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西遊記》就有了衍生小說作品

2020-12-12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西遊補》是明末小說家董說所做。董說字若雨,號西庵。明亡後改姓林,名蹇,字遠遊,自稱「槁木林」。中年時出家在蘇州靈巖寺為僧,法名南潛,字月涵。因喜好記夢,曾成立「夢社」,並作《夢社約》,還作有專門寫夢的《昭陽夢史》、《夢鄉志》等書,在奇異的夢幻世界中透露出現實的內容,寄寓他對黑暗時勢的不滿。他創作小說《西遊補》與此有關。

《西遊補》整部小說不到五萬字,共分十六回,約作於崇禎十三年(1640)前後,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神話小說。內容寫唐僧師徒四眾過火焰山之後,孫悟空化飯,為鯖魚氣所迷,進入夢幻世界,經歷種種奇遇,最後被虛空尊者喚醒。

故事梗概:唐僧師徒四眾過火焰山之後,孫行者化齋,被鯖魚精所迷,撞入了這個自稱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他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鐸子(想用來把上西天路途所有的藏妖怪的高山趕走),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卻跌到了「萬鏡樓臺」;從而他通過這樓臺上的鏡子,進入「古人世界」,後來又進入「未來世界」。他忽化為虞美人,與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處;忽又當了閻羅王,坐堂把秦檜審判、行刑,並拜嶽飛為第三個師父。接著,他從鏡子裡跳出來,又在小月王的王宮和「青青世界」有了許多經歷。最後,孫悟空得到虛空主人的呼喚,才醒悟了;及至他從「青青世界」這個假天地脫身出來,走回到舊時山路上,恰好見到那想吃唐僧的鯖魚精已變作一個小和尚,正在把唐僧哄弄。於是,他一棒對小和尚打了下去,現出鯖魚屍首。這整個過程的描寫,其情節極盡奇幻曲折之能事。

小說借《西遊記》三借芭蕉扇後情節引入故事,而另闢蹊徑,肆力鋪陳,著重通過孫悟空的奇幻經歷,刻畫種種社會世相,以委婉而尖銳的筆調揭露和諷刺現實。小說貶斥了醉生夢死、奢侈享樂的「風流天子」生活;描繪了熱衷功名富貴的封建士子的種種醜態,概括了科舉制度下失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對庸碌無能、自我吹噓的「英雄」「名士」投以嘲諷;還表現了對秦檜一類奸臣賊子的切齒痛恨和對嶽飛那樣的忠貞之士的無限仰慕。

