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是什麼?
數九從每年陽曆是12月下旬冬至之後的第一個初冬壬日開始。
什麼是壬日?
中國古代沒有採用公曆紀年的時候,而是使用天幹地支紀日的一種方法。
天幹地支太複雜了,我們只要記住一點,冬至在陽曆12月23日左右,數九大概在冬至之後的2到10天左右開始,每九為九天,一共有九九,總計有八十一天。
數九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說法不一,無法確定什麼時候開始。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數九已經開始在全國已經流行。
梁朝的時候有一本專門記錄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就有關於數九的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數九誕生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會推廣開來呢?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北方地區的老百姓,他們的受自然等條件制約,禦寒保暖設施非常簡陋,缺乏有效的保暖材料。
而且人們沒有掌握科學知識,覺得嚴冬到來不是偶然的,而是上天對大家的懲罰、是老天爺怪罪大家了。
所以大家對冬天的到來不能坦然面對,心裡既茫然又充滿恐懼,忐忑不安,因為寒冬到來之後,所有的農活都停頓下來,無所事事,因此更覺得寒冬太漫長了,度日如年。
為了打發無聊而寂寞、難捱的日子,大家就發明了這麼數九的方法,來打發日子。
數九的起始不是隨意的,它始終圍繞著氣候的變化,緊扣著時令的主題。
在北方,流傳著許多關於數九的順口溜。不同緯度的地區,順口溜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在豫北地區,數九的順口溜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冰)凌走,四九麥返青,五九春上柳枝頭,六九桃花紅,七九燕歸來,八九水長流,九九牛兒遍地走。"
了解了九九的來龍去脈和各種講究,再來看看什麼是"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這裡面又有什麼玄機。
春打六九頭,也就是24節氣中的立春到來的時候,恰好是六九的前面。什麼是立春呢,立春就是24節氣之首。24節氣歌大家一定忘不了,但也有不少人也許不記得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寒大寒在24節氣之尾,也就是陽曆1月,立春則從每年的陽曆2月開始。
每年的立春來到的日子基本是固定的,就像24節氣歌唱的那樣,最多相差一兩天。
但數九的日期就不那麼準確的了,因為數九的總期限是81天,但開始的日子不確定,是以冬至之後第一個壬日為起始點的,因此每年的九九開始日期不同,截止日期也一定不同,前後會有幾天誤差。
中國有句俗話叫"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假如這年的立春的時候,剛開始數九,那就大事不好了,因為這一年的春天降雨量一定非常少,氣候將非常乾旱。因為中國有句俗話叫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小了,雨水就像食用油那麼稀缺,就顯得非常金貴。
因為那時候沒有電力、水泵,農作物大多時間只能靠雨水灌溉,沒有了雨水,農作物就會歉收甚至絕收。所以說又有句俗話說「種在人,收在天,吃好吃歹全靠老天爺」。
反之,如果在立春的時候,六九沒有開始,那麼農民們就太開心了就會歡呼雀躍。因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這年春天的降雨量一定非常充沛,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遍地的雨水就像遍地的油,對農民來說雨水就是財富。
僅僅相隔一天,就能確定降雨量多少,顯然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不需要多地道的農民都會知道。
即使你不是農民,你一定也受過教育,學過氣象知識,對於常識性的東西,大家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
24節氣對於北方農民來說,確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比如霜降之後收穫的紅薯就會非常甜,收穫的芥菜也會非常可口。
白露之後栽種白菜,成活率就非常高。
數九的說法也非常有道理,一年當中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在北方也是非常有道理。每年冬天再暖,到了大寒小寒的三九天,都會過一段零下4、5度"沿凌走"的日子。
但"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就純屬消遣開心,為了合轍押韻遍的順口溜了。
因為我們這裡也有個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春打六九頭,窮人不會愁,春打五九尾,叫花子也噘嘴。」
看看,是不是反過來了?
我們老家這裡還有個幾個村子,分別是前高、後高和前牛、後牛。民間就遍順口溜說:前高后牛,吃喝不愁;前牛後高,缺吃沒燒。
可是你要讓前牛後高的來解釋,他們會說你們錯了,正確的應該是:後高前牛,吃喝不愁;後牛前高,缺吃沒燒。
看看,這是不是很有趣,很好玩,但又很無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