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今年的民航業所遭遇的艱難可謂前所未有。
不過自2月份以來,因國內疫情形勢逐步穩固,民航市場需求在呈現復甦態勢。
從旅客運輸量來看,月客運量已從2月份的834萬人提升到11月份的4441.2萬人次,同比降幅也從2月份的84.5%逐步收窄到11月份的16.3%。
雖然市場在恢復,但由於國際疫情仍處於大擴散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民航局「五個一」政策有趨嚴跡象。
因國際航線仍處於嚴控狀態,原先投放在國際市場的運力大部分改投國內,國內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因此票價水平仍然低迷。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低成本航空表現較為出色。
行業內幾家低成本航空公司下半年以來的生產經營情況,無論是東部的春秋航空,還是西部的西部航空,無論是南方的祥鵬航空,還是北方中國聯航,表現都非常突出。
當前低成本航空表現比較優異有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低成本航空公司主要市場在國內,機型配置比較單一,也沒有寬體機,受國際疫情影響更小。尤其下半年以來,國內市場恢復明顯加快,因此低成本航空表現更加優異。
二是短期內國內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整體運價水平較低。對於絕大部分航空公司,目前的低票價只能覆蓋變動成本,無法覆蓋完全成本,因此只能減虧,還無法盈利。
但這恰恰正是低成本航空的優勢所在,目前的低票價對低成本航空就能實現盈利,只要利用率提升、客座率上來,一般就能扭虧為盈。
春秋航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2月份民航創下冰點以來,春秋航空就開始一路狂飆,生產情況持續向好。
春秋航空把握住國內市場快速恢復的機遇,加大運力投入,特別是自8月份以來,春秋航空在國內的市場運力投入同比增幅均高於50%以上,可謂驚人。
不過,進入11月,到了年末最淡的季節,此外又收到零星病例此起彼伏的影響,民航市場似乎有開始回落了。
從民航整體來看,11月份4441.2萬人次比10月份5032.3萬人次下降不少;同比降幅也從12個百分點擴大至16個百分點。
民航整體有所降溫,春秋航空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遭遇寒流。
一、擴張
機隊雙突破
11月,春秋航空一口氣引進了兩架飛機, A320neo和 A321neo 飛機各一架,引進方式均為經營性租賃。
進入年末,也許是受前段時間經營狀況好轉影響,春秋航空的底氣似乎更足了,也加快了飛機引進的步伐。
11月、12月兩個月一連引進了4架飛機,機隊規模首次突破100架。
有網友留言說,春秋航空早就突破了百架飛機,翼哥在此在說明一下,那是包含了春秋日本6架B737飛機。
截止11月底,春秋航空國內飛機共有99架,並在12月份首次突破100架。
自此,春秋航空正式跨入大型航空公司的行列。
另外春秋航空公告的生產數據是不包含春秋日本的數據,春秋航空在其日本公司表決權為 29.43%,按照會計準則,並非是春秋航空的控股子公司。
因此,說春秋航空剛突破100架飛機更準確,當然從宣傳的角度來看,包含日本公司的飛機規模也無不可。
截止2020年11月底春秋航空飛機情況
除了飛機規模突破百架之外,春秋航空首次引進了A321飛機,我們知道這一機型是A320的加長型,座位數更多。
春秋航空首架A321neo客機使用CFM國際公司LEAP-1A發動機,採用了240座的舒適性的全經濟艙布局。
240座位數實際已經接近寬體機的座位數了,將更加考驗春秋航空的拉客能力了。
二、謹慎:
運力投入降至半年最低
隨著國內市場情況開始趨冷,春秋航空也一改前幾個月運力連續增投的趨勢,在飛機數量增加的情況下,大幅縮減運力投入。
11月份,春秋航空運力投入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出現了明顯下滑,顯示著春秋航空對市場謹慎心理。
11月份,春秋客運運力投放(可供座公裡)為34.9億座公裡,創下自7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8.1%,也是自8月份以來的最大降幅。
三、回落
客運量降至200萬以下
春秋航空在攬客方面一向有獨到之處,所以翼哥曾經說過,許多旅客一邊罵著春秋航空的服務,罵著春秋航空的客艙叫賣環境,罵著春秋航空的沒餐食、收行李費,但下次再次選擇時,春秋航空低廉的價格又讓人慾罷不能。
所以,價格是鴉片。
不過,即便如此,進入11月份,春秋航空明顯有回天無力的感覺。
當月,春秋航空運輸旅客175.5萬人次,比10月份減少了35.2萬人次,創下7月份以來的新低。
在連續三個月實現正增長之後,春秋航空旅客運輸量再現負增長。
四、遇冷
客座率明顯下滑
在對運力投放明顯控制的情況下,春秋航空的客座率仍然大幅下滑,這一現象值得警惕,足以說明國內民航市場恢復態勢並不十分穩固,仍存在一定脆弱性。
就春秋航空而言,運力投放下半年最低,客座率也是創下下半年以來的新低。
更為讓人感到寒意重重的是,春秋航空11月份的客座率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0個百分點,比上個月擴大了4個百分點。
從趨勢線來看,春秋航空的客座率開始走出一個下坡通道,不知12月份能否實現逆轉,從目前來看,很難!
同時,翼哥也認為國內各航空公司競相打價格戰的做法並不可取,市場真的不好時,你再打價格戰也沒用。
目前影響需求的不是價格,而是疫情等大環境影響。
競相打價格戰,沒有看清市場的本質,只是內部自相殘殺,這無疑於自掘墳墓。
11月,春秋航空已然倍感寒意,其他航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