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2020-12-11 馬三哥觀天下

1930年5月初—11月4日,以蔣介石集團為一方,晉軍、西北軍、桂軍組成的反蔣聯盟為一方,雙方總計出動140萬大軍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進行了一場大混戰,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宣告結束。

那1930年的中原大戰,蔣介石集團為何能取勝?

第一,經濟基礎的強弱,決定了雙方勝 敗的命運。

蔣介石集團統治下的東南沿海一帶是當時全中國經濟最富庶的地區,佔全國海關總收入百分之四十的上海海關以及青島、廣東海關均為他 控制,他還得到了江浙財閥和所有官僚買辦的支持,他操縱了全國的經濟命脈,這就為打敗反蔣聯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閻、馮佔領區,除了河北、平津外多為貧瘠荒涼地區,馮玉祥控制區陝甘寧上年又遇大面積旱災,搜羅殆盡。閻錫山強行得到的天津海關還處於半癱瘓狀態,月收入不過500 萬元,他們的經濟基礎主要是北方的封建地主經濟與一小部分工商業,其所能提供的財力、物力根本無法與南京政府相抗衡。

為解決軍費不足問題,閻錫山又發行600萬元軍用券,但也僅限在自己轄區使用,而且因物資儲備沒有增加,引起了通貨膨脹和經濟混亂。脆弱的經濟基礎制約了反蔣聯軍戰鬥力的發揮,閻、馮無論怎樣向老百姓敲骨吸髓,也難以籌措支撐長期戰爭的費用,他們縱然能取得暫時的優勢,也無力最後打敗蔣介石,因此註定了他們不得不敗的命運。

蔣介石與張學良

第二,當時的美帝國主義對蔣介石集團大力支持。

美帝在中原大戰中積極援助蔣介石。蔣介石打仗要錢,美國支持蔣的財政部長宋子文大發公債,「自蔣氏新政權成立以來,未足兩年,所發行國內公債有四億四百萬元,」種類達十二種以上。戰前又發行了七千萬編遣庫券供戰爭使用。戰爭中還以首都建設費名義發行公債三千萬元,從國外進口武器裝備。有了錢,蔣才能花巨款拉攏東北軍,收買西北軍首領馮玉祥部下倒戈,收買陝、甘土匪為其出力,才能以巨額賞金懸賞攻城。1930年7月18日,中美籤訂航空合同,蔣用出賣中國領空來加強他的空軍。美國飛機和航空人員直接投入蔣方作戰。美國輿論還公開主張以美金五萬萬元作軍費,組織聯軍二十萬協助蔣「平亂」。

第二,閻、馮合作的基礎不勞,閻、馮因暫時的利害關係而站到一起,可是二人各懷鬼胎、同床異夢。尤其是閻錫山過度自私和小心,是反蔣聯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閻錫山

中原大戰前,西北軍官兵因為屢遭閻錫 山的暗算,不願與其合作,很多將領主張先打閻錫山。但懾於馮玉祥的威力,才答應聯合晉軍倒蔣。在作戰期間,晉軍支援不夠,補給供應不足。閻錫山聯馮打蔣時,曾對馮許過「晉軍有什麼,西北軍也有什麼」的諾言。但閻錫山只是在戰爭開始之初可以完全保障西北軍的補給供應,越到後來越少,而且不能按時領到。西北軍彈藥和戰鬥器材的補充,幾乎到了百呼而不一應的程度,因此西北軍對閻錫山很是反感。結果在戰爭中雙 方不能相互配合,以致被蔣介石各個擊破。

