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消費者使用手機支付。資料圖片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2019年預計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巨大商機面前,各方都摩拳擦掌。具體到臺灣,自從去年蘋果、三星和谷歌3大手機支付系統登臺以來,行動支付議題越來越夯。

事實上,在臺灣行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行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先後登島,引發不小反響。如今島內有多達6家行動支付機構,加上來自境外的連我支付(LINE Pay)加入戰局,臺灣市場正掀起一波「支付大戰」!

八仙過海 奮勇爭先

根據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統計,其中,臺灣行動支付專營共有6家,包含國際連、智付寶、歐付寶、橘子支、臺灣 Pay以及街口支付,由銀行兼營的電子支付則有25家。

算上來自境外和大陸的競爭,僧多粥少,「支付大戰」一觸即發。今年農曆年節期間,臺灣行動支付平臺上異常熱鬧。為了搶奪市佔率,歐付寶、臺灣Pay等支付業者,不約而同以搶紅包來吸引消費者目光。

社交媒體連我則挾社群優勢創建LINE Pay,未來更將與臺灣一卡通合作,推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小額付費、帳單付費,甚至匯款轉帳服務,為支付界投下震撼彈。臺灣大車隊4月起全面提供LINE Pay支付功能。車隊整合營銷處協理王嘉慶表示,7年前至今,全臺已累積3000萬筆非現金付款方式搭臺灣大車隊計程車,從去年7月以來,更從13%提升至20%。

2015年才成立的街口支付,一推出就瘋狂撒錢圈地,一舉打響品牌知名度,至今所累積的APP下載量達100萬次,而每月交易量自1.9萬筆暴增至今年2月的320萬筆。其掌門人胡亦嘉毫不諱言,就是要「劍指臺灣行動支付龍頭」。

形成共識 迎頭追趕

大陸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盛行,成為全球「無現金社會」的領頭羊,讓臺灣很眼熱。臺北市長柯文哲先前參訪上海,體驗無現金消費環境後,一再表達很深的焦慮感。

問題是,臺灣能否迎頭趕上?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宣示,將建立友善的行動支付環境,期望2025年行動支付普及率提高至九成。柯文哲的憂慮以及賴清德的樂觀,凸顯臺灣社會對行動支付的複雜情緒。但無論如何,共識已經形成。

「在臺灣,大家都說用現金交易就很方便,但我覺得趨勢已經顯示,未來一定是往行動支付走。」胡亦嘉2006年前往大陸崑山經商,跟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打交道。

在大陸經商的那幾年,胡亦嘉觀察到,支付寶等行動支付發展太快、太方便,他們手機跟銀行帳戶端綁一起,買東西直接扣款,省去跨行手續費的問題。「反觀臺灣,大家太習慣用信用卡,但信用卡不能轉帳、規範也多,這樣金流下不來,自然沒辦法像對岸行動支付發展得那麼順,不過,這就是臺灣有發展性的地方。」

於是胡亦嘉毅然回臺,加入行動支付「戰火」中。按照胡亦嘉的規劃,街口支付將朝支付寶模式走,以APP把叫車、送餐、繳水電及停車費等服務納入其中,緊扣民眾生活需求。

傾力支持 欲速不達

臺當局對行動支付的態度,也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過程。在防弊重於興利思維影響下,臺灣第一部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直到2015年5月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其後監管部門進一步簡化了流程為產業鬆綁,境外支付機構獲得準入,各類行動支付工具紛紛問世。

由於一開始就落後大陸等島外社會,當局有關部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相關政策支持一下子就多起來。比如「金管會」宣布自4月中下旬起,開放民眾可以用街口支付等電子支付帳戶,購買島內貨幣型基金,出招打造「臺版餘額寶」。

「金管會」還制定了「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劃」,而臺8家公股銀行為響應政策,近來積極推廣臺灣Pay。臺灣Pay是當局著力打造的臺灣本土品牌,但成績始終不如預期,甚至被譏「遭Apple等3大Pay打趴」。心急之下,有關部門就為其開小灶。銀行業者透露,去年繳納地價稅時,「財政部」就首度要求公股銀行每家臺灣Pay繳納筆數需達1.25萬筆,但僅4家達標。今年4月繳納牌照稅,目標加倍至2.5萬筆,公股銀行為此給員工訂下績效指標。但有民代爆料,彰化銀行的行員為達標,收取客戶的牌照稅款項後,再用自己開通的臺灣Pay私下代繳,比例高達六成。

如此離政策初衷相差甚遠。臺灣拍付國際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韓昆舉指出,光是改變用戶消費習慣,形成比較成熟的行動支付環境就至少需要5年。欲速則不達,尊重商業發展規律很重要。

