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地鐵段崛起250米數字科技總部,打造多元融合24小時活力社區
借鑑哈德遜廣場項目,未來廣州琶洲西區赤沙地鐵車輛段將打造成世界級綜合體。日前,第三屆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地區規劃及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海珠區赤沙車輛段場站綜合體(海珠區AH0403、AH0314、AH0319、AH0903規劃管理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
根據控規,該項目總建設量超過88萬平方米,將在地鐵十一號線赤沙車輛段上加建兩層蓋板,通過打造TOD立體交通核,提供辦公、商業、城市開敞空間等一站式服務設施,並解決車輛、慢行交通銜接等問題。同時,琶洲西區將崛起城市簇群,包括250米數字科技總部、200米星級酒店等,並塑造空中生態長廊、配備九年一貫制學校等,營建多元融合的24小時活力社區。
■新快報記者 沈逸雲 通訊員 穗規資宣
定位 匹配琶洲核心片區發展需求 轉型綜合性服務中心
據悉,赤沙車輛段場站綜合體項目位於琶洲西區南側,北至黃埔湧,東至華南快速幹線,南側、西側臨赤沙湧。地塊用地面積56.01公頃,現狀主要是十一號線車輛段施工場地及倉庫用房。地塊主要涉及廣州地鐵集團、畜牧總公司、紅衛村等權屬單位,其中廣州地鐵集團用地已啟動交儲工作,海珠區土發中心正在推進畜牧總公司地塊土地徵儲工作。
控規明確,該片區將打造面向未來的城市樞紐綜合體典範,提供全時城市綜合服務,打造生態人文宜居社區。
布局 限高265米 打造琶洲南部城市簇群
項目地塊位處琶洲南區、黃埔湧旁,在建築高度方面,控規表示,項目地塊位於白雲山看珠江新城視廊的背景協調區內,控高125-265米,對超越視平面高度閾值265米的開發一般予以限制。對此,項目地塊主體建築高度控制為125米以下,臨近軌道站點地標建築控制為不超過265米,滿足管控要求。
根據控規,該片區將融入一江兩岸多峰簇群的城市空間格局。打造琶洲南部城市簇群,豐富城市天際線縱深層次,協同琶洲西區構建黃埔湧兩岸城市對景。
同時,塑造豐富、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南北向沿華南快速幹線塑造了「萬畝果園-赤沙片區-琶洲西區-珠江新城」梯級抬升、峰谷起伏的天際線,東西向融入了珠江新城景觀帶天際線背景。地塊總體呈現前低後高的空間格局,向軌道站點核心抬升,形成集聚焦點。
值得期待的是,控規提出,項目將借鑑哈德遜廣場項目,謀劃匯聚國內外大師團隊,主導核心組團建築方案深化設計。赤沙綜合體在國際視野下,高標準、高要求開展建築深化設計,打造城市精品名片。根據效果圖,該片區內擬建造一座250米的數字科技總部、200米的星級酒店、180米國際商務中心及花園總部、創展中心、赤沙商場、共享花園等。
宜居 住宅逾30萬平方米 高標準配九年一貫制學校
根據控規,該片區將重點布局商務辦公、地鐵辦公、品質住宅、公共設施等功能配套,形成多種業態複合的智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總建設量88.84萬平方米,產業建設量達53.35萬平方米,佔總建設量的60%;住宅建設量31.51萬平方米,公建配套3.98萬平方米,符合廣州市第一圈層城市更新單元產業建設量原則不低於60%的要求,滿足片區產城融合需求。
住宅建設量佔總建設量約35%,如何打造良好舒適的宜居環境?在這方面,控規稱,將彰顯赤沙綠洲生態環境魅力,打造生態休閒的標杆。具體來看,項目整體設計中頗具特色的是在車輛段上加了兩層蓋板,分別為9米和15米。未來將利用場地高差,因地制宜進行低影響開發式的海綿城市設計,打造階梯式生態公園柔化蓋板垂直立面,構建「城-綠-水」交融的城市生態玄關。
與此同時,打造空中生態長廊,塑造舒適的慢行環線,創造全齡化服務的休閒健身場所。空中連廊允許跨地塊連通,作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共設施使用。記者從規劃圖上看見,片區內規劃全民健身活力圈、學生戶外拓展段、休閒樂活岸畔三大空間,空中連廊將連通濱河慢行空間、橋底藝術空間、全民運動公園、階梯式生態公園。
