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你知道我們公司附近哪裡有烏桕樹嗎?」
六月的晚上,忽然收到了一條朋友的微信,來自樓下公司的小浩。
正好奇他為什麼會問這個,又收到了一條:「一隻烏桕大蠶蛾在朋友家的紗窗產了卵,朋友收集起來寄給我了。」
原來如此,他是想要飼養烏桕大蠶蛾。
烏桕大蠶蛾又稱蛇頭蛾、皇蛾,是世界上翅展最大的蛾子,翅展可達30釐米,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亞熱帶地區,深圳也有。烏桕大蠶蛾英文名為「Atlas moth」,學名Attacus atlas,atlas是希臘神話中的擎天神,屬於泰坦巨人一族。在著名的系列電影《哥斯拉》裡,怪獸摩斯拉的原型就是烏桕大蠶蛾。因為種種特別之處,賦予了烏桕大蠶蛾特別的魅力。
在公司幾年,周邊的花草樹木早已像朋友一樣親切,雖然烏桕在深圳不算特別普遍的綠化樹種,但巧的是公司附近的路上還真有幾棵。我告訴了他樹在什麼位置。他感激非常。而我也沒好意思把「我也想要幾顆卵飼養」這句話說出口。
隔了兩周,下班路上,我見到他在路邊採烏桕樹葉,和他打了招呼,問他飼養情況如何。他說,孵化了好多隻,都養不過來了。聽聞此言,我立馬提出想要幾隻飼養,他也爽快地答應了我。哎,早知道就早點要了。
第二天他帶了四隻烏桕大蠶蛾幼蟲給我,每隻約有1.5釐米,小指粗細,背上有硬硬的棘刺,沒有殺傷力也並不柔軟。我問他幼蟲現在幾齡。他說大約是第四齡。幼蟲從卵中孵化即為一齡,蛻第一次皮變為二齡,四齡是第三次蛻皮。他說前幾齡那塊紅斑還沒那麼明顯。說得我愈發懊悔沒有從卵開始飼養,沒能觀察到完整生活史。
既養之則安之,我接回了四隻四齡童,在路口採集了新鮮的烏桕樹葉帶回去。回家後找了一隻小整理箱,在底層墊上幾層紙巾吸溼,再鋪上烏桕樹葉,最後將四隻幼蟲放了進去。它們很快適應了新家,大快朵頤地啃食樹葉。
大約因為吃飽吃好,蛾寶連背上的棘刺都變得挺拔了,身體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粗壯。
養蛾如養兒,從此每天多了一個牽掛,採烏桕樹葉成為每日下班後的例行任務。
其實烏桕大蠶蛾幼蟲在深圳的郊野主要吃山烏桕的葉子。山烏桕長這樣。
只是公司附近並沒有山烏桕可以採給它們吃,只有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些烏桕樹,也多虧了這幾棵樹才讓我養活了這幾隻蛾寶。烏桕樹長這樣,葉子呈菱形,和山烏桕的樹葉明顯不同。其實除了烏桕和山烏桕,烏桕大蠶蛾也吃一些別的植物,食譜不算太狹窄。
七月的深圳,天氣相當任性,早上還是晴空萬裡,下午就突然下起暴雨。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沒有意外情況,每天摘烏桕葉都是雷打不動的任務。遇到雙休就在周五多採一點葉子,拿塑封袋裝好放進冰箱隨時補充。
蛾寶們能吃能拉,以驚人的速度生長著。除了一隻意外身亡,其他三隻都順利蛻了皮進入五齡。個頭比以前長了一倍,也粗了一倍。連拉的屎也比以前粗壯了很多。養貓的是鏟屎官,養蛾的是倒屎官,每天得給它們倒兩次屎,還要更換墊在下面那塊吸溼的紙巾,扔掉乾枯和爛掉的樹葉。養著心愛的動物,傻呵呵地伺候著它們,鏟屎和倒屎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個時期還是很可愛的,粗短肥壯,青灰帶著蠟粉。
尾節的紅斑很好看。
足上有趾鉤,讓它們可以牢牢固定在植物上。
頭部也很帥氣,像一隻迷你小青龍。
拉拉扯扯總算養大了。