小說也表現出「虛空作主人,物我皆為客」的佛教虛無主義思想。小說想像豐富,造境新奇,語言生動,諷刺辛辣,並具有幽默俳諧的特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給世界文學史奉獻出最早的穿越小說和意識流小說。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小說的前身和後世竟是它們,你猜到了嗎?
    對於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大家都不陌生,而且《西遊記》被翻拍了好幾遍,小編小時候是非常喜歡看《西遊記》,但長大後小編是看新版的《西遊記》。因為小編覺得新版的《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不如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經典。電視劇《西遊記》是由吳承恩小說《西遊記》改編的。而且唐僧取經是否真實引起了廣大的討論,小編通過查資料,發現唐僧取經是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明朝一本續寫西遊記的小說《後西遊記》,記載豬八戒有兒子.
    《西遊記》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關於西遊記,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西遊記一問世,在明朝就成立禁書。
  • 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高老莊究竟在哪裡?
    《西遊記》這部明代小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們在看完精彩的故事情節之後,心中肯定會想一個問題:#西遊記#中的地理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答案很簡單:一部分存在,一部分不存在。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眾所周知,《西遊記》本質上來說是一部小說,小說中的事物都是原型來源於現實,但卻高於現實。所以,西遊記中不少地理位置,其實在現實中都有原型或者有跡可循。比如,唐三藏和孫悟空收服豬八戒的高老莊——烏斯藏國。
  • 《星球大戰》經典衍生宇宙小說推薦
    可以說,作者蒂莫西·扎恩在創作《索龍三部曲》時,真正吃透了喬治·盧卡斯拍攝正傳三部曲時的思想,並加以發揚光大,將其完美融入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其它星戰衍生宇宙作品要麼是電影的拙劣模仿者,要麼擺脫電影的風格,走了一條新路。  是否有配套漫畫:有,而且漫畫版已漢化。  閱讀前需要看什麼作品:正傳三部曲電影即可。  是否有簡體中文版:有,預計在今年或明年上市。
  • 《西遊記》為何以神話小說定型?
    從「取經求法」的佛教題材上看,《西遊記》則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揚佛法的宗教小說。然而令我們深感詫異的是,《西遊記》卻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瑋壯麗的神話小說。這一「反差」中隱含著《西遊記》演化的機制與線索。按一般文學史常識,以書名「西遊記」所標,表現「西天取經」母題的《西遊記》理應是一部名人旅行記或英雄歷險記,正如《馬可·波羅遊記》和《魯濱遜漂流歷險記》。當然,從「取經求法」的佛教題材上看,《西遊記》則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揚佛法的宗教小說。然而令我們深感詫異的是,《西遊記》卻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瑋壯麗的神話小說。
  • 《西遊記》在明朝是禁書?錯!神魔小說的熱潮,是最有力的回答!
    頑石看西遊 | 654期說起神話小說,或者小時候最愛看的電視劇,大家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西遊記》了,一方面是因為真的精彩,另一方面則是六小齡童的演技真的讓我們心服口服,至少在那一部經典的電視劇中,我們都是那一隻孫悟空的粉絲!
  • 《西遊記》作為神話小說,為啥會被明朝列為禁書?和豬八戒有關?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和《水滸傳》、《三國演義》這樣現實題材的小說不一樣,它是神話小說。然而在明朝《西遊記》卻成為了禁書,在咱們看來這本反映了唐僧西天取經的小說實在是想不出有什麼違禁的內容,那麼《西遊記》到底為什麼在明朝被禁呢?
  • 《西遊記》這小說,非得整出正能量?
    說實話,龍馬君對中國的古典小說是不怎麼感冒的。這裡並不是抹黑經典,一來小說的寫作技巧總在不斷進步,現代的很多優秀小說比那些古典小說要強得多;二來,小說這玩意兒,真不是咱強項。《西遊記》這種小說,其實是不大適合作為經典給孩子看的,無它,只是因為這部小說中有太多社會的黑暗,用現在的流行語說,這小說「負能量爆棚」。
  • 從《三國演義》到《金瓶梅》,看明朝通俗小說的崛起
    我們現代人在無聊時,很多人都會選擇看網絡小說,既能打發時間,又能愉悅身心。其實,幾百年前的明朝人民,和我們有共同的閱讀小說愛好,區別只是看的媒介不同。咱們可以用手機,他們只能捧著紙質書看。老百姓手裡有了富餘錢,吃喝不愁之後也想來點精神上的追求。那時候娛樂活動少,通常也就是上酒樓茶館聽說書的,這些人構成了小說的受眾群體。明朝科考設立了八股取士,讀書人上升途徑只能是參加科舉考試,考上的少,落榜的多。屢試不第的文人們鬱悶啊,於是開始寫小說諷刺現實。
  • 《西遊記》在明朝是禁書?純粹胡說八道,都是謠言千萬別信!
    現在很流行說《西遊記》在明清兩朝是禁書,而《金瓶梅》不是,很多人拿著這個「冷知識」到處跟人說,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據我所知,沒有任何可靠史料可以證明,《西遊記》在明朝曾是禁書,當然,更有可能是我才疏學淺,目光短淺,沒有找到過史料,如果真有,請告訴我,提高我的姿勢水平。
  • 簡·奧斯汀小說改編及衍生影視作品合集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簡·奧斯汀不缺乏讀者,就連當時還是攝政王的喬治四世都痴迷於她的作品。
  • 《西遊記》曾是明朝的禁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言,究竟是不是?
    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那便是《西遊記》是明朝的禁書。提出這個觀點的網友列舉了很多「實證」來證明自己的論點。不少閱歷淺的網友看了之後,就被這一觀念成功「洗腦」了,驚呼《西遊記》居然還有這麼一段曲折的經歷。但是,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嗎?
  • 大話明清文化藝術:為什麼「四大名著」,有三部都誕生於明朝?
    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可讀性特別強的章回體小說,就是由各類民間故事輯錄而成。筆者認為在前朝人不斷努力之下,到了明朝時期文學藝術終於,開始徹底走向平民化與世俗化。明朝時期的很多文學作品,也都以取材於民用之於民的特點,在廣大老百姓階層大放異彩。這其實為明代三大名著誕生,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或群眾基礎。
  • 神魔小說-《西遊記》
    清代多位學者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 古代有四大遊記,為何流傳最廣的只有西遊記?
    西遊記的故事我們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不僅在書本中能夠看到,而且在電視劇中也經常能夠看到,也是當時的四大名著,非常的出名。高考中也是文學名著的一個重要考點,從這也可以看出,西遊記當時在我們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 由《西遊記》衍生出的系列電影
    4.西遊記女兒國《西遊記女兒國》講述了唐僧師徒途經忘川河,因激怒河神而誤入西梁女界。闖入其中,眾人才發現這個國家只有女性,並且建國以來此地就沒來過男性。而且國中立有祖訓,將男人視為天敵。典籍中更有預言,指明有朝一日,會有東土而來的僧人(馮紹峰飾)帶著一隻猴子(郭富城飾)、一頭豬(小瀋陽飾)和一個小藍人(羅仲謙飾)闖入其中。他們到來之日,便是國王(趙麗穎飾)和女兒國走向毀滅之時,在2018年大年初一上映,取得了7億多的票房,勉強還是可以的。
  • 名著導讀之《西遊記》:小說內容梳理~
    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 做好IP不只是用心:《後西遊記》的知名度為什麼不及《西遊記》?
    近幾年,IP成為娛樂界的熱門詞彙,出現了一大批IP跟有關的作品。不過與IP類似的概念其實很早就有了,比如在古典四大名著面世之後,便出現了很多與之有關的各種衍生作品。而在這眾多的有關作品中,水平最高的當屬《後西遊記》。
  • 《西遊記》是一部恐怖小說,《西遊記》一部不忠於原著的經典
    大多數人對《西遊記》的了解都是通過電視劇、連環畫、評書等藝術形式。真正看過原著的人並不多。這也是很多人認為《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勵志」小說的原因。
  • 浩如煙海的網絡小說中,你覺得哪些可以被稱為神作?
    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網絡小說逐漸興起壯大,並迅速在小說領域佔據半壁江山。網絡小說類型眾多,仙俠、玄幻、都市、穿越、歷史、網遊等不一而足。《盜墓筆記》by南派三叔《盜墓筆記》也是最初由南派三叔連載在起點的網絡小說,粉絲眾多,也衍生了同名網劇。全書共出版實體書九本,同時還有《沙海》、《藏海花》等後續作品。《盜墓筆記》的火爆,從稻米的「長白山十年之約」這點便可見一斑。《盜墓筆記》想像豐富,懸疑叢生,讀之讓人脊背發涼,又不得不感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