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沒人知道湯顯祖的這句詩到底是批判還是嚮往,但我卻深知徽州一帶風光旖旎,是個旅遊的絕佳去處。
早聽人說徽州古村眾多,諸如宏村、西遞、績溪等等早已名聲在外,但去過之後難免有些失望。或許是因為成名太早,如今很多古村都已被商業化所侵蝕,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寧靜祥和。
直到遇見了深山裡的呈坎古村,我這才被它的原始之美所觸動,這個歷史悠久的村子當真無愧於「江南第一村」的美稱。
它最大的特色不僅在於古建築保存完好,而且類型豐富、排列有序,當地人稱「三街九十九巷」,隨手一拍都是飽含滄桑美的藝術照。
呈坎古村別名「龍溪」,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該村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古村地處新安江上遊,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布局完全參照《易經》「陰(坎),陽(呈)」的八卦風水理論。若從上空俯拍便能看到溪水繞村而過,形成一個類似陰陽魚的圖形,兩條水圳耐心地引導著河水穿街走巷,至今仍在發揮著防洪排水、灌溉農物的作用。
積澱千年的呈坎古村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風景名勝,燕冀堂、羅進木宅、羅東舒祠等一眾文物古蹟可謂膾炙人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而來。
其中名氣最大的羅東舒祠又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是建於明朝中後期的磚木結構建築,加上左右碑亭、廚房雜院等共有四進四院,佔地面積高達3300平方米。
踏入祠堂中門,正中間是一條16米長,近5米寬的甬道。根據當地老人所說,甬道是用於祭祀行禮的主要通道,非德高望重的長輩是不能亂行的,平時大家進出走的都是兩旁的廂廊。
兩側的丹墀有上百平米,據說裡面原本有8棵古樹,不過現在只剩下一棵400多年的銀桂樹。都說「金秋九月,丹桂飄香」,這棵枝繁葉茂的桂樹就是羅氏家族的象徵,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桂樹的底部剛好分為四枝,寓意著四季富貴。
再往深處便是享堂,此間深21.6米,縱寬25.8米,屋梁和柱子均要兩人方能合抱。一位老人非常自豪地告訴我說,享堂裡的屋梁取自銀杏,柱子取自金絲楠木,二者皆是木中珍品價值不菲,光這四根柱子就估值12個億。
最後一進乃是模仿故宮太和殿,裡面各種物品的雕飾都極為精美,被人稱為「中國歷代古建築藝術博物館」。
集古樸、雅致、大氣為一體的羅東舒祠堪稱徽州古建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獲得了「江南第一名祠」的稱號,不管是從藝術還是美學角度來說都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
從歷史、社會的角度來說,羅東舒祠內的精美彩繪和活靈活現的木雕都具有非凡的文物價值,祠堂內所蘊含的建築歷史文化又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稱其為瑰寶一點也不為過。
除了羅東舒祠以外,呈坎村內古老的建築還有環秀橋(建於元朝),它是古時候由休寧通向歙縣、許村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這座飽經千年風霜的古橋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傳說元朝時期呈坎村內有一對恩愛的年輕夫妻,由於家境貧寒丈夫便萌生了外出經商的念頭,可惜最終還是因為心力交瘁死在了異鄉。
後來他的妻子秉承丈夫遺志,努力賺錢並捐建了這座橫跨河川的石橋,還用丈夫的名字將其命名。
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石橋上還有廊亭,這是由清朝羅福俊(小名黑仂)改建修造的,後來村名也環秀橋成為「黑橋」。
雖然呈坎古村並不算大,但其原始的風貌尤為美麗,各位遊客到此也別忘了品嘗一下當地有名的毛豆腐(徽州黃山一帶的特色傳統菜)。
它的外表上看起來長著一層白色的茸毛,聽說是以傳統人工發酵而來,烹飪之後味道鮮美無比,嘗過的人紛紛讚不絕口。
不知聽完分享大家是否對呈坎古村有了興趣呢?
想了解更多的精彩內容,那就請你動動小手點個關注,用風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