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補》是明末小說家董說所做。董說字若雨,號西庵。明亡後改姓林,名蹇,字遠遊,自稱「槁木林」。中年時出家在蘇州靈巖寺為僧,法名南潛,字月涵。因喜好記夢,曾成立「夢社」,並作《夢社約》,還作有專門寫夢的《昭陽夢史》、《夢鄉志》等書,在奇異的夢幻世界中透露出現實的內容,寄寓他對黑暗時勢的不滿。他創作小說《西遊補》與此有關。
《西遊補》整部小說不到五萬字,共分十六回,約作於崇禎十三年(1640)前後,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神話小說。內容寫唐僧師徒四眾過火焰山之後,孫悟空化飯,為鯖魚氣所迷,進入夢幻世界,經歷種種奇遇,最後被虛空尊者喚醒。
故事梗概:唐僧師徒四眾過火焰山之後,孫行者化齋,被鯖魚精所迷,撞入了這個自稱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他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鐸子(想用來把上西天路途所有的藏妖怪的高山趕走),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卻跌到了「萬鏡樓臺」;從而他通過這樓臺上的鏡子,進入「古人世界」,後來又進入「未來世界」。他忽化為虞美人,與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處;忽又當了閻羅王,坐堂把秦檜審判、行刑,並拜嶽飛為第三個師父。接著,他從鏡子裡跳出來,又在小月王的王宮和「青青世界」有了許多經歷。最後,孫悟空得到虛空主人的呼喚,才醒悟了;及至他從「青青世界」這個假天地脫身出來,走回到舊時山路上,恰好見到那想吃唐僧的鯖魚精已變作一個小和尚,正在把唐僧哄弄。於是,他一棒對小和尚打了下去,現出鯖魚屍首。這整個過程的描寫,其情節極盡奇幻曲折之能事。
小說借《西遊記》三借芭蕉扇後情節引入故事,而另闢蹊徑,肆力鋪陳,著重通過孫悟空的奇幻經歷,刻畫種種社會世相,以委婉而尖銳的筆調揭露和諷刺現實。小說貶斥了醉生夢死、奢侈享樂的「風流天子」生活;描繪了熱衷功名富貴的封建士子的種種醜態,概括了科舉制度下失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對庸碌無能、自我吹噓的「英雄」「名士」投以嘲諷;還表現了對秦檜一類奸臣賊子的切齒痛恨和對嶽飛那樣的忠貞之士的無限仰慕。
小說也表現出「虛空作主人,物我皆為客」的佛教虛無主義思想。小說想像豐富,造境新奇,語言生動,諷刺辛辣,並具有幽默俳諧的特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給世界文學史奉獻出最早的穿越小說和意識流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