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孫不熟 城市戰爭
話劇《工業大道》演出照
最近,我去劇場看了一部好評度頗高的廣州本土話劇,名字叫《工業大道》。
話劇講述了海珠區工業大道上祖孫三代人的故事,從電子廠工程師到貿易公司老闆再到人工智慧海歸人才,他們以三個截然不同的職業,分別闡述了三個不同的廣州時代。
從中,我們重溫到廣州作為中國頂級城市的輝煌歷史,也感知到這座城市洶湧澎湃、無可限量的未來。
為什麼要講述這條大道的故事?又為什麼把話劇的名字命名為工業大道?
說起工業大道,可能很多新廣州人並不熟悉,但是它有著非常厲害的威水史。這條位於海珠區西部的城市道路,曾經工廠林立,生產出廣州第一條萬噸巨輪、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
可以說,工業大道曾是廣州在工業時代最醒目的一個地理坐標,也是廣州曾經作為中國一流工業城市的鮮明寫照。
如今,這條大道兩旁的廠房基本拆除完畢,變成了現代化的商品房、文化創意園、生態公園。
然而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這部話劇要告訴我們的是,工業大道的歷史使命雖然已經完成,但它實業興邦、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早已在廣州播下種子,並一次又一次地助推這座城市站在時代的風口上。
1.
廣州1.0:工業時代
時光回溯到60多年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毛主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各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由此,當年我國大力提倡中國製造,修復民生之餘,建立現代工業體系。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在「把廣州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城市」的政策指導下,廣州市政府把廣州「河南」郊區作為廣州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加以建設。
1952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專門開闢一條大馬路來建設工廠,曾全國聞名的「南國紙城」——廣州造紙廠所在的大馬路被選中,並被命名為「工業大道」。廣州造船廠、廣州重型機器廠、廣州鍋爐廠等3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都在此紮根,集聚成連片的工業園區。
在往後數十年時間裡,這條5.5公裡長的工業大道都處於其鼎盛時期,不僅生產出了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自行車等風靡全國的日常用品,還誕生了廣州第一條萬噸巨輪、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等重磅之作。
其中,廣州造紙廠是工業大道的明星廠家,不僅是工業大道最早入駐的老人,還是我國最早邁入世界近代化的造紙廠之一。1956年5月,毛主席還親自視察過造紙廠,這是工業大道人至今代代流傳的佳話。
如果說工業象徵是廣州的1.0時代,那麼工業大道就是那個時期廣州的排頭兵,助力廣州從一個商業城市轉型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工業城市。
這份功勞,在時代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只工業大道的子女們記得,每一個用過潔銀牙膏、萬寶冰箱的人也記得。
2.
廣州2.0:貿易時代
經過數十年的工業追趕,中國製造初步打下了底子,能夠自給自足,工業有所建樹。但想要富裕起來,我國還迫切需要融入全球貿易的洪流中。
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目標,到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自此可以看作我國進入了2.0時代——國際貿易時代。
在這個時代,如何把中國製造推向世界是當務之急,一個能在國際貿易中發揮加速器效應的會展平臺,顯得尤為重要。
擁有廣交會這張王牌的廣州,再一次站到了時代的風口上。
廣交會有多重磅?這裡給大家簡單普及下,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於1957年,由周總理親自定下「廣交會」這一簡稱,自出生起,它便肩負著突破國際貿易封鎖、打通國際市場的重任,每年舉行兩屆,至今已成功舉辦128屆。
那麼廣交會具體是在哪裡呢?
1957年,首屆廣交會選在越秀區中蘇友好大廈舉辦,而後相繼遷址到海珠廣場(1958-1973年)、流花路展館(1974-2008年),在越秀區兜兜轉轉40年後,終於選擇了一塊更舒展、更前沿、也更具歷史榮光的熱土——琶洲。
2008年,廣交會整體搬遷至琶洲展館舉行。同年,廣交會的規模躍居世界單年期展會第三,現在已經成了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中國第一展」 。
琶洲,曾經是黃埔古港的發源地,被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選擇在這裡舉辦廣交會,再合適不過。於是,這片滿載歷史榮光的熱土,以廣交會新展館契機,也再次迎來騰飛。
以琶洲廣交會為樞紐,廣州積極融入國際貿易的浪潮,吞吐來自全球的商品、資金、信息流等,2019年,廣州商品進出口總值9995.81億元,為全國各大城市第6,貿易順差達到520.15億元,在促進國際經貿往來的同時,持續為我國創收。
不只是商貿展覽,重量級的高端峰會也十分青睞琶洲。《財富》全球論壇、讀懂中國國際會議、IFF國際金融論壇、世界航線發展大會、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都選擇琶洲舉辦。
琶洲儼然成了全球精英在廣州「頭腦風暴」的智慧高地,這裡不僅促進了全球商品的自由化貿易,還迸發出全球領先的思想、觀念和創意。
毫無疑問,在貿易這個2.0時代,琶洲在廣州的風頭完全不輸當年的工業大道,而廣州市也憑藉琶洲站在了時代的前沿。
3.