願景明確 考量更深

最近幾年,臺當局對行動支付越來越重視,年年以「行動支付元年」炒熱議題。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最新又喊出「2018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要力拼2020年行動支付普及率達六成、2025年達九成,實現「無現金社會」。

臺當局之所以著急短期內改變臺灣消費者的支付習慣,積極扶持本土品牌,還有更深的考量。如果本地的支付服務品牌勝出,可以確保臺灣在行動支付金融體系的自主權。在手機新經濟的全球浪潮下,如果臺灣不能自己發展出這一「新興產業」,由島外支付品牌主導島內市場,未來臺灣人日常生活的小額支付行為,還有牽連甚廣的跨境電商規模,可能會被「整碗捧去」。

再說,行動支付背後是更大的數字金融產業市場。從ICO、區塊鏈到P2P都成了最夯趨勢,對臺灣的誘惑不小。臺灣KNOWING新聞總編輯楊方儒認為,如果臺灣以數字金融產業市場的「搶頭香」開放來吸引人才資金,再跨境去賺別地的錢,就能進一步拉抬臺灣就業率與GDP。這一波新興金融體系的崛起,對臺灣是挑戰更是機會。抓到的話,臺灣就能為過去失敗的「亞太金融中心」政策雪恥。

臺灣上上下下以島外包括大陸業界為榜樣,奮起直追的心態一覽無遺。問題是如今大陸金融創新已經走在臺灣前面,要奮起直追已經很不容易,再彎道超車似乎更是難上加難。但願提出明確願景的主政者勿食言而肥,除了口頭上的別樣「務實」,在發展金融產業方面也是務實且有方的。(記者 任成琦)

