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記憶︱上海輪渡:輪渡百年之逝去的記憶

2020-12-09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圖片由網友「夏凌wvw」投稿

2016年9月30日,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正式發布了「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裡將全線貫通。在不久的將來,一條「世界級濱水休閒遊憩帶」將呈現在世人面前。面向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2040,黃浦江將成為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臺。

美好藍圖總是讓人期待,但站在她即將轉身的路口,內心總會翻江倒海、感慨萬千。這條母親河環繞於浦東、浦西,繞不開的是濃濃的上海情懷。

一江水,兩岸人 城市與河流的關係總是千絲萬縷。

自明清以來,黃浦江邊就有渡口,江面上就飄著舢板、划子。上海的先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搖啊搖,往來於浦江兩岸。

當搖擼船搖進了20世紀,黃浦江面和浦江兩岸開始發生了變化。

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後局租賃的「安泰」號小火輪,由浦東東溝內港碼頭直駛南京路外灘銅人碼頭,開始了機輪船在黃浦江上的擺渡,這是上海官辦浦江輪渡的開端,是鄉村上海轉向城市上海的歷史性宣言。

銅人碼頭

「銅人」是指當年矗立於南京路外灘的巴夏禮銅像

巴夏禮系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駐華公使

潮漲潮落,幾經沉浮 伴隨著上海近代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黃浦江上的輪渡駛過了十裡洋場,駛向了黃金時期的東方大港。

1935年上海輪渡客運量為129.90萬人次,貨運量47.53萬件,無論是渡輪數還是客運量人次,均達到了近代上海輪渡發展的頂峰。

20世紀30年代初期繁忙的南市十六鋪碼頭

然而,歷史的車輪也如這滾滾江水,有潮起也會有潮落。

1937年8月,日軍入侵,上海淪陷。日軍在黃浦江兩岸實行軍事封鎖,輪渡碼頭或被焚炸、或任意拖用,副業則全部損毀停業,淪陷時期的上海輪渡可謂支離破碎。

高橋輪渡碼頭浮橋坍毀情形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市公務局收回敵偽組設的「上海特別市輪渡公司」,百廢待興。1947年官商合辦的上海市輪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長杜月笙。

1949年的5月,上海迎來了解放。解放後的上海全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工商業城市,浦東陸續建造了一批大型工廠和工人新村,上海輪渡作為市內交通和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上海輪渡的「不能承受之重」 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輪渡迎來了最繁忙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候有種說法叫「百萬市民過浦江」,即從浦東到浦西每天基本上是100萬人,中心城區對江航線平均間隔1.4公裡就有一個,年最高客運量3.7億人次,堪稱全世界最繁忙的輪渡。

繁忙的背面是沉重的壓力和挑戰,每天上百萬人的渡江需求,對於輪渡而言,成為了「不可承受之重」。再有承載力的輪渡,也承載不了浦東的繁華願景。

過江難困擾著上海人,而浦東浦西的巨大落差曾經困擾著一座城市。

輪渡與橋梁隧道的「相愛相殺」 城市的發展在熱切呼喚著新的過江方式,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黃浦江上陸續建起了隧道,架起了橋梁,天塹變通途,一個橋、隧、渡立體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逐漸形成。

輪渡卸下了它「不可承受之重」,卻也不再是唯一的過江方式了。橋梁和隧道比傳統的輪渡更加便捷和有承載力,成為了一條條銜接東西的城市命脈。

昔日擁擠喧囂的渡口日漸冷清,輪渡該走向何方?

沉澱中的勃發 雖然過江方式不再唯一,但並不是說上海輪渡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現在輪渡主要服務的是上下班騎自行車和助動車過江的乘客,至今每天仍有20多萬人次的渡江需求,輪渡仍然是黃浦江越江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些從橋下駛過的渡輪

迎著百年江風

低調

卻依然無比重要

對於上海輪渡來說,2010年是個特別有歷史意義的年份,它開啟了上海輪渡新的航程。穿梭於世博園區的渡輪,交通與觀光相結合,使「市輪渡」成為世博會客運交通中最具特色的一個亮點。浦江兩岸的人們從過去的「跑碼頭」變成了今天的「逛碼頭」,輪渡也找到了作為水上交通工具的重新功能定位。

世博園區輪渡碼頭候船處

輪渡的歷史演變是窺探上海城市化和浦江兩岸發展脈絡的一方視角,輪渡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上海從農村到城市到東方大都會的發展路徑。從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看,過江方式的升級和轉變也直接影響了浦東和浦西從生疏到熟悉再到親密無間的關係。

