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南京,不能不提太平天國,了解太平天國,天京變亂是繞不開的話題。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對天京變亂唏噓不已,也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如果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會不會一統江山建立漢人政權,或者至少與清廷劃江而治,然而沒有如果,太平天國還是從天京變亂由盛轉衰了!
一、傳統的天京變亂說法值得商榷
那麼天京變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長期以來我們可能一直被教科書誤導了!
傳統的觀點認為天京變亂的主要經過是,東王楊秀清逼封萬歲,佐天候陳承瑢向天王告密,東王欲弒天王,天王洪秀全感到東王楊秀清要造反,密詔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回天京誅楊。
石達開由於在湖北路程較遠,韋昌輝先到天京聯合燕王秦日綱把東王府楊秀清及黨羽兩萬多人全部殺死,翼王回京責備北王濫殺之事,北王有殺翼王心,翼王石達開連夜縋城而走,北王殺翼王全家,天王殺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和陳承瑢。
這個過程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一是這裡邊把誅楊的決定推到天王身上不妥,二是楊秀清很可能沒有逼封萬歲,三是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並非是得到天王密詔而返京,而是東王軍事戰略的調動。四是既然洪秀全沒有下達誅楊的密詔,那誅殺楊秀清的計劃,策劃誅楊的核心可能是陳承瑢,只是天王也默認了。
二、逼封萬歲是子虛烏有
逼封萬歲的說法見於《李秀成自述》、「天京事變」時期撰寫的文人筆記《金陵省難紀略》和《金陵雜記》。李秀成說:「因東王天王實信,權託太重過度,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
而石達開自述裡,石達開稱:「洪秀全本欲殺楊,口中不肯,且故意加楊秀清為萬歲,韋昌輝忿氣,把楊秀清殺了。」
石達開與李秀成,分別為太平天國前期及後期的中樞重臣,石更是事變的當事人之一,他們都「供認」有封楊秀清「萬歲」之舉,可以互相印證,確有其事。問題在於是洪秀全主動「加封」還是楊秀清「逼封」,一字之差,暗含無限玄機。
李秀成在天京事變時,僅是頂天燕秦日綱手下的一員戰將,並未親歷天京變亂。
李秀成獲得「逼封萬歲」信息來源可能是官方洪秀全的宣傳信息,是洪秀全為「誅楊」尋找法理依據而製造的政治謠言。
試想「逼封萬歲」四字就充滿了滑稽感,萬歲從來是自己打江山打下來的,從來沒有靠別人封來的。田間耕作的老農也明白「逼封萬歲」就意味著造反,東王楊秀清能蠢到要造反還要提前通知對方的地步嗎?大概洪秀全在編造政治謠言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那麼多。
而且逼封萬歲也與佐天候陳承瑢告密說矛盾。如楊秀清確曾當眾逼洪秀全封其「萬歲」,篡逆之心既露,便無「密」可告;「告密」既實,說明楊秀清還在秘密活動,沒有公開「逼封」。陳承瑢所告之「密」是東王「欲弒天王」。此亦見諸其他史料。《甕牖餘談》載:「顧東賊慮洪逆之不能容也,潛欲作難而未發。其信任之左右,私往白洪逆。」
而石達開就不同了,石達開是天京變亂的親歷者,其說法更值得相信,同時也符合洪秀全善於玩弄政治手腕的性格,大概洪秀全從陳承瑢處得知東王要造反,為了穩住東王,爭取時間便想出了這招。