相關焦點

  •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八仙過海奮勇爭先
    事實上,在臺灣行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行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先後登島,引發不小反響。如今島內有多達6家行動支付機構,加上來自境外的連我支付(LINE Pay)加入戰局,臺灣市場正掀起一波「支付大戰」!
  • 「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臺當局傾力支持欲速不達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本報記者 任成琦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2019年預計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巨大商機面前,各方都摩拳擦掌。具體到臺灣,自從去年蘋果、三星和谷歌3大手機支付系統登臺以來,行動支付議題越來越夯。
  • 「貓狗大戰」到臺島 臺灣電商趕搭大陸「順風車」
    「貓狗大戰」臺企得利早在2013年,大陸的另一家電商龍頭淘寶就已在天貓商城上設立臺灣館。天貓的商標是「貓」,而京東商標是「狗」,所以此次京東赴臺招商,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其實,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只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
  • 微信支付進臺灣
    陳儀庭對微信支付這一年來在臺灣的推廣成績頗為驕傲,「從南到北,我們已經接入了大約3.5萬個支付點。」目前,能夠使用微信支付的商戶包括新光三越百貨、莎莎、7-ELeven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升恆昌免稅店等,覆蓋了餐飲、百貨、退稅等消費場景。
  • 永豐、中信、玉山銀 臺灣第三方支付各搶一片天
    第三方支付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目前較積極的包括永豐、玉山、中信銀和第一銀行,其中永豐是以自行開發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豐掌柜」搶攻第三方支付商機;中信銀則與雅虎奇摩合作「輕鬆付」、玉山銀則是搶攻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場,各自在不同市場插旗。
  • 支付寶開通臺灣VISA支付 網友可以刷卡網購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支付寶開通臺灣VISA支付 網友可以刷卡網購
  • 【特寫】微信支付進臺灣
    陳儀庭對微信支付這一年來在臺灣的推廣成績頗為驕傲,「從南到北,我們已經接入了超過3萬個支付點。」目前,能夠使用微信支付的商戶包括新光三越百貨、莎莎、7-ELeven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升恆昌免稅店等,覆蓋了餐飲、百貨、退稅等消費場景。
  • 【案例】紅包大戰那都不是事,美國線下支付大戰才是真正的歷史顛覆
    中國的線上支付白熱化有微信和支付寶的紅包大戰,那美國的行動支付大戰未來會發生哪些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春節裡,支付寶跟微信的大戰可謂風雲變幻,潮起潮落,甚是好看。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2014年美國智慧型手機POS行動支付的總額達到35億美元,而2016年預計將增至275億。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也作出預測稱,受益於蘋果支付的強勢來襲,未來五年,美國行動支付交易額年複合增長率將達172%,到2019年,美國行動支付交易總額將升至8180億美元。
  • 特寫:微信支付在臺灣地區的現狀
    儘管微信在2012年前後就已經進入臺灣,但它在當地的影響力遠遜於LINE或者Whatsapp等。但在不少當地民眾的眼中,它還只是一款社交聊天應用而已。  然而,隨著詢問與微信支付相關信息的大陸旅客越來越多,臺灣的商戶們開始主動地擁抱這一變化。目前,微信支付已經在西門町內的不少商鋪落地。
  • 4成臺灣用戶用過行動支付 QR Code接受度高於NFC
    Visa臺灣區總經理麻少華  隨著國際行動支付 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 登臺,臺灣也掀起另一波行動支付大戰,根據 Visa 國際組織 3 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逾 4 成臺灣民眾已有行動支付使用經驗,不過,相對國際行動支付採用 NFC 感應支付,臺灣對 QR Code
  • 兵家必爭臺灣行動支付大戰開打 O2O是一大角力場
    手機取代錢包的生活,正悄悄到來,從無人商店、便利超商、電子禮券等細瑣的生活場景開始,行動支付一步步入侵你我的生活。  上周舉行的首屆亞太電商展上,智付寶的「Pay2go」和網路家庭(PChome)旗下的「Pi移動錢包」,不約而同地把臺北街頭常見的販賣機搬到展區,供民眾體驗行動支付。
  • 臺灣行動支付平臺下月接入銀聯卡支付
    臺媒稱,財金公司表示,「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於12月起受理銀聯卡交易,陸客來臺消費,也可使用臺灣Pay。
  • 美團字節滴滴重啟支付大戰,王興張一鳴不甘心
    當時,馬雲在大年初四緊急召回了所有正在休假的公司高管,一場曠日持久、投入巨大且影響深遠的支付戰爭就此拉開帷幕。過程中,阿里巴巴一度陷入最危急時刻,股價連續跌破發行價;又通過激進改版,深挖金融服務才穩下基本盤。微信步步緊逼,並通過扶持滴滴、美團等生態夥伴,將支付戰爭滲透進網約車大戰、本地生活大戰,不斷蠶食支付寶的市場份額。
  • 騰訊阿里在香港展開行動支付大戰 微信單月燒掉千萬港元
    導語:據《亞洲時報》北京時間3月8日報導,騰訊和阿里巴巴今年在香港展開行動支付大戰,雙方都燒掉了大筆資金,試圖誘惑香港人扔掉信用卡。首先是騰訊的子公司WeChat Pay HK,其註冊用戶數在2月激增了44%。
  • 大陸遊客在臺灣的支付新歡是——支付寶與微信支付-虎嗅網
    臺灣《經濟日報》2月14日刊發了這麼一篇文章,主要內容如下:猴年是臺灣金融業O2O跨境支付業務的爆發年,除原有的信用卡收單業務外,年底新增掃碼支付業務,宣告將進入戰國時代。此情況,在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打開跨境支付市場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螞蟻金服的支付寶、騰訊旗下財付通的微信支付,陸續搶進臺灣市場,陸客來臺消費,多了「跨境掃碼支付」選擇,只要以支付寶或微信平臺App掃描商家QR Code,就可完成付款。跨境掃瞄支付為國銀開闢一條新財路。
  • 淺析臺灣地區的行動支付
    封面圖為臺灣地區常見的十款行動支付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遠見雜誌》2020年第4期《臺灣百「pay」齊放 誰能獨佔鰲頭》昨晚螞蟻金服上市被緊急喊停,今天美國舉行大選。星星作為吃瓜群眾,只能看熱鬧。閒暇之餘,結合此前搜集的資料,和大家聊聊臺灣地區的行動支付。
  • 出海記|臺灣行動支付平臺下月接入銀聯卡支付
    據臺灣「中央社」11月15日報導,打造本土行動支付環境,臺灣財政部門主導公股銀行推動「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由財金公司建立「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平臺,提供手機綁定金融卡帳戶,透過QR Code掃碼方式即可完成轉帳、購物、繳費、繳稅、提款等多元行動支付功能。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 調查臺灣消費者支付方式:線上支付率低
    支付金融科技成長快速,大量電子化交易的消費生活指日可待,不過交易安全更是民眾重視的項目。根據萬事達卡調查,臺灣人最熟悉的創新支付產品,以「信用卡」居首,「感應式信用卡」的熟悉度更高居大中華區之冠;對於「線上支付」最擔心身分遭盜用,一旦發生安全疑慮,44%臺灣民眾會「棄卡」,比例同樣為大中華區最高。
  • 千應支付 在臺灣尋找支付寶
    結果發現,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在臺灣遠談不上便捷,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一、現金為王無論是哪裡的臺灣旅行攻略,其中都會告訴你,在臺灣並沒有便利的行動支付,因此現金在臺灣十分有用,使用現金或者刷卡支付才是這裡的最常用手段,所以來到臺灣首先需要的就是兌換足夠的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