心就有物,講物就有心,講中道實相,所以與科學也有所不同。

上個世紀初曾經有個爭辯,一派認為「佛教非宗教、非科學、非哲學」,另一派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這兩派都有理由。

「佛教非宗教、非科學」:為何非宗教?宗教講神權,不管是上帝也好,梵天也好,神我也好,都是歸於神權,而佛教不是!為何非科學?科學崇尚物質,以人為本;佛法是總和觀點,人與自然、社會是連成一體的,故非科學。為何非哲學?哲學是形上學的,欠實踐;而佛法講究實際,注重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從信仰方面來講,佛教有歷史,既然信,就要崇拜三寶,在這一點上佛教與宗教相似。佛教亦科學,因為佛法講邏輯,講因明,講實證,與科學的求證方式接近。佛教亦哲學,佛學在思維方面注重思維的形式,講現量、比量等等,這與哲學相類似。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義和團的宗教迷信
    而且還斷言,這種宗教迷信「實在難以用群眾運動的主流和支流的理論來解釋」。這就是說,義和團利用宗教迷信是滑稽可笑、無一可取,它給義和團運動帶來的只能是消極、蒙昧和落後。對於上述觀點和結論,我不敢苟同。現就義和團與宗教迷信問題,略述自己的粗淺看法,不當之處,望批評指教。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 初窺臺灣的現代宗教與民間信仰
    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都很興盛,這應該歸於其所在環境。各宗教間皆為平等,傳教環境也極為自由 。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漢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此極為流行且根深蒂固,西方國家的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雖然較不普遍,也擁有不少的信眾。 佛教與道教為臺灣兩大主要宗教,信眾分別為800萬與750萬,而臺灣總人口也僅2300萬,所佔比例之大,讓人咂舌。
  • 咒符、命運、民俗、信仰,迷信和迷不信,我選中庸之道:不迷信
    迷信是封建社會餘毒,就是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盲目的、不加分析、不加證實的相信和崇拜他人和一些說辭。還有人信命,說凡事老天爺都已經安排好了,「人的命天註定,著急上火不頂用」。不做努力,不去爭取,輕易放棄,聽天由命。可是也聽算命先生的。你說這不是迷信嗎?
  • 淺談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
    信徒不到人口4%的宗教包括:天帝教、天德教、理教、軒轅教(黃帝教)、天理教、先天救教、山達基教、巴哈伊教、耶和華見證人會、真光教團、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統一教)、長老會、真耶穌會、浸信會、路德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以及聖公會等。剩下20%的人口宗教信仰不明或是沒有宗教信仰。在其中佛教道教界線並不明確。
  • 宗教信仰引導人向善 信徒可信不可迷勿盲目追崇
    佛教在線海外訊 宗教信仰引導人向善,信徒必須理智分辨,推崇正信和破解迷信,以免釀成家庭悲劇。位於檳城大山腳一名自稱是「菩薩後裔」的女教師,疑過度迷信而走火入魔,導致3歲的侄女蔡宛軒窒息死亡。儘管如此,宗教團體認為,任何正信的宗教信仰都是正面的,信徒在信仰一個宗教前,必須先認識、了解所信仰的宗教,而非盲目追崇,這將偏離宗教原有的精神,個人的思維也變得極端。此外,民眾認為,這些因迷信而「走火入魔」或是作出不理智行為的「信徒」,可能是精神上出現問題,進而做出許多偏激的行為。
  • 關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數學>正文關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 2012-03-07 17:00 來源:網際網路
  • 文化:迷信與信仰淺談
    #前幾天我以「狐仙」的供奉為例,淺說了一下信仰與迷信的問題。誠然,我對「信仰」的理解很膚淺,僅停留在個人道聽途說的水平上,要不怎麼說是「淺說」呢?下面再接著淺說「迷信」與「信仰」的問題。還是先從「道聽途書」講起。老家附近有位婦女,是「虔誠」的基督徒。
  • 民間信仰是我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的基礎
    長久以來,民間信仰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民間信仰是我國民眾最廣泛的信仰,在融入我國之後的世界五大宗教身上都能看到民間信仰的影子。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璋瑢為此專門撰寫了題為《正確認識民間信仰》的論文,為我們闡述了民間信仰不可忽視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確認識民間信仰。
  • 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下)——士師記裡隱藏的福音
