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晴耕雨讀 四季有花 農業文明融入讀書文化,丹灶翰林湖建設有新思路
遊客在翰林湖農業公園拍照留念。/翰林湖農業公園供圖
身處丹灶翰林湖農業公園,雖然正值工作日,但是公園裡依舊遊人如織,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構成一幅和諧的冬日景象。在五彩花田景區裡,新一撥的花種已經種下,預計一月開花迎客。而新引進的阿里喜果園項目,園內的基礎設施和草莓作物已準備完畢,元旦假期開始後市民便可以入園採摘。
作為丹灶鎮城市品質提升的重要項目,翰林湖以「耕讀田園」為發展主題,日漸成為農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和遊客的樂園。
前十月遊客超50萬人次
2014年,翰林湖農業公園開始建設,成為丹灶鎮大金智地高端產業服務區的配套項目,園區佔地面積約2000畝,其中湖面面積約為270畝。園區以耕讀文化軸為中線,劃分了6個景區和10個景點,景點周邊有生態綠道環繞。翰林湖以「耕讀田園」為發展主題,將農業種養、農業觀光和農業科普融為一體,形成冬有桃李夏有荷,春有木棉秋有菊的生態景象。
除了擁有自然生態景觀外,翰林湖還引進了4個投資性的旅遊項目,其中包括阿里喜果草莓園、大腳丫農場、南粵黃飛鴻無人機培訓基地和時光島。市民可以在草莓園和農場親自體驗採摘樂趣,還可以在無人機培訓基地了解到專業的農用無人機知識、在時光島享受靜謐的閱讀時光。
2017年9月,翰林湖農業公園榮獲「2017亞洲都市景觀獎」「城市公共空間優勝獎」第一名。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翰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敏祥介紹,翰林湖作為廣東省第一批農業公園之一,它不僅體現了嶺南水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還為城市居民體驗農事、了解農耕文化提供了機會。
在丹灶長大的陳先生說起翰林湖農業公園,言語中都透露著一股自豪感:「以前在丹灶逢年過節沒有太多好去處,現在家門口有了個翰林湖農業公園,春節7天假期有6天是帶親戚朋友遊覽翰林湖。」
據統計,2017年春節,翰林湖吸引了超過9萬人次前來遊玩參觀。今年1月~10月,翰林湖訪客流量超50萬人次。
崇尚讀書文化為公園建設加分
在丹灶,除了有人盡皆知的康有為故居,翰林湖周邊的幾個村落,也頗有歷史文化底蘊。史上,翰林湖周邊的幾個村落共誕生了五位翰林,最有趣的是,清朝時期,翰林湖旁邊的沙水古村更是出現了「父子雙翰林」的情況。為此,公園建設之初就決定命名為「翰林湖」以作紀念。這也是翰林湖將農耕文化與讀書文化結合起來的原因。
而這種崇尚讀書、尊敬讀書人的風氣也一直在延續著,並且和翰林湖的生態建設緊緊地圍繞在一起。在翰林湖的西南角有一片被稱為「人才林」的黃花風鈴木群,每年的2、3月份,這裡都會開出漂亮的小黃花吸引遊客。據悉,每年的植樹節,南海區引進的專業人才都會來到人才林進行植樹造林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為翰林湖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此外,為了繼續傳承崇尚讀書的傳統,翰林湖還將耕讀文化深深地融進園區建設當中。為此,翰林湖選擇在沙水古村舉行傳統開筆禮和讀書活動,以提高本地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 引進時光島書吧投資項目,為遊客提供優美安靜的讀書環境;舉辦農作物採摘、抓魚等傳統農耕活動宣傳農耕文明和科普農業知識……李敏祥強調:「翰林湖的中軸線叫『耕讀文化軸』,我們還會在耕讀文化軸的每個節點通過宣傳展板、遊客驛站等形式來展現嶺南水鄉的農業文明和讀書文化。」
未來,翰林湖還將在耕讀文化軸和沙水古村之間修建翰林水道工程。該水道會把沙水古村的汙水收集起來,通過生物技術進行處理,處理完畢的汙水會回流至水道,形成汙水循環利用系統。此外,翰林湖湖岸景觀提升工程也正在進行中。
來源丨佛山日報
見習記者丨譚海琪
編輯丨俞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