輪渡很平凡,浦東浦西

人們上上下下,似乎很少關注它

但碼頭上卻上演了

多少上海兒女的

迎來送往

快意恩仇

本文作者傅斌曾供職於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

本文未署名圖片選自《百年輪渡》畫冊。

時光如煙

建築百年

來源:上海城建檔案 作者傅斌

上海城建檔案

「上海城建檔案」為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公眾號,依託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豐富館藏資源和各類原創城市文化產品,關註上海歷史建築,傳播人文精粹,弘揚海派文化,為建築人文愛好者營造精神家園。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申城記憶︱上海輪渡(一)輪渡百年之逝去的記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申城記憶︱上海輪渡:歷史不只正襟坐,它也可以萌萌噠
    申城記憶︱上海輪渡:歷史不只正襟坐,它也可以萌萌噠 2020-11-10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申城記憶︱上海輪渡:再見,是為了更好地相見
    未來浦江東岸效果示意圖寫在最後的話上海是座伴水而生的城市,黃浦江之於上海,猶如塞納河之於巴黎,泰晤士河之於倫敦。上海2040的願景是建設成為與紐約、倫敦、巴黎比肩的「卓越的全球城市」,那麼我們的黃浦江又能否與塞納河、泰晤士河媲美呢?
  • 申城記憶 | 小橋、流水、人家:朱家角
    申城記憶 | 小橋、流水、人家:朱家角 2020-05-16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輪渡110歲了,乘擺渡船過江的那些記憶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2021年1月5日,  上海輪渡迎來了110歲生日!而在陸家浜路渡口二層的濱江步道上,新增一面長長的輪渡文化牆,牆上的大屏幕講述著上海輪渡百餘年來航行於黃浦江上的歷程和變遷。
  • 黃浦江上的百年輪渡記憶:昔日喧囂漸漸冷清
    從第一艘輪渡啟航開始,百餘年間,曾是黃浦江兩岸市民通勤必備的輪渡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又承載著上海人怎樣的「獨家記憶」?第一班輪渡開航在當時卻並不是一件大事曾幾何時,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在黃浦江上坐船擺渡、往來於浦東浦西,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黃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輪是何時啟航的。
  • 申城記憶 | 輝煌與新生,從畢卡第公寓到衡山賓館
    1920年,萬國儲蓄會成立「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後者在上海法租界等處購置大量地產,興建了眾多高中檔裡弄住宅、高級公寓以及花園洋房等出租牟利,這其中就包括了畢卡第公寓。總平面圖畢卡第公寓作為當時上海的高端公寓住宅,一經落成就獲得熱捧,不到半年即全部住滿,租戶多為外國駐滬企業、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初落成時的畢卡第公寓,在上海西區「鶴立雞群」遺憾的是,如此盛況並未維持多久。
  • 百年輪渡年內引入WiFi 將在金陵東路輪渡站試點
    原標題:「百年輪渡」年內引入WiFi隨著上海隧橋建設的發展,往來浦西浦東的輪渡航線逐漸減少,但是輪渡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黃浦江上不可缺少的風景。   東方網3月12日消息:新船投入運營、輪渡站整修一新、智能檢票方便乘客。
  • 關於武漢輪渡的那些記憶
    這是清道光年間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裡描述的漢口江邊輪渡繁盛的場景。時值今日,說起老武漢,你會想到什麼?龍王廟、武漢關、晴川閣、漢陽門……這些武漢的重要渡口,是無數人的兒時回憶。讓我們重回那個沒有地鐵、沒有隧道的時代,探尋武漢的輪渡記憶。
  • 黃浦江上的百年輪渡記憶:平均一天客運量達100多萬人次
    又承載著上海人怎樣的「獨家記憶」?  第一班輪渡開航  在當時卻並不是一件大事  曾幾何時,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在黃浦江上坐船擺渡、往來於浦東浦西,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黃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輪是何時啟航的。  起初,黃浦江上還未有輪渡,只有小舢板往來於兩岸。
