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使用U型潛艇,祭出狼群戰術縱橫大西洋。二戰之後,各國都對潛艇的威力深有感觸,所以紛紛大力研發自己的潛艇。隨著核動力潛艇的出現,潛艇這種武器已經從配角搖身一變成主角。
令人奇怪的是,魚雷這種反艦利器,並沒有因為潛艇地位提升而得到重視。現代核潛艇搭載的魚雷不超過40枚,而常規動力潛艇搭載魚雷不超過20枚!考慮到現代潛艇有多達8根發射管,40枚魚雷也只夠發射5次而已。那麼為什麼現代潛艇攜帶的魚雷如此少呢?個人認為和潛艇的戰略定位變化有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海戰武器。它的主要打擊目標是敵方艦船,這些艦船無論民用還是軍用,都是在水中行駛。打擊這些船隻主要武器就是魚雷,所以在當時,一艘潛艇出海作戰,魚雷是能裝多少就裝多少。戰果也用擊沉的艦船來衡量。
而二戰結束後,核潛艇的出現,使得潛艇從單純水下打擊利器,變成了一款戰略威懾武器。尤其是核反擊概念的提出,使得潛艇成為執行這個概念的最好武器。現代潛艇更多是一個打擊平臺,上面搭載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從魚雷到反艦飛彈、巡航飛彈甚至洲際彈道飛彈。武器種類越多,每種武器的使用頻次也會下降。最終每款武器都不用準備太多彈藥,反而平衡了一艘潛艇的戰力。
當然除了現代潛艇有更多武器選擇外,最根本原因還是魚雷裝配流程太過繁瑣,且危險性極大,稍不留神就會炸到自己。根據網上的資料來看,常規潛艇裝配魚雷總共需要4步,也就是魚雷運輸,吊裝上艇、空間整理位置調整,這些都做完後,魚雷才算裝配完成。
這四個過程中,第三步的魚雷吊裝上艇最危險,因為潛艇空間比較小,所以吊裝魚雷的大型設備基本用不上,只能靠人力搬運和吊裝,如果姿勢調整的不對,魚雷撞擊到硬物體就會大概率爆炸。所以潛艇艇員裝配魚雷,都會打起200%精神,就拍一不小心撞到哪裡,導致爆炸。這也是潛艇兵不喜歡魚雷裝配太多。
而且相比較魚雷十幾公裡射程,反艦飛彈和巡航飛彈射程都在幾百公裡上下。精確度也更高。有這麼好用的武器,潛艇不用魚雷也就能理解了。畢竟有這麼多好用的武器裝備,潛艇沒必要非得用魚雷。這也是魚雷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未來戰爭中,潛艇大概率會在敵人防區外發射各種型號飛彈。這和它的戰略定位有關,更多是先做到保存自己,才能打擊敵人。至於魚雷就是一種保命武器,也就是潛艇被其他艦船襲擊時候,發射一枚魚雷,無論能否打中,都能挽救潛艇的命運。但對於魚雷這種武器來說,確實是大材小用,但並非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