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縮影,藏在古厝的青石板路和斑駁的紅磚瓦片裡。時光如同流水淹沒了過往,卻讓記憶如同水痕落在了心底,空氣漂浮著潤餅菜的獨特味道,耳旁呢喃的是閩南語的問候……
對於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李梓瑜來說,這座城市就像是外婆的家。一筆一畫,一字一句,每一處滲透著她對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痴迷與用心,她用一張特殊的地圖,繪出了對家鄉濃濃的愛意。
十年前,李梓瑜還是一名大二的在校生,行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之間,飽覽這座歷史古城的遺蹟和風採,成為她課餘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哪裡的雞爪最正宗、哪條街的肉粽味道最鮮美、哪家店的面線糊最具風味,她都了如指掌,絕對堪稱當之無愧的泉州美食通!吃喝玩樂之餘,順手記下沿路的見聞和心得並分享到博客,為更多旅客提供資訊和攻略,這是李梓瑜最喜歡做的事情。
五光十色的攝影照片、優雅從容的字裡行間,讓不少人產生了共鳴。她的遊記,揭開了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面紗的一角,並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得到廣泛傳播。
海峽對岸的臺灣老人家專程前來請她做嚮導,遠在哈爾濱的朋友,亦不遠迢迢萬裡,在她的引導下,大大收穫了泉州美食所帶來的味蕾享受……介紹泉州,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喜歡的城市,這是李梓瑜的初衷。在分享的過程中,她收穫了友誼,也得到了成長。
文字的形象生動,抵不過畫面呈現的直觀和簡明。李梓瑜回憶,她的腦海中閃現出做一張手繪泉州地圖的念頭,最早是在2007年初。而正是為了這個一閃而過的念頭,她當時興致勃勃地走街串巷,白天用腦子記下每一處的位置,在紙上勾畫出大致的框架圖,晚上回到學校再一點一點地完善和填充。整整一年的時間,她一直都在為了心頭這樣小小的念想,孜孜不倦地努力著、憧憬著。
回憶這段時光,李梓瑜露出了一抹苦笑,迷路是常有的事情,許多地方都需要用雙腳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歷經了各種艱難和辛苦,一年後,第一張手繪泉州卡通Q版地圖終於誕生了——這張地圖匯集了泉州市區主要街巷的由來和介紹,並充分發揮了地圖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功能,詳盡而周全地介紹泉州各大景區的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
同年,在一次畫展上,李梓瑜這張以活潑風格為特點的手繪地圖轟動一時,並得以廣泛傳播,一時間,它成了許多人遊玩泉州的指南,而李梓瑜也因為這張地圖,在泉州迅速有了名氣。
2010年,李梓瑜大學畢業後去了北京,成為北漂一族。這段時光,透過更廣闊的窗口看到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她開始以嶄新的視角重新看待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如果說手繪地圖讓泉州成就了李梓瑜,不如說是手繪地圖讓李梓瑜更懂得泉州。離開的這幾年,她依然在通過組建自己的工作室和團隊成員,繼續從事泉州旅遊文化的宣傳工作,將人們感興趣、有趣味的內容,以繪本的形式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泉州。
三年後,李梓瑜重新回到泉州,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創意公司,專門推廣泉州的旅遊文化。正如她本人所言,「無論身在何處,我對泉州的愛和關注,都從不曾改變。」
2015年,她在元宵節舉辦了個人畫展,作品主要是近些年的手繪地圖,這一次的畫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活潑可愛的風格,得到了不少人的讚揚,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這個想要記住泉州的手繪女孩。當年年底,李梓瑜通過某眾籌平臺,為她的手繪本《魚·遊刺桐城》募集夢想基金。在她的這冊繪本裡,圖文並茂展示了泉州的美食、風景、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內容。「泉州這些年發展得太迅速了,我希望通過這冊繪本,讓更多的泉州人了解泉州,也讓更多的遊客,喜歡上泉州,」
雖然,由李梓瑜所創造的手繪地圖早已是流行一時,但她仍不滿足於此。
對於如何更好地宣傳泉州的歷史文化,讓更多的旅客能夠以更便捷的方式認識泉州和了解泉州,李梓瑜又有了新的點子和想法。
實現手繪泉州地圖的智能化,這個概念出現在她的腦子裡並不是靈光一現,而是基於她之前所做的手繪地圖、手繪畫冊和明信片等的基礎上的心得體悟,這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何讓遊玩出行享受最大的便捷與快樂,如何最大程度減少遊玩中的各種煩惱和麻煩,如何讓一張地圖在發揮其工具性的基礎上,同時兼具人文性……這都成了李梓瑜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智慧導覽——泉州遊」便是她晝夜冥思苦想後的結晶。只需要一部智慧型手機,用戶通過點開某個具體區域的手繪地圖之後,會發現任意特色景點都在地圖上進行詳細標註。這些標註包括了——乘客路線、途經地帶、當地特產、景點和美食介紹等,可謂事無巨細。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旅途使用的便捷性,這些內容甚至還配了語音,實現了移動收聽的功能。遊客只需要點擊語音標誌的小圖標,便能夠在語音和文字間自由切換。
「我希望通過手繪地圖這個窗口,能夠帶動整個泉州旅遊文化的發展。」在通向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李梓瑜相信,只要喚起更多人的共識,就一定能夠讓泉州這座值得一遊的歷史文化名城,讓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