五齡之後,有兩隻蟲進入六齡,依然能吃能拉。摘的葉子鋪滿,一晚上就能吃掉一半。看它們吃葉子也很有樂趣,蛾寶會固定住身體,用頭部的咀嚼式口器啃樹葉,第一次從上至下啃出一個圓弧,然後從圓弧的頂端開始繼續畫弧,每次都從一個固定的方向開始,結束後從開始的地方循環這一過程。啃食的速度相當之快,只見它們的頭部不停地擺動畫弧,啃完第一個弧繼續下一個,啃完一片葉子再來第二片葉子。在安靜的夜裡,這聲音聽起來相當美妙,沙沙沙,沙沙沙沙。我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看著它們大口吃東西,自己也非常開心和滿足,雖然是單調重複的過程,卻能上癮似地看上老半天。
還有一隻蟲始終無法蛻皮,最終死亡,猜想這是一隻不希望被幹擾的幼蟲,無法適應幾隻在一起的環境。也怪我沒有及早再多找幾個容器把他們分離開飼養。
兩隻幼蟲終於在拿回來20天後順利結了繭,繭殼緻密。而我也結束了每天採烏桕葉的生活,靜等它們的羽化。
這並不算我第一次飼養烏桕大蠶蛾,只是之前一次從末齡開始飼養,很快結了繭。因為那次是冬天,大概隔了五個月那隻繭才羽化出了成蟲,因為經驗不足成蟲的翅膀也沒有展好,羽化失敗了。
其實昆蟲的一生是相當脆弱的,尤其是這些肥厚的毛蟲。在野外可能被鳥吃,被寄生蜂寄生,被真菌侵染髮黴,如果用打怪過關來比喻,能通關的寥寥無幾。所以昆蟲的策略就是多子多福,能生多少生多少,總有一些能活下來。對於這次養的烏桕大蠶蛾來說,成敗就看繭的造化了。
為了防止繭被寄生蜂寄生,我依然將繭放在整理箱並蓋上蓋子。
上次是冬天,從繭到羽化花了五個月。那麼夏天又會如何呢?多長時間會羽化呢?我並不知道答案。直到結繭後約二十天,看到小浩那邊的蛾子已經開始有羽化出來個體。我想,我的蛾子也快了,趕緊打開整理箱的蓋子,等待它爬出來。
果然不出我所料,兩天後的晚上,吃完晚飯,我就一眼瞄到了鑽出繭殼爬到整理箱上方的烏桕大蠶蛾。這個階段剛剛爬出來,翅膀還是皺縮的,等待充血變飽滿。為了讓它能更好的固定,老公找了一隻笸籮立起來,我把蛾子引上去讓它六足倒立抓好。
養蟲子最大的麻煩是它們重要的變化常常發生在半夜三更,也沒有預兆,想要記錄到這些時刻只能憑經驗時刻留意。這隻親手養大的蛾子還是很給我面子的,羽化發生在我尚未休息的時刻,讓我能好好地觀察和記錄下它們的變化。
完美的羽毛狀觸角預示這是一隻雄蛾。
翅膀皺褶著,能看到翅膀末端形似「蛇頭」的圖案。
隨著血液充進翅膀,捲曲的皺褶一點點展開。
展開後的翅膀宛如粉彩畫,色彩豐富又華麗。
「蛇頭」栩栩如生。
翅膀的皺褶伸平之後,原本併攏的翅膀也開始向兩邊打開。在這個過程中,它一直在努力地開合翅膀。
成功完成雙翅展開。真是一隻顏色非常完美的雄蛾。
翅膀放大是這樣,抽象畫一樣的色彩,我們所看到的「粉」是它翅膀上的鱗片,蝶蛾都是如此,也就是「鱗翅目」的由來。
第二天回家看到它,翅膀已經完全打開了,量了一下翅展有19釐米。觸碰一下就排出了一灘白色的蛹便。
這個階段,它們的口器已經退化了,無法進食,壽命也僅有十天不到。唯一的任務就是等待交配,雄蛾交配完後死去,雌蛾產完卵也會結束短暫的生命。
遺憾的是另一隻繭至今也沒孵化出來,沒能給它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並且也無法保證那隻繭是雌蛾。昆蟲世界就是如此殘酷,光順利從幼蟲羽化出成蟲就是一場生存挑戰,成蟲後也未必能順利繁殖交配產生自己的後代。像是權力的遊戲,活到最後的都是主角。可即便如此,昆蟲從億萬年走到今天還是成為了種類數量最多、最為繁盛的群體。某種昆蟲的存亡是以轟轟烈烈的種群為單位的,只要有活到成蟲可交配的就能繁殖壯大,甚至有些不交配就能孤雌生殖,個體的生死相對於種群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而對於我來說,能親手養出一隻華麗的皇蛾,見證它半生的變化,已經非常滿足。
-皇蛾的分割線-
微信號:sandieji2016
原創圖文,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