在公共服務配套方面,此次控規將超額配置面向居住片區人群的公共設施73處,建築面積3.98萬平方米,佔住宅總建築面積的12.6%。其中,地塊一期將開發高標準配置一處九年一貫制學校,引入優質教育資源,規劃36班,用地面積19440平方米。此外,還包括規劃9班幼兒園2處。
交通 構建多層次步行廊道 實現多種交通「零換乘」
在交通方面,片區規劃構建「八橫五縱」的區域道路網絡,實現片區與周邊重要區域的快速聯繫。其中,「八橫」為閱江西路、琶洲大道、新港東路、鳳浦路、會展大道、規劃橫一路、規劃橫二路、新滘東路;「五縱」為獵德大道、海洲路、規劃次幹道、華南快速、會展西路。地塊主要通過規劃次幹道、規劃橫一路、會展大道、七星崗路等實現對外疏散。
而由於該片區是在車輛段上加雙層蓋板來建設綜合體,控規提出將通過上下匝道使蓋板層與周邊市政道路無縫銜接:銜接9米高蓋板出入口匝道9條,共18條車道;銜接15米高蓋板出入口匝道4條,共8條車道。
除了地鐵站外,片區將增加公共運輸服務設施,打造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的「零換乘」交通體系,規劃包括2座公交首末站、3座公共停車場(共約145泊)、計程車及K+R臨時泊位1處、自行車停放場1處。
引人關注的是,在慢行交通的打造上,控規透露,將加強蓋上蓋下一體化交通銜接,營造便捷舒適的全時段開放立體慢行交通環境。通過多層次步行廊道、豎向交通核等,串聯地鐵站點、黃埔湧及特色城市開敞空間,實現便捷舒適的蓋上蓋下24小時開放的一體化慢行銜接。
具體來看,15米蓋板層以步行為主,通過「十字形」慢行主廊道和豎向交通核實現與黃埔湧、地鐵站及城市特色開敞空間的便捷慢行聯繫。9米蓋板層主要為停車場,行人通過豎向交通核實現與15米蓋板、地面層的便捷慢行聯繫。地面層設置連續的慢行廊道和便捷的豎向交通核,實現與黃埔湧、地鐵站、15米蓋板和9米蓋板的便捷聯繫。而豎向交通核則主要包括電動扶梯、無障礙電梯、無障礙斜坡等。
焦點關注
地處琶洲西區 會展期間交通是否「頂得住」?
由於項目地塊位於琶洲西區,會展期間琶洲地區交通狀況較為複雜,未來規劃構建的交通網絡是否能承載得住新增的建設量?
對此,控規表示,調整後地區對外通道相關路段節點服務水平未有降低,地塊集散道路飽和度有一定增加,但運作仍處於較為穩定狀態。換言之,地塊調整對周邊交通影響處於可接受範圍之內。
同時,控規調整後,將按照小型會展、中型會展和大型會展三種情形評估地塊及周邊交通運作情況。其中,小型會展期間地塊開發後運作基本穩定;中型會展期間路網評估中獵德大道、員村東隧道、江海大道受交通量影響,服務水平維持E級水平,運作保持穩定,其他道路運作較好,整體運作處於可接受範圍內。
而如廣交會等大型會展期間,根據測算,平均每條道路流量約會增加300pcu/h,道路壓力急劇增加。但考慮到大型會展期間為每年的特殊情況,不宜以大型會展期間運作情況作為限制地區發展條件,建議未來大型會展期間實施嚴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如限制展區停車位、發證管理、道路管制、常規公交增加供給、展出時間錯開城市交通高峰期等,優化特殊時期交通運作。
會上,有規委會委員建議,廣交會期間實施嚴格交通管制措施是「本末倒置」,應以滿足廣交會等大型會展的交通需求作為片區內道路交通規劃的標準。
相關連結
項目實施時序
結合土地儲備計劃,項目地塊與道路分期建設實施:
1.近期(2020年啟動建設):車輛段基礎設施地塊、北側白地及北側車輛段上蓋開發地塊;城市道路8條。
2.中期(2023年啟動建設):南側車輛段上蓋開發及站點TOD地塊;城市道路4條。
3.遠期(2025年啟動建設):畜牧總公司地塊;城市道路2條。
中期道路全部按計劃實施後,基本可滿足項目地塊出行需求。遠期預控規劃橫一路、規劃橫二路實施條件,打通海珠區中部東西向區域主幹道通道,提升琶洲南區對外通行能力。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