閻錫山意在作霸主,可又不肯付出過多的代價而時時處處謀自保,1930年8、9月間他不向馮玉祥打招呼,兩次將晉軍撤出戰場,使西北軍處於被動 挨打、孤軍作戰的境地。

馮玉樣雖奉有節制全軍的授命,卻無指揮全軍的實權,他不但對津浦路方面的晉軍無法指揮,就是對隴海路沿線並肩作戰的西北軍、晉軍聯軍,也不能應用 自如。加之,他作戰遲疑,往往失掉戰機。1930年6月份大有可為的南北夾擊 武漢之勢,因之毀於一旦;8月間姍姍來遲的口袋大戰,則貽誤了策應津浦線戰事的寶貴戎機。反蔣聯盟其他成員也多為朝秦暮楚,反覆無常之輩,他們受到蔣介石排斥時,就起而反抗,而當蔣介石向他們招手時,他們又紛紛歸順「輸誠」。晉軍重要將領商震甚至將晉軍行動計劃及時告蔣,軍事部署成了公開的秘密。如此烏合之眾,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但也不過是泥足巨人。

馮玉祥

第三,張學良的奉系集團對蔣介石集團的支持。

有人打比方說,中原大戰猶如一隻飛速旋轉的陀螺,參戰雙方都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加鞭。 戰爭愈演愈烈,曠日持久, 這時, 只有一種力量能使陀螺停轉, 那就是擁兵關外 保持「中立」 的張學良。因為只有張學良的 36 萬東北軍, 是處在這次戰爭之外的唯一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面對反蔣聯盟與蔣介石集團兩方的拉攏,觀望良久、權衡利弊後,最終決定率兵入關,支持蔣介石,助蔣徹底擊敗了對手。

這場大戰受害者是老百姓,得利者是蔣介石和張學良。

蔣介石通過這場戰爭,打垮了實力雄厚的閻錫山和馮玉祥,鎮住了其他小軍閥,捆住了張學良,他的獨裁統治得到了 鞏固。這是蔣介石的最大收益。

張學良也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而且未損一兵一卒、未耗一槍一彈。

首先,張學良本人得到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的在國民政府部門裡得到安排。至此,奉系軍閥再次 插足於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

其次,擴大了地盤,壯大了實力。

戰後,晉、冀、察、綏省和平、津、青島市劃歸張學良管轄,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學良指揮。這時的張學良就實力而論,可以和蔣介石抗衡了。

再次,張學良發了戰爭財。

張家父子比較重視軍事工業,其中以東三省兵工廠和迫擊炮廠為主,是東北軍武器彈藥供應基地。這次戰爭中,蔣、馮、閻均向東北訂購軍火,張學良嚴守「中立」,誰買都賣,以示公平。1930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購買10貨車軍火,經北寧路運往關內。同年7月6日,閻錫山訂購迫擊炮200門,三八式機關槍900挺、子彈50萬發,經北寧路運往太 原。

同年7月,蔣介石傾財政部所有現款,向東北訂購500萬發七九子彈、1萬顆炮彈。張學良賣軍火得到一筆可觀的錢。此外,張學良還從 蔣介石手中得到幾次軍隊開拔費等款項,合計五千萬元。說張學良發了一筆戰爭財,一點不過分。

張學良派兵「入關勤王」,為蔣介石消除異己幫了大忙。為處理北 方「善後」又把自己鎖在北平,無暇顧及東北政務。原入關的東北軍部隊沒有回防東北。1931年為討伐石友三,張學良又調駐防東北軍的精銳部隊入關,平定石友三後,部隊亦未回防。

此時的張學良只顧華北,而忽略了老家東北防務空虛,給多年來伺機侵佔滿蒙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遂有「九一八」事變之悲劇發生!