廣州3.0:科創時代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又發生了變化。2018年開始,國際貿易摩擦不斷,我國科技產業面臨西方國家「卡脖子」的痛點,中國經濟必須加快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
由此,廣州必須適應這個新常態,邁入一個全新的3.0時代,那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引擎、以高新產業為突破口的資訊時代。
時代的關鍵節點上,海珠再次站出來擔當排頭兵,琶洲花開兩朵,中區由廣交會獨領風騷,西區則定位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一號文」——《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廣州計劃以琶洲(西區)為核心、以珠江為紐帶,打造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這片試驗區總面積約81平方公裡,體量相當於10多個珠江新城。
以新形象面世的琶洲出手驚人,它主導了這一時期廣州的城市發展脈絡、錨定了廣州未來的造富之地:以琶洲為核心,廣州的城市科技中軸成型了。這條科技中軸北起帽峰山,串起了黃埔科學城、天河智慧城、海珠琶洲、大學城、南沙科學城,全部是高精尖產業,構建出一個驚豔無比的軸線經濟帶。
立足廣州,琶洲志在四海。據《琶洲地區規劃發布(2019-2045)》,到2025年,琶洲計劃實現地區營業收入約5000億元,到2035年,實現營業收入1.2萬億元,就業人口80萬人、居住人口34萬人,並「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會展產業集聚核」。
以下是琶洲西區的超強陣營:
如上圖所示,騰訊(微信)、阿里、小米、YY、科大訊飛、唯品會、TCL、三七互娛、樹根互聯等科技巨頭赫然在列。
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網際網路產品當屬微信,目前月活躍用戶超過12億人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民級應用。因為用戶基數大、用戶時間長、連接資源廣,有人說微信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流量生產中心,實不為過。
大家知道,廣州最顯著的城市屬性是什麼?流量大城,亞洲最大高鐵站、中國第三大機場、第三大地鐵網絡、第四大港口、全球最多在校大學生、……這些世界級的海陸空基礎設施,讓廣州成為全國性的人流、物流與資金流超級集散地。
而在線上,因為有微信這個超級產品,廣州堪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流的集散與分發中心。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廣州都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流量大城。
所以,微信就是琶洲最大的底氣。有微信這個超級產品壓軸,廣州何愁在中國數字經濟的版圖上沒有名字?
4.
小結
做出一次正確決策,很難,但更難的是,連續做出正確決策。
或者說:
偶爾一次站在風口上,可以說是運氣,但每一次都能站在風口,就是實力了。
廣州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選手。
回顧歷史,中國經濟的主旋律歷經了工業、貿易、科創三個時代。而在每一個時代中,都能清晰地看到廣州的名字,廣州作為中國頂級城市、一線城市的IP,源遠流長、根深蒂固。
工業時代,廣州快速響應國家號召,在城市中心樹立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鋼鐵廠、電子廠、造船廠在工業大道如春筍般冒出,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由廣州製造,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自行車從廣州風靡全國。
貿易時代,廣交會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最響亮的一個平臺、一條通道、一張名片,廣州據此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超級聯繫人,擔任著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展示窗、連接器、加速器。在這個過程中,位於琶洲中區的廣交會展館區功不可沒。
科創時代,國際貿易摩擦頻仍,中國經濟面臨科技「卡脖子」的痛點。在此背景下,廣州再次順應時代號召,集全市之力推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志在科技攻關、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這個時期,琶洲(西區)再次成為幸運兒,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強大基因。
回到文章主題,廣州為什麼是中國一線城市?答案已經清晰可見,從工業大道到琶洲廣交會館,再到琶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永遠都在擁抱變化,從未抱守殘缺、停滯不前。
據此,廣州在全國經濟的每一次蝶變中,都展現出超強的適應能力,其中蘊含的韌性、前瞻性、可變性都是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的密鑰。
延伸閱讀:
從寫字樓租金,看中國城市的排名從千萬級房產的成交量,看城市排名巨頭紛紛搬離矽谷,給大灣區什麼啟示?松山湖:「農村打敗城市」的最佳範本CBD藍皮書發布,有關CBD的排名都在這了中國聯繫度最強的10對城市一線城市CBD空心化?大企業都到郊區當樓主房企總部出現搬家潮?房企最愛的城市竟是它原標題:《廣州為什麼是一線城市?故事要從工業大道,一直說到琶洲西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