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初—11月4日,以蔣介石集團為一方,晉軍、西北軍、桂軍組成的反蔣聯盟為一方,雙方總計出動140萬大軍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進行了一場大混戰,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宣告結束。
那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第一,經濟基礎的強弱,決定了雙方勝 敗的命運。
蔣介石集團統治下的東南沿海一帶是當時全中國經濟最富庶的地區,佔全國海關總收入百分之四十的上海海關以及青島、廣東海關均為他 控制,他還得到了江浙財閥和所有官僚買辦的支持,他操縱了全國的經濟命脈,這就為打敗反蔣聯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閻、馮佔領區,除了河北、平津外多為貧瘠荒涼地區,馮玉祥控制區陝甘寧上年又遇大面積旱災,搜羅殆盡。閻錫山強行得到的天津海關還處於半癱瘓狀態,月收入不過500 萬元,他們的經濟基礎主要是北方的封建地主經濟與一小部分工商業,其所能提供的財力、物力根本無法與南京政府相抗衡。
為解決軍費不足問題,閻錫山又發行600萬元軍用券,但也僅限在自己轄區使用,而且因物資儲備沒有增加,引起了通貨膨脹和經濟混亂。脆弱的經濟基礎制約了反蔣聯軍戰鬥力的發揮,閻、馮無論怎樣向老百姓敲骨吸髓,也難以籌措支撐長期戰爭的費用,他們縱然能取得暫時的優勢,也無力最後打敗蔣介石,因此註定了他們不得不敗的命運。
第二,當時的美帝國主義對蔣介石集團大力支持。
美帝在中原大戰中積極援助蔣介石。蔣介石打仗要錢,美國支持蔣的財政部長宋子文大發公債,「自蔣氏新政權成立以來,未足兩年,所發行國內公債有四億四百萬元,」種類達十二種以上。戰前又發行了七千萬編遣庫券供戰爭使用。戰爭中還以首都建設費名義發行公債三千萬元,從國外進口武器裝備。有了錢,蔣才能花巨款拉攏東北軍,收買西北軍首領馮玉祥部下倒戈,收買陝、甘土匪為其出力,才能以巨額賞金懸賞攻城。1930年7月18日,中美籤訂航空合同,蔣用出賣中國領空來加強他的空軍。美國飛機和航空人員直接投入蔣方作戰。美國輿論還公開主張以美金五萬萬元作軍費,組織聯軍二十萬協助蔣「平亂」。
第二,閻、馮合作的基礎不勞,閻、馮因暫時的利害關係而站到一起,可是二人各懷鬼胎、同床異夢。尤其是閻錫山過度自私和小心,是反蔣聯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中原大戰前,西北軍官兵因為屢遭閻錫 山的暗算,不願與其合作,很多將領主張先打閻錫山。但懾於馮玉祥的威力,才答應聯合晉軍倒蔣。在作戰期間,晉軍支援不夠,補給供應不足。閻錫山聯馮打蔣時,曾對馮許過「晉軍有什麼,西北軍也有什麼」的諾言。但閻錫山只是在戰爭開始之初可以完全保障西北軍的補給供應,越到後來越少,而且不能按時領到。西北軍彈藥和戰鬥器材的補充,幾乎到了百呼而不一應的程度,因此西北軍對閻錫山很是反感。結果在戰爭中雙 方不能相互配合,以致被蔣介石各個擊破。
閻錫山意在作霸主,可又不肯付出過多的代價而時時處處謀自保,1930年8、9月間他不向馮玉祥打招呼,兩次將晉軍撤出戰場,使西北軍處於被動 挨打、孤軍作戰的境地。
馮玉樣雖奉有節制全軍的授命,卻無指揮全軍的實權,他不但對津浦路方面的晉軍無法指揮,就是對隴海路沿線並肩作戰的西北軍、晉軍聯軍,也不能應用 自如。加之,他作戰遲疑,往往失掉戰機。1930年6月份大有可為的南北夾擊 武漢之勢,因之毀於一旦;8月間姍姍來遲的口袋大戰,則貽誤了策應津浦線戰事的寶貴戎機。反蔣聯盟其他成員也多為朝秦暮楚,反覆無常之輩,他們受到蔣介石排斥時,就起而反抗,而當蔣介石向他們招手時,他們又紛紛歸順「輸誠」。晉軍重要將領商震甚至將晉軍行動計劃及時告蔣,軍事部署成了公開的秘密。如此烏合之眾,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但也不過是泥足巨人。
第三,張學良的奉系集團對蔣介石集團的支持。
有人打比方說,中原大戰猶如一隻飛速旋轉的陀螺,參戰雙方都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加鞭。 戰爭愈演愈烈,曠日持久, 這時, 只有一種力量能使陀螺停轉, 那就是擁兵關外 保持「中立」 的張學良。因為只有張學良的 36 萬東北軍, 是處在這次戰爭之外的唯一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面對反蔣聯盟與蔣介石集團兩方的拉攏,觀望良久、權衡利弊後,最終決定率兵入關,支持蔣介石,助蔣徹底擊敗了對手。
這場大戰受害者是老百姓,得利者是蔣介石和張學良。
蔣介石通過這場戰爭,打垮了實力雄厚的閻錫山和馮玉祥,鎮住了其他小軍閥,捆住了張學良,他的獨裁統治得到了 鞏固。這是蔣介石的最大收益。
張學良也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而且未損一兵一卒、未耗一槍一彈。
首先,張學良本人得到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的在國民政府部門裡得到安排。至此,奉系軍閥再次 插足於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
其次,擴大了地盤,壯大了實力。
戰後,晉、冀、察、綏省和平、津、青島市劃歸張學良管轄,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學良指揮。這時的張學良就實力而論,可以和蔣介石抗衡了。
再次,張學良發了戰爭財。
張家父子比較重視軍事工業,其中以東三省兵工廠和迫擊炮廠為主,是東北軍武器彈藥供應基地。這次戰爭中,蔣、馮、閻均向東北訂購軍火,張學良嚴守「中立」,誰買都賣,以示公平。1930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購買10貨車軍火,經北寧路運往關內。同年7月6日,閻錫山訂購迫擊炮200門,三八式機關槍900挺、子彈50萬發,經北寧路運往太 原。
同年7月,蔣介石傾財政部所有現款,向東北訂購500萬發七九子彈、1萬顆炮彈。張學良賣軍火得到一筆可觀的錢。此外,張學良還從 蔣介石手中得到幾次軍隊開拔費等款項,合計五千萬元。說張學良發了一筆戰爭財,一點不過分。
張學良派兵「入關勤王」,為蔣介石消除異己幫了大忙。為處理北 方「善後」又把自己鎖在北平,無暇顧及東北政務。原入關的東北軍部隊沒有回防東北。1931年為討伐石友三,張學良又調駐防東北軍的精銳部隊入關,平定石友三後,部隊亦未回防。
此時的張學良只顧華北,而忽略了老家東北防務空虛,給多年來伺機侵佔滿蒙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遂有「九一八」事變之悲劇發生!
參考資料《試論蔣馮閻中原大戰》、《中原大戰中的張學良》、《論中原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