參考資料《試論蔣馮閻中原大戰》、《中原大戰中的張學良》、《論中原大戰》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麾下嫡系陳誠師攻佔鄭州,中原大戰基本塵埃落定,以閻錫山和馮玉祥為主導的反蔣聯盟也再無還手之力。其實在陳誠攻佔鄭州的前一日,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組建了北平民國政府的汪精衛就一同致電張學良,表示願意罷手言和,希望張學良可以從中斡旋。
  • 中原大戰,張學良出兵助蔣介石,並非無利可圖,反而獲益匪淺
    今天小編就從他在中原大戰中的表現,詳細的介紹一下張學良的軍事素質,有多強。1928年,國民黨新軍閥討伐奉系舊軍閥之後,蔣介石為了加強獨裁統治,迫不及待就是制定了一個「裁軍」計劃。可是,不管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各系軍閥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識破了蔣介石的野心。
  •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民國初年,由於北伐戰爭結束後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了規模浩大的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紛紛揭竿而起,組成了反蔣聯盟軍。蔣介石雖然在北伐戰爭之後佔據了江南膏腴之地,其麾下中央軍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面對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軍,仍舊顯得捉襟見肘。
  • 中原大戰期間,反對蔣介石的地方軍閥,哪一家實力最強
    蔣介石的政策一頒發,就遭到地方勢力的反對,於是,他們就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這就是歷史上稱之為的中原大戰。當時反對蔣介石的地方軍閥有八家,為了方便統一指揮反蔣聯軍被編成八個方面軍,桂系軍閥為第一方面軍,西北軍閥為第二方面軍,晉系軍閥為第三方面軍,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但並沒有參戰),川軍的劉文輝為第六方面軍,湘軍的何鍵為第七方面軍,鄂軍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八個方面軍加在一起約80萬人,而蔣介石約60萬。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蔣介石還是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係非同一般,可以說如果不是張學良,很難說蔣介石能取得北伐戰爭的徹底勝利和能夠迅速的在名義上統一中國。 1928年12月29日,身負國讎家恨的張學良對日本人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毅然決然宣布東三省易幟。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蔣介石不費一槍一彈,使張氏父子長期穩固統治的東三省歸屬南京,結束了民國以來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首次幫助蔣介石完成了國家的「和平統一」。 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再次選擇了助蔣介石一臂之力。
  • 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張學良親近反蔣聯盟,為何卻突然反戈一擊?
    中原大戰初期,由於中央軍在各處戰場均難以取得勝利,因此蔣介石開始準備以和談的方式結束戰場,該計劃被命名為「和平運動」。在蔣介石的計劃之中,和平運動的目標主要有兩人,其一是資歷較深的汪精衛,其二便是一直聲明中立的張學良。
  • 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波及20多省的長達7個月的中原大戰
    1930年從春到冬,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發生了一場「閻馮倒蔣」戰爭,這也是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一次大規模混戰。因戰場主要在中原地區沿隴海路、津浦路和膠濟路展開,故又稱中原大戰。這場中原大戰歷時半年之多,雙方投人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裡,可謂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戰爭。
  • 中原大戰後的軍閥勢力格局:西北軍瓦解,中央軍一頭獨大
    文/寂寞的紅酒 1930年,西北軍首領馮玉祥聯合晉綏軍的閻錫山以及桂系的李宗仁,三大軍閥聯合倒蔣,中原大戰爆發。中原大戰規模空前,是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雙方出動了上百萬軍隊,混戰長達數月,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那麼張發奎後來為什麼會反對蔣介石呢?這就得從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一事說起了。1927年,為了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拉來胡漢民當國民政府主席。張發奎不同意蔣介石這一計劃,公然打出了要討伐蔣介石的旗幟。
  • 抗日戰爭亂世開端,民國內部亂象頻出,蔣介石為何卻志得意滿?
    1930年11月,中原大戰以反蔣聯盟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民國內部再一次進入了短暫的平靜期,而在中原大戰中獲利最大的蔣介石也志得意滿,準備借勢完成心中大業。 但是僅僅數月之後,民國內部的局勢就再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珠江、黃河、淮河等主要河流同時泛濫成災。