  • 2元渡江,上海百年輪渡或成「觀光船」
    2元渡江,上海百年輪渡或成「觀光船」 王子濤、張霽平/中國新聞網 2017-07-11 18:36
  • 周日品「區」| 上海百年輪渡,還能重回市民生活嗎?
    來源:上海城建檔案沿著金陵東路往外灘方向一直走,沿街2公裡全是樂器行。海之韻琴行、掛二樂器、山葉琴行等老字號還保留著黑體字門面,一些新開出的琴行打通了幾個店面建成現代感十足的旗艦店。金陵東路兩旁都是「騎樓」,建築物一樓臨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二樓仿佛「騎」在一樓上面,走在騎樓裡,恍如走在廣東的大街上。
  • 1塊錢,10分鐘,坐百年輪渡從下關到浦口
    來回二十分鐘,溯流上百年。日落時分,像極了電影!對比3分鐘一趟的地鐵,輪渡依舊是這個時代裡的從前慢。對於從小坐輪渡跨江的老南京來說,記憶裡的老式輪渡還是可以吹江風的:原住民隨拆字逝去的舊年華,對拍照打卡的人來講,是另一種好看。
  • 1塊錢,10分鐘,坐百年輪渡從下關到浦口!
    從中山碼頭到浦口碼頭,同樣單程2元的寧浦線輪渡,今日依舊在長江上穿行。來回二十分鐘,溯流上百年。對比3分鐘一趟的地鐵,輪渡依舊是這個時代裡的從前慢。對於從小坐輪渡跨江的老南京來說,記憶裡的老式輪渡還是可以吹江風的:
  • 1塊錢,10分鐘,坐百年輪渡從下關到浦口!
    從中山碼頭到浦口碼頭,同樣單程2元的寧浦線輪渡,今日依舊在長江上穿行。來回二十分鐘,溯流上百年。日落時分,像極了電影!坐34路從新街口進入老下關地界,鹽倉橋、挹江門、熱河路……秋林龍蝦在窗外一閃而過。作為曾經唯一的過江通道,中山碼頭到浦口碼頭的高光時期,每天有多達150班次輪渡。而當大橋、隧道、地鐵通車後,跨越城市天塹的路途被按下幾倍速,輪渡漸漸成為一種幾近古典的過江方式。老下關和百年碼頭的繁華失落在時代的風中。
  • 110歲的上海輪渡,承載著幾代人過江上下班的記憶
    1月5日,上海輪渡迎來了110歲生日。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人們而言,仍在運行的十八條對江輪渡線,是可以帶著孩子去偶爾體驗一下的遊樂項目,外地遊客也會乘坐輪渡觀賞浦江兩岸風景。如果把時間倒回幾十年,在黃浦江上的各種隧道和大橋通車之前,輪渡是往返於浦東和浦西之間唯一的交通工具。
  • 這裡很重慶|輪渡,輪渡!驚豔山水之都
    輪渡曾是重慶人過江的交通工具。隨著城市發展,一座座跨江大橋建成,輪渡逐漸淡出人們生活。近年來,重慶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輪渡又以觀光客輪的方式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日前,重慶市客輪有限公司開通了大竹林至朝天門新的輪渡線,朝天門至彈子石碼頭輪渡航線也正式恢復開航!
  • 坐一趟武漢百年輪渡,靜享慢時光
    在那個沒有地鐵,沒有隧道的時代,奔流不息的江水,裹挾著輪渡汽笛的轟鳴,是老武漢人揮之不去的過江記憶。武漢輪渡,也是每一個在武漢長大的小孩忘不掉的情結。武漢輪渡的起源上溯至1900年,馮啟鈞在漢口創辦「利記」輪船公司,拉開了武漢輪渡的漫長歷史。
  • 「記憶」這些連接浦江兩岸的輪渡老照片裡,有你的青春嗎?
    奔流不息的黃浦江孕育了大上海,航運業依靠著縱橫的水系而延伸,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輪渡是上海航運和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亦是城市演化的一個縮影,也見證了浦東開放開發。「乘擺渡船」,這種獨特的交通方式曾經深深影響著上海人的生活,聲聲汽笛聲夾雜著人間百味,那是屬於幾代上海人共同且難忘的記憶。
  • 110歲的上海輪渡,承載著幾代人過江上下班的記憶|睡前分享
    1月5日,上海輪渡迎來了110歲生日。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人們而言,仍在運行的十八條對江輪渡線,是可以帶著孩子去偶爾體驗一下的遊樂項目,外地遊客也會乘坐輪渡觀賞浦江兩岸風景。如果把時間倒回幾十年,在黃浦江上的各種隧道和大橋通車之前,輪渡是往返於浦東和浦西之間唯一的交通工具。
  • 上海最後一班通宵輪渡去年12月底正式取消
    據《勞動報》報導,在經過公示徵求意見並調整方案後,黃浦江上最後一班通宵輪渡———金定線通宵班次從2015年12月底起正式取消,相關的爭議也塵埃落定。  從最高峰時的14條通宵班次,到如今徹底告別歷史舞臺,這只是上海百年輪渡交通功能日趨弱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