從後來天王為東王平反設立天國六節之一的「東王升天節」來紀念東王和天王不僅誅殺了韋昌輝和秦日綱,而且也誅殺了陳承瑢來看,陳承瑢的告密內容很可能不實,也就是說東王並沒有逼封萬歲和明顯的造反嫌疑,因而天王為了給天國臣民一個說法誅殺了陳承瑢。
三、天王洪秀全並未下密詔誅楊
傳統說法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是奉天王密詔回京誅楊的。
事變前,韋昌輝奉楊秀清軍令主持江西軍務,他先是坐鎮湖口,後又督師瑞州。鹹豐六年八月清督辦江北軍務德興阿奏報:「八月初六日(9月4日),督勇擒獲割稻賊首偽旅帥譚盛際一名,供出偽北王韋姓於本月初二日(8月31日)自上江敗回,帶有逆船二百餘只下駛,已由金陵登岸,稍息數日,即分路攻撲浦六營盤。」韋昌輝在八月初二日(8月31日)返回天京。
據德興阿奏報,楊秀清令韋昌輝所部「稍息數日,即分路攻撲浦六營盤」,韋接受了新的指令。被俘的旅帥譚盛際專供北王行蹤並對其軍事行動和戰略意圖非常清楚,他的供詞當可靠。另外,「分路攻撲浦六營盤」的戰略在其他太平軍口供等資料中得到印證。
若韋昌輝是秘密回京,他僅帶本部人馬悄然行動即可,又怎會帶著200餘艘戰船,3000多名將士浩浩蕩蕩沿江而下,豈非有公然帶重兵圍攻天京之嫌?坐鎮天京的楊秀清又怎能沒有得到任何情報,他又怎會對此坐視不顧?
所以,傳統上認為韋昌輝秘密回京的觀點值得商榷,最有可能是奉了楊秀清的調令;楊不但知道韋回京,還給他下達了「稍息數日,攻打浦六營盤」的命令。這些都屬於楊秀清正常的軍事部署,是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的,韋昌輝沒有任何違規之處。
同樣的道理,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石達開、秦日綱也是奉東王之命回京,東王調整了軍事戰略,需要韋、石、秦的戰略配合。調整前秦日綱全權負責天京東線鎮江、句容一帶的戰事,但他能力有限,不但沒有肅清江北清軍,徹底打垮江南大營殘部,就連小小的金壇縣城也沒有拿下,嚴重阻滯了楊秀清「長驅蘇杭」的戰略計劃。
所以,在事變前,楊秀清再次調整了全局的戰略規劃:調遣作戰能力頗強的石達開兵團負責東線戰事——石達開兵團應是開闢蘇南的主力;韋昌輝兵團規取江北、配合石達開兵團,並重新負責天京防務。秦日綱兵團開赴上遊防守安徽,支援贛、鄂。楊秀清的主要目的在於集中力量攻取蘇南,可以想見,如果天京事變沒有發生,太平軍有可能兵鋒直逼蘇浙了。
因此,韋、石、秦的歸京並非奉天王密詔,而是東王的調令,要知道,在天京城防歸東王部下守護以後,以天王洪秀全的性格,何以冒險下密詔招回韋、石、秦一旦洩露,東王就從秘密造反,變成直接弒君了,這豈不是置自己於死地!
經考證,在清方記載和太平天國官書以及將領的記述中,都沒有談到洪秀全的誅楊密詔。另外,韋昌輝誅楊之後,曾經下令在東王府搜查鴉片和菸具、煙燈,力圖證明楊是吸食鴉片的。按太平天國律例,吸鴉片當殺頭。但證據都沒有找到。這件事說明,如果洪秀全確曾下詔誅楊,就沒有必要再尋找楊吸毒的證據了。
四、陳承瑢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佐天候陳承瑢地位十分超然,乃是諸王之下第一人,也是在天王府和東王府之間傳遞信息的人,同時得到了天王和東王的信任。
在誅楊事件前,洪、韋、石肯定有過密議。這從李秀成的供詞和石達開的供詞可以得知。
在密議會場,韋昌輝和石達開都看出洪「本欲殺楊」,韋乾脆請求勤王靖難,洪秀全假稱不忍,「口中不肯」。從洪秀全的角度說,他不會直接拋出「誅楊」計劃,因要防備韋、石洩密,而此時楊秀清羽翼豐滿,反形未露,「誅楊」時機尚不成熟。
三人密議至最後,洪要北、翼二王靜觀勢態變化,於