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層面來看明清兩代故宮的差別

2020-12-11 騰訊網

作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博物館之首,故宮博物院在世界文博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博物館這個身份之外,故宮作為曾經的皇家宮殿的這個身份遠遠比它其他的身份要更加的有名氣。

每年無數遊客去往北京故宮參觀,但是更多人更加關注的其實是在這座宮殿裡的人發生過的事情,驚嘆於珍藏的古物的珍貴,至於這些珍寶背後其實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它們的由來與過往並沒有太多的人關心,頂多說一句,這是哪個有名的皇族子弟用過的啊,然後就匆匆離去,更不要說整個博物院裡最珍貴的,通常會被遊客忽視的最大珍寶——故宮本身了。

從明朝朱棣皇帝建都,一直到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褪下皇帝冠服,這幾百年間,除了被這座叫做紫禁城的宮殿接納的人以外,沒有人知道這座宮殿的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直到新中國建立,這座宮殿才真正的成為了「故去的皇宮」,成為了普通人也可以進入的地方,而非以前那個冷冰冰的禁地,人們都能一睹其風採。

故宮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06年,當時的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當然一起被遷到北京的除了政治中心外,還有皇宮,因此,現在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北京故宮當年建立的藍本其實就是當時的南京故宮。

自此後,兩朝皇帝都選擇居住於這裡,並且在原本的基礎之上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了改變,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故宮,但是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所能看到的故宮真的和明朝最先建立的故宮是一樣的嗎?自然是有差別的,那麼這兩個朝代的故宮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差別呢?

其實準確來說,造成現在的故宮和最早的明故宮有差別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故宮曾經在歷史之上有過多次受損記錄,其中最有名,也是損害比較大的一次與李自成有關。

李自成曾在公元1644年,被吳三桂與清軍聯手打敗後,被迫逃離北京城,離開前夕他將當時的皇宮焚毀了大半。由於李自成這次焚宮介於明末清初之際,因此筆者認為這也可能導致明清故宮有區別的一個主要因素。

不過我們應該要清楚,其實清故宮再怎麼建,也只不過是在明故宮原本的基礎之上再建設,就像是古代的那些瓷器一樣,無論是哪個名窯的什麼類型的瓷器,不管是元青花還是什麼秘色瓷,不論是上了什麼釉彩,最終究竟呈現出的是什麼樣的精品,它的本質也還是一個瓷器而已,我們沒有辦法把一個瓷器變成一個陶器或者說是木器的,能做到的只能是錦上添花。

也因此,明清故宮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李自成的這把火雖然燒的裂,但有區別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細節層面,接下來,就從幾個細節方面來說一說兩朝故宮究竟有些什麼不同之處。

首先第一點就是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宮牆和柱子的顏色,在明朝的時候,這些宮牆和柱子可不是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朱紅色。

現在看故宮,朱紅色的宮牆和柱子個整個宮廷平添了幾分皇家的氣派,尤其是在歷經歲月之後,整個紅色已經不再是那種很鮮豔的紅,而是沉澱出了一種看上去就很典雅的紅,不過這個朱紅色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其實是從清康熙的時候才有的,一直都有一種說法,說這是為了防火的需要,但除了這個說法之外,也不得不說紅色的宮牆確實是很美觀,尤其是和明黃色琉璃瓦相輝映,更加顯得富麗堂皇。

在現代很多人的觀點之中,紅色和黃色是不能夠隨便搭配的,搭配的不好會很俗氣,但是中國的傳統美學卻在這朱紅色的宮牆和明黃色的琉璃瓦的精妙搭配之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而現在看明朝的故宮平面圖就會發現,除了像宮門和一些宮殿的牆體會使用紅色,更多的地方則所採用的是一種偏粉紅色的色彩,遠沒有清朝的故宮那麼的色彩鮮明,除了作為皇宮所必備的莊重以外,明故宮的色彩應用更加給人一種清淡典雅的味道,淺色系的色彩在給人的感受上遠遠比朱紅色的豔麗要輕鬆舒適許多。

