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水道水草豐美,兩岸綠樹成蔭,成為沙水村和翰林湖農業公園的天然界線。孫景鋒 攝
傍晚,沙水村村民劉波華帶著兩個孩子推開家門,沿著村道往東步行50米,就來到翰林水道邊上。一條拱形廊橋橫跨水面,連接著沙水村和對岸的翰林湖農業公園。50米,正是這座古村落與農業公園的距離。
2014年,佛山南海區丹灶鎮啟動建設翰林湖農業公園,位於公園邊上的勞邊社區沙水村通過土地出租的方式積極參與公園建設。經過幾年發展,如今的翰林湖農業公園已成為南海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不僅帶動了周邊人居環境的全面提升,還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帶動了村民就業和村集體收入的大幅提升。
開窗見綠、出門進園,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沙水村徐徐展開。
著力提升環境
村裡有了「後花園」
從事金融行業的劉波華是土生土長的沙水村民,和村裡很多年輕人一樣,劉波華也在城區買了房,但兩年多前他決定搬回村裡,村居環境的大幅提升是吸引他回流的主要原因。
在沙水村,像劉波華這樣回流的村民不在少數。勞邊社區黨委委員勞文廣介紹,沙水村有戶籍人口1100多人,其中有約1/5搬到外面居住,近幾年回流的村民越來越多。
翰林湖農業公園的建設,是沙水村人居環境變化的重要轉折。2014年,丹灶鎮啟動建設翰林湖農業公園,以「耕讀田園」為主題,通過租用周邊幾個村居的農用地,連片開發佔地2000畝,集農業種養、生態休閒、科普教育於一體的農業生態休閒觀光區。其中,位於公園西邊的沙水村就佔了900多畝。「這些土地原來都是連片的魚塘,通過改造後變成了鳥語花香的公園。」勞文廣說。
經過幾年建設,翰林湖農業公園成為了丹灶乃至南海的重要城市名片,在翰門迎客、五彩花田、翰湖碧波、桃李花溪、耕讀長廊、親子田園、休閒綠道、綠茵球場、生態農場等特色項目的規劃、建設下,翰林湖農業公園保持原生態,融入農業種養、農業觀光和農業科普等元素。
2017年,翰林湖農業公園作為廣東唯一的代表,獲得了「亞洲都市景觀獎」;2018年,入選全國100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之一。
一河之隔的沙水村,享受到了環境提升帶來的紅利,翰林湖農業公園不僅成為了村民的「後花園」,還帶動了村民和集體收入的提升。「改造前我們的魚塘租金每畝1000多元,通過農業公園的建設提高到了3000多元,帶動村集體收入增加了100多萬元。」勞文廣說,通過招聘村民從事綠化管養等工作,公園還帶動了20多名村民就業。
推進古村活化
弘揚優秀歷史文化
位於丹灶鎮中心位置的沙水村面積不大,卻是丹灶著名的古村落,耕讀文化源遠流長,共誕生了2名進士和11名舉人,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翰林父子」劉廷鏡和劉國珍的故鄉,村內「石獅埠頭」「大板橋頭」「泰皆昇平」「沙水埠頭」等標誌性歷史建築古貌保存完好。
近年來,為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沙水村緊抓古村落活化、美麗文化村居建設、翰林湖農業公園建設等機遇,大力推進全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弘揚優秀歷史文化。
勞邊社區黨委書記劉湛洪介紹,沙水村結合自身地域特色,以「承禮有為 儒興勞邊」為主題,大力推進古村活化。通過建設承禮廣場,以文化人,完成沙水古埠頭、白銀竇等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維護工作;對村內的大宗祠、南喬公祠等傳統建築物,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復舊翻新,並原址重建了太史第門樓。如今的沙水村,歷史建築處處可見,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上,鑊耳屋青磚牆低訴著光陰的故事。
與此同時,沙水村還通過美麗文明村居建設,開展攔河花基和樹池升級改造,三清三拆、水清岸綠等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沙水村所在的勞邊社區在佛山美村創建評分中獲得了100分的好成績,成為3個「滿分村」之一。
發展文旅經濟
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去年7月,南海獲批創建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重點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十大示範片區。作為十大片區之一,丹灶鎮正大力推進一島兩湖十裡片區建設,通過對「有為水道」「翰林水道」兩大水道展開規劃設計,將城西片區建成「仙湖氫谷+有為水道」,大金片區建成「智能安全產業園+翰林水道」的鄉村振興示範片區,促進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布局。
沙水村正緊抓機遇,通過創建廣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和精品特色村,獲得2000萬元的扶持。「接下來我們將重點推進翰林水道二期工程,把周邊幾個村居串連起來,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劉湛洪說。
隨著翰林湖農業公園知名度不斷提升,節假日前來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帶動了周邊住宿餐飲需求。「我們正計劃推動民宿產業發展,通過引導和鼓勵村民改造民宿,留住過夜客。」劉湛洪說。此外,沙水村還通過出租原來的地堂閒置地,發展餐飲業,並在與翰林湖農業公園交界處設置集中擺賣攤位,為村民提供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增加集體收益。
「我們將用兩三年時間,建成廣東省精品特色村。」劉湛洪描繪著心中的藍圖。
記者觀察
項目創建與人居環境提升的良性循環
走進沙水村,碧水環繞,中間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花朵。清澈的水面上倒映著村中的古屋和修葺一新的小橋,古村落的自然風光讓人應接不暇;村民三五知己圍坐在翰林水道邊上的樹蔭下,閒話家常,怡然自得;不遠處的汙水處理系統被茂密的水草圍起來,經過自然淨化後再排到翰林水道。
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如今的沙水村成為很多人心中理想家園的模板,這樣的美麗畫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沙水村通過多年的項目創建,一筆一畫裝扮起來。
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要業態的村居,沙水村經濟實力在佛山並不突出,為了最大限度撬動各方資源,提升全村人居環境,沙水村抓住項目創建機遇,通過項目創建持續帶動村居環境提升。
通過古村活化升級,沙水村獲得政府數百萬元扶持,用於舊祠堂、舊建築修繕等工作;通過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也獲得了數百萬元扶持,推動了多項美村計劃的實施;如今,沙水村正通過創建廣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和精品特色村,獲得2000萬元的扶持,用於廁所革命、清淤護岸等工程建設。
項目創建提升了人居環境,而人居環境的提升又反過來提高了村居項目創建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良性循環。這種持之以恆的努力,讓沙水村成為了城產人文融合發展的典範。
南方日報記者 孫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