  • 蔣介石為何成為了基督徒
    蔣宋結婚前,宋家並未以蔣介石入教作為條件。蔣介石從上海到日本去見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老太太也沒有要求蔣介石信基督教。一年以後,宋家老太太對蔣介石說,我們一家都信基督教,你也信基督教吧。蔣介石當時回答得相當坦誠:「對基督教的教義我還不了解,讓我研究以後再說吧。」雖然這次婉言拒絕,但此後蔣介石真的下工夫讀了《聖經》。
  • 中原大戰城下之盟,反蔣聯盟退守太原,為何卻被恥笑為偏安南明?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的戰局已經基本塵埃落定,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三人均同意與蔣介石進行和談,而蔣介石也因為急於回師江西蘇區而表示可以既往不咎。 但是雙方在閻錫山、馮玉祥二人是否下野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最終雙方的第一輪和談以失敗而告終,蔣介石的城下之盟也未能達成。
  • 蔣介石有八大金剛,何應欽也有四大金剛,你知道是哪些人嘛
    劉峙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首,同時也是蔣介石的愛將之一。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他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黨黃埔軍校的教官。1926年開始參與北伐,素有「福將」之稱。1930年在蔣介石麾下參加了中原大戰,並連戰連捷,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抗戰時劉峙升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
  • 蔣介石軍事集團猛將如雲,誰才是老蔣,在解放時期最倚重的大將
    說到蔣介石領導的國軍集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支軍事集團是近代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支。它的發祥地是南方的廣州,而一步步走向壯大是在北伐戰爭時期,而走向鼎盛是贏得八年抗戰勝利之後,走向衰敗是在四年的解放戰爭時期。正是經歷如此多的戰爭歲月,使得蔣介石軍事集團,也鍛造出一批能徵善戰的猛將。
  • 張學良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
    所以張學良逼不得已,為了把權利掌握在手裡,張學良殺了楊宇霆,造成東北軍震蕩,而又正趕上蔣介石部隊攻取了濟南,反蔣聯盟呈現敗局。1930年9月10日,張學良在北陵主持召開東北最高會議。在會上張學良詳細闡述了他決定出兵華北武裝調停內戰的原因。
  • 中原大戰曲阜之役,傅作義屢戰屢捷,為何卻觸犯眾怒引民眾圍攻?
    中原大戰時期,按照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協定,津浦線戰場由晉軍全權負責,閻錫山下令由傅作義率領第二路軍沿津浦線發起進攻。因為蔣介石麾下兵力不足的原因,中央軍方面只能將駐守津浦線的職責交給西北軍出身的韓復榘,為此蔣介石承諾將山東劃歸韓復榘麾下。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中國人民戰勝日本法西斯後,蔣介石的野心甚是掩藏不住,再也無法與共產黨和平共處,1930年起,國民黨先後對中共位於江西、湖南之控制區實行五次圍剿,逼迫紅軍戰略轉移,有著這樣的仇恨,兩黨很難化解恩怨,如果不是張、楊兩人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還是不會採納聯共抗日的主張,在抗日的過程中非但不支援反而給共產黨製造事端
  • 曾擴情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主動留在大陸,他的結局如何?
    曾擴情不僅資歷老,而且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不過,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曾擴情卻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選擇主動留在大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主動留在大陸的曾擴情的最終結局。曾擴情出生於1894年,四川威遠人,黃埔一期學生。在黃埔一期學生中,曾擴情雖然不如黃埔三傑有名,但也是僅次於黃埔三傑的人物。
  • 中原大戰花車抗敵,國軍各部終日紙醉金迷,防線為何卻固若金湯?
    中原大戰時期,由於蔣介石麾下兵力不足,因此只能講平漢線戰場交給剛剛組建不久的討逆軍第三軍團負責,而前線總指揮正是後來引發一片爭議的何成濬。民國討逆軍第三軍團是一支幾乎完全由雜牌部隊組建而成的軍團,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何成濬的軍事指揮能力更是公認的奇差無比,蔣介石此舉令很多人茫然不解。
  •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有幾位「死對頭」?他們最終的命運如何?
    文/格瓦拉同志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蔣介石在國民黨內主要有六大政敵,分別是胡漢民、汪精衛、孫科、馮玉祥、閻錫山與李宗仁,他們或在政壇上相互鬥法,或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鬥爭了幾十年。那麼,蔣介石的這六位「死對頭」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