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正式發布了「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裡將全線貫通。在不久的將來,一條「世界級濱水休閒遊憩帶」將呈現在世人面前。面向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2040,黃浦江將成為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臺。
美好藍圖總是讓人期待,但站在她即將轉身的路口,內心總會翻江倒海、感慨萬千。這條母親河環繞於浦東、浦西,繞不開的是濃濃的上海情懷。
一江水,兩岸人 城市與河流的關係總是千絲萬縷。
自明清以來,黃浦江邊就有渡口,江面上就飄著舢板、划子。上海的先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搖啊搖,往來於浦江兩岸。
當搖擼船搖進了20世紀,黃浦江面和浦江兩岸開始發生了變化。
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後局租賃的「安泰」號小火輪,由浦東東溝內港碼頭直駛南京路外灘銅人碼頭,開始了機輪船在黃浦江上的擺渡,這是上海官辦浦江輪渡的開端,是鄉村上海轉向城市上海的歷史性宣言。
銅人碼頭潮漲潮落,幾經沉浮 伴隨著上海近代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黃浦江上的輪渡駛過了十裡洋場,駛向了黃金時期的東方大港。
1935年上海輪渡客運量為129.90萬人次,貨運量47.53萬件,無論是渡輪數還是客運量人次,均達到了近代上海輪渡發展的頂峰。
20世紀30年代初期繁忙的南市十六鋪碼頭然而,歷史的車輪也如這滾滾江水,有潮起也會有潮落。
1937年8月,日軍入侵,上海淪陷。日軍在黃浦江兩岸實行軍事封鎖,輪渡碼頭或被焚炸、或任意拖用,副業則全部損毀停業,淪陷時期的上海輪渡可謂支離破碎。
高橋輪渡碼頭浮橋坍毀情形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市公務局收回敵偽組設的「上海特別市輪渡公司」,百廢待興。1947年官商合辦的上海市輪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長杜月笙。
1949年的5月,上海迎來了解放。解放後的上海全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工商業城市,浦東陸續建造了一批大型工廠和工人新村,上海輪渡作為市內交通和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上海輪渡的「不能承受之重」 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輪渡迎來了最繁忙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候有種說法叫「百萬市民過浦江」,即從浦東到浦西每天基本上是100萬人,中心城區對江航線平均間隔1.4公裡就有一個,年最高客運量3.7億人次,堪稱全世界最繁忙的輪渡。
繁忙的背面是沉重的壓力和挑戰,每天上百萬人的渡江需求,對於輪渡而言,成為了「不可承受之重」。再有承載力的輪渡,也承載不了浦東的繁華願景。
過江難困擾著上海人,而浦東浦西的巨大落差曾經困擾著一座城市。
輪渡與橋梁隧道的「相愛相殺」 城市的發展在熱切呼喚著新的過江方式,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黃浦江上陸續建起了隧道,架起了橋梁,天塹變通途,一個橋、隧、渡立體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逐漸形成。
輪渡卸下了它「不可承受之重」,卻也不再是唯一的過江方式了。橋梁和隧道比傳統的輪渡更加便捷和有承載力,成為了一條條銜接東西的城市命脈。
昔日擁擠喧囂的渡口日漸冷清,輪渡該走向何方?
沉澱中的勃發 雖然過江方式不再唯一,但並不是說上海輪渡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現在輪渡主要服務的是上下班騎自行車和助動車過江的乘客,至今每天仍有20多萬人次的渡江需求,輪渡仍然是黃浦江越江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些從橋下駛過的渡輪對於上海輪渡來說,2010年是個特別有歷史意義的年份,它開啟了上海輪渡新的航程。穿梭於世博園區的渡輪,交通與觀光相結合,使「市輪渡」成為世博會客運交通中最具特色的一個亮點。浦江兩岸的人們從過去的「跑碼頭」變成了今天的「逛碼頭」,輪渡也找到了作為水上交通工具的重新功能定位。
世博園區輪渡碼頭候船處輪渡的歷史演變是窺探上海城市化和浦江兩岸發展脈絡的一方視角,輪渡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上海從農村到城市到東方大都會的發展路徑。從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看,過江方式的升級和轉變也直接影響了浦東和浦西從生疏到熟悉再到親密無間的關係。
輪渡很平凡,浦東浦西本文作者傅斌曾供職於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
本文未署名圖片選自《百年輪渡》畫冊。
時光如煙
建築百年
來源:上海城建檔案 作者傅斌
上海城建檔案
「上海城建檔案」為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公眾號,依託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豐富館藏資源和各類原創城市文化產品,關註上海歷史建築,傳播人文精粹,弘揚海派文化,為建築人文愛好者營造精神家園。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申城記憶︱上海輪渡(一)輪渡百年之逝去的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