而除卻宮牆顏色之外,清朝故宮還將明朝故宮之中不少的抄手斜廊給改成了實體牆,將原本更加透明通透的視覺感給變為了莊重。就比如現在太和門兩側的實體牆以及乾清宮,在明朝的時候都是有抄手迴廊的,尤其是乾清宮,就靠著這個抄手迴廊將大殿和東西兩側的廊廡給連在一起,但是現在這些抄手迴廊都給改成了厚重的宮牆,這其實也是故宮多次經歷大火之後得到的經驗教訓,把抄手迴廊改成宮牆確實使得這些宮殿的安全感是防火性比之前上升了一個檔次,不過有得必有失,雖然性能加強,但這樣也讓清故宮與明故宮相比少了些許靈動性。

說完前兩點,現在來說第三點,那就是清朝故宮比明朝故宮而言,有一個最大的改動,那就是把整個故宮的功能布局給做了一個大變動。比如故宮的南三所和西六宮改動就很大,南三所從明朝的太子住所變成了皇子住所,西六宮則就被改的更厲害了,它直接就把內廷持續了幾百年的東西對稱格局給改完了。

曾火了一個時代的《還珠格格》裡面說坤寧宮是皇后專門居住的地方,得益於此,很多人都認為坤寧宮是皇后地盤。其實那不過那是明朝皇后們居住的地方,到了清朝,坤寧宮已經是變成了一個薩滿舉辦祭祀的地方,就連現在去故宮,還能夠看見坤寧宮宮殿旁邊有不少當年祭神用的物品,而並非是皇后的居所了。清朝的坤寧宮裡沒有皇后和扎人的容嬤嬤,只有帶著面具天天跳大神的薩滿們。

其實除了上面說到的幾個顯而易見的地方,還有一些一般不注意就會忽略的小細節。清朝故宮的鬥拱和明朝故宮同樣也有著不小的區別,清故宮建築鬥拱遠比明故宮要小,出簷也要淺不少,而這其實也就是明和清兩個朝代自己本身的美學審美之上的差別,而不能夠單單說是只有故宮這一個建築之上的差距。

綜上可以看出,明清兩代故宮最大的區別就應該是建築風格和內部布局了,不過不管每個時代的審美和建築風格有所差異也是能夠理解的,而每個皇帝對自己的家的布局有所改變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可以說,明、清兩代故宮在細節之上的細微差別其實就是歷史必然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
    故宮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來比喻帝王宮殿,帝居在秦漢時又稱為「禁中」,意思是門戶有禁,不可隨便入內,這就是皇宮又被稱為紫禁城的緣由。西六宮的西面前方由慈寧宮、壽安宮等建築組成,是皇太后、皇太妃的住處。宮城所有的建築從規模到屋頂樣式,一律保持嚴格的等級差別。穿過天安門、端門,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位於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因正處於子午線上而得名。午門正中門樓採用重簷廡殿頂形式,是中國古建築形制的最高等級。城墩中間闢有三個門洞,左右各有一掖門,俗稱「三明五暗」。
  • 故宮博物院裡明清兩代皇帝的御用道觀欽安殿,供奉北方玄天上帝
    提起故宮博物院,可謂鼎鼎大名,是在明、清兩朝兩代皇宮即故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和凡爾賽宮、羅浮宮等並稱為世界十大宮殿之一,舊時稱紫禁城,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據說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數百年來,故宮中除了上演各種今天熒幕上常見的宮鬥戲外同樣擁有眾多神秘傳說,在這些傳說背後,還有一座御用道觀——欽安殿。
  • 第八站:北京故宮——明清兩代文化與歷史的見證,權利的象徵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時也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國家AAAAA級景區,是北京熱門景點之一,也是來京城旅遊必去的一個景點。這個凝聚了兩個朝代興盛和衰敗的宮殿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魔力。
  • 明清兩代古建的風格與特點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明清建築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
  • 一組照片,帶你看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不為人知的角落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已經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了,佔地面積非常的大,而且故宮到現在只對外開放了三分之二的區域,今天我們就通過一組照片,去看看故宮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吧。慈寧宮,孝莊太后曾經的住處慈寧宮內室,據說孝莊太后死後,遺體曾在慈寧宮放了37年。
  • 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驢友:差別真大!
    小編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首都的故宮看一看,出來工作之後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之後,也有幸的參觀了首都的故宮,裡面的建築景觀與藏品都令人嘆為觀止。在我們中國,除了北京之外,在臺灣省的省會臺北也有一個故宮,這讓不少驢友們都好奇,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其中的差別吧。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一篇建議收藏
    北京紫禁城,原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殿,位於皇帝居住和居住的北京市中心,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現在紫禁城也是中國的象徵。紫禁城的建設不僅滿足了皇帝辦公和居住的需要,而且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古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的人工製品能夠存活。
  • 故宮一景,夢回明清,遺憾沒有穿漢服去打卡
    故宮一景,夢回明清,遺憾沒有穿漢服去打卡,穿上漢服去故宮應該很應景吧。,夢回明清,遺憾沒有穿漢服去打卡,穿上漢服去故宮應該很應景吧。故宮一景,夢回明清,遺憾沒有穿漢服去打卡,穿上漢服去故宮應該很應景吧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 【故宮建築】天高雲湧五鳳樓
    五百年間,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這裡君臨天下,無數后妃臣子在這裡粉墨登場。它定格了明清兩代的風雲變幻,也保存了宋元以來累世經年的內府珍藏。古人營建宮城都邑,有「象天立宮」之說。內外城重重環拱的紫禁城正是如此,不但以天象命名,更尋求建築格局與天穹物象的對應,比附於二十八宿乃至滿天星鬥圍繞著的紫微中宮。
  • 北京故宮博物館有什麼建築特點知道嗎?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紫禁城分外朝與內廷,其中外朝3路,內廷5路分別為:外朝中路、外朝東路、外朝西路內廷中路、內廷東路、內廷外東路、內廷西路、內廷外西路▽ 紫禁城各路布局示意圖▽ 詳細地圖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 實拍北京故宮,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建築宏偉處處盡顯皇家風範
    北京故宮舊時稱紫禁城,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其規模十分龐大,佔地約1080畝,擁有70多座宮殿、9000多間房屋,為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在198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故宮歷史文化建築深度研學旅行課程課題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匯聚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我們開發故宮豐富文化資源,針對不同受教育群體,把較為晦澀難懂的文化知識編排成趣味滿滿的文化課程或體驗。
  • 民族偉大的建築故宮,最美還是後花園
    作為國內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故宮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國民。明成祖朱運用嚴刑峻法開始,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這裡有9000多個房間,佔地72平方米,是世界5大宮殿的中,故宮當然是第一名。每年來故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僅2012年至2018年,就有1億遊客來到故宮,震驚了其他景區。
  • 故宮,明清兩朝的皇宮,這裡的三大宮和三大殿非常值得遊覽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其五鳳樓形制由紫微城應天門演變而來。午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
  • 故宮面積 故宮有多大
    故宮一般指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今年國內北方各地區下起了雪,首都北京也不例外。這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前往故宮看雪。需要注意的是,故宮沒有停車場,最好不要駕車前往。那麼,故宮面積有多大呢?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明清歷史的縮影,北京故宮
    作為中國人大家都嚮往首都北京,想去看看教科書裡的天安門,想在人民廣場敬禮國旗升起的那一刻,人民英雄紀念碑……當然,天安門後面的北京故宮也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是非常值得遊玩參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 故宮六百年活動公布:蘇軾特展、古代人物畫展、明清史論壇
    2020年是故宮的六百歲誕辰。從明清兩代的皇宮,到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歷經600年的沉澱,故宮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宮禁地,2019年參觀人數突破1930萬人次,成為最受海內外遊客歡迎的博物館。12月30日,「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新聞發布會在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
  • ​視頻 ‖ 明清故宮京華存,飛閣紅牆伴高垣.
    明清故宮京華存,飛閣紅牆伴高垣。角樓零落拱日月,雄門架起青冥軒。銅獅蜷身俯彤首,空閣凌霧納飛鳶。
  • 浙江的「山寨」故宮,耗資8億打造,被評為5A級景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宮殿,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宮殿型建築,是「世界五大宮」的第一位,故宮的布局和建設技術都是中國古代的頂點,位於北京市的中心軸線上,運用「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進行建設 作為中國知名度最高、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典建築,故宮也聚集了非常多的模仿者,所以很多地方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