    續: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上)——警惕米迦式的宗教信仰三、偶像宗教的癲狂「人因偶像而癲狂。」(耶50:38)無論是舊約聖經還是新約聖經,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
  • 「東北仙家」故事傳說是文化還是迷信?怎麼區別迷信與文化
    仙家出馬仙為代表的宗教文化遺存出馬仙有專門的從業者,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有規範的崇拜偶像,崇拜儀式,至今仍然有少量的遺存散落在各地。保家仙民間傳說,來自宗教屬於民間。仙家文化的民間傳說故事與出馬仙相應和,發展出了各類的仙家民間傳說,包括仙家復仇、仙家報恩、仙家上身、仙家討口封,仙家密人等各類民間故事,因為仙家這個特殊的主題和提法,形成了東北文化特色的民間傳說故事模式。這些故事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充滿了神秘色彩,講因果報應,倡導人們與動物和諧相處,敬畏自然。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 「三教合一」:「中國宗教」的信仰模式
    ,這與明代以來整個信仰圈的重構有密切的關係,用《金澤》一書多次希望表達的一個觀點:明清以來的中國漢地出現了一個新的「宗教」,它時而示「佛相」,時而示「道相」,而更多的時候顯示的是「儒相」,這種現象被明清以來學者稱為「三教合一」,李天綱更願意將其稱作「中國宗教」,一種完全植根本土及漢人信仰的宗教信仰模式。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東南亞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極具調和性 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宗教信仰」通常被列入「通俗宗教信仰」範疇。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有關宗教信仰和社會的關係近年來顯得更為微妙,給高校的宗教工作帶來了不堪承負之重。要討論如何科學對待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首先要正確把握和區分幾個事實:與5年前相比,高校學生接觸宗教更為便利,途徑也更為多元;高校學生接觸宗教之後,存在著宗教好奇、宗教朦朧、宗教參與、宗教虔信、宗教執信等不同層次的區別;大多數學生參與宗教活動往往來自於某種心理需求,只有少部分學生才是在尋求純粹信仰的滿足;高校學生參與的宗教活動的複雜情況,使學生無法區分打著宗教旗號的政治活動和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動
  • 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畫,是人們相信宗教信仰的產物
    古埃及歷史的發展和它的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所有方面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例如象形文字的書寫與藝術,藝術與宗教,宗教與詩歌,詩歌與政治歷史等互相之間的密切結合。因此必須將古埃及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埃及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其根本原因也就在於此。
  • 文明6如何利用宗教取得優勢 文明6信仰和宗教詳解
    【概念篇-信仰和宗教】 ①獲得信仰值 信仰值是一種宗教貨幣,能通過奇觀,政策,領袖能力,自然奇觀,城邦... 文明6如何利用宗教取得優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文明6信仰和宗教詳解,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報告
    近來,美西方反華勢力大肆散布所謂新疆「限制宗教信仰自由」「剝奪少數民族公民信教權利」「強拆清真寺」「迫害宗教人士」等謬論,這完全不符合事實,嚴重傷害了新疆伊斯蘭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眾的感情,我們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我們發布如下報告,以我們的親身經歷展示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狀況,以正視聽。
  • 是文化被歪曲,還是迷信
    顯然,有些人將風水直接與迷信劃上了等號,認為申遺也好,列入國家級名錄也罷,都是在渲染封建迷信。然而,韓國政府早已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還將其列為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們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過程中。預計不遠的將來,風水也會端午節一樣被認定為韓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