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型拱塔斜張橋——沃蘭汀步行橋
沃蘭汀步行橋(Campo Volantin Footbridge)是西班牙本土建築師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橫跨於畢爾巴鄂市中心內維隆河上,緊
鄰古根海姆博物館。與當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一樣,沃蘭汀步行橋也是畢爾巴鄂城市改造計劃的一部分,預期的目標是在建成後立
刻成為畢爾巴鄂的地標之一。這座天橋的橋身與一般橋梁迥異,系一座異型拱塔斜張橋。該橋呈現出優雅的拋物線造型,仿佛一條
迎著河上清風招展的絲帶。這座天橋的拱為白色,扶手和支架為鋼材,橋面採用玻璃材料。
西班牙阿拉密洛大橋(Alamillo Bridge)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最雅觀的橋梁之一。這座橋梁位於西班牙的瑟威爾地區,橫跨果達
兒奎威河。1992年西班牙的繪測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構思設計了這座著名的橋梁。這座橋梁的成功設計
也使其本人被IABSE(國際橋協)評為傑出的青年工程師。這座橋梁的結構非常獨特,它沒有一個橋墩,全長200m的橋身由一個
142m高、傾斜約580的斜拉梁所承載。這個主梁用13對鋼鏈拉住橋身。整座大橋猶如一把豎琴,典雅美觀。橋梁由六邊形鋼製箱
型梁作為主脊,拉索固定在主脊上。從主脊上向兩側懸挑出的兩個側翼,成為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的橋面,路面寬3.75m,比機動車
道高出1.6nl左右。在箱型梁和翼緣與懸索連接之前,通過連續的腳手架支撐在乾枯的河床上。這座橋梁在橋塔與橋面之間建立起
一種平衡的關係,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986年卡氏的一個雕塑作品「奔跑的軀幹」,它是由二串斜向疊落起來的大理石方塊與鋼
懸索構成的平衡體。大橋採用半邊支撐的拉索結構的設計結構,利用傾斜橋塔的自重代替以往的後部鋼索,形成具有輕盈感的結
構。梁作為主脊,其拉索固定在主脊上。大橋工期為31個月。建成後,該橋成為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的現代標誌。按照原設
計方案,阿拉米羅橋應是對稱的兩座橋,但在建造過程中最終只有原來的一半,正是現在的不平衡,反而成就了這座橋梁的完美。
蘭卡威天橋是一座由鋼製成的彎曲的懸索橋,橋長125米,寬1.8米,兩側有鋼欄杆和鋼絲網。這座橋僅由一根高82米的單塔支
撐,單塔被固定在山腰,然後再由8根鋼纜牽引,整座橋就這樣被"吊"在了海拔687米的高空。
金門大橋(英文:Golden Gate Bridge),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金門海峽之上,是世界著名的橋梁之一,也是近代橋梁
工程的一項奇蹟。橋身全長1900多米的,歷時4年,利用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由橋梁工程師約瑟夫·
史特勞斯(1870—1938年)設計。因其歷史價值,英、美兩國於2007年合拍同名紀錄片。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梁工程師約瑟夫·史特勞斯。史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梁。他花了10
多年時間遊說北加州的居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複雜的數學
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裡斯、橋梁設計師裡昂·莫伊塞弗。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為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
·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由於這座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
俗的外觀,所以它被國際橋梁工程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的世界奇蹟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
鏡的大橋之一。
歸橋——朝鮮半島的共同警備區
處軍事分界線上,在朝鮮半島的共同警備區,在1953年韓戰結束時,這座橋被用來交換戰俘,被美軍俘虜的朝鮮戰俘大多不
願返回家鄉。2003年,不歸橋大多老化,美方請求主動維修,遭到朝鮮拒絕。
海珊橋——以色列和約旦邊境
海珊橋橫跨約旦河,兩岸由雙方的雙方邊境控制,這座橋的歷史悠久而獨特。最初的位置有一座古老的奧斯曼橋,建於1885
年。後來1918年英國人又在原址建了一座,現在看到的橋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籤訂了和平條約之後建的。
臺北大湖公園月亮橋
月亮橋又名九曲橋,位於中國臺灣臺北成功路五段的大湖公園內,這是一座石砌半圓拱橋,彎彎的圓拱就像月亮那樣圓潤美麗,整
座橋的造型又像彩虹一樣懸在湖面,與周圍的山水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的中國山水畫。
蘇格蘭 格蘭芬南高架橋
從蘇格蘭高地西部鐵路線威廉堡到馬萊格段的必經之地,有一架極其美麗壯觀的高架橋,它就是格蘭芬南高架橋,因為這座橋的景
色太火秀美,所以曾經還被印在英鎊和明信片上,如果你是鐵道迷,一定不能錯過格蘭芬南高架橋。
丹麥和瑞典有一條天然的分界線厄勒海峽,這條天塹將丹麥和瑞典一分為二。那麼為了更好的交流,於是兩國政府達成協議:建造
一架橫跨厄勒海峽的國際跨海大橋。,它和普通的橋一樣,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越過海峽,去到對岸。然而,它卻極具特殊,
因為它的一部分建於海面以下。全程跨度16公裡,連接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
最大的斜拉索橋。大橋從馬爾默出發,海峽中建造了一座人工島,靠近哥本哈根的一段是鐵路與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因此大橋由
三部分組成,其中8公裡橋梁、4公裡人工島上公路、4公里海底隧道。將兩側工程連在一起;東側跨海大橋全長7845米,上為4車
道高速公路,下為對開火車道,共有51座橋墩,中間是斜拉索橋,跨度490米,高度55米。重8,200萬公斤。
隨著社會進步,兩岸居民更加需要互通有無,特別是在勞動力與住房上:丹麥哥本哈根的居民需要更便宜的住房,而瑞典馬爾默的
居民需要更多的就業機會。兩點連一線,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能量。所以它所連接的丹麥東部地區和瑞典南部地區將成為北歐及波
羅的海地區國際性都市群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
加文納橋
加文納橋建於1868年,是以陸軍中將威廉·卡夫納爵士的名字命名的,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橋之一。主要供人們步行,不過也經常
用於通過駁船,漲潮時橋會弔起。在新加坡河上很漂亮的橋,古老的浪漫之橋,在水面上和過往的船隻上看都能看到美麗的景色。
也能很好地看到高聳的高樓大廈,以及步行就可走到駁船碼頭和克拉碼頭。在這座橋上散步的最佳時間是日落時分。登上橋,走到
博物館所在的另一邊。從對岸的角度看,超美!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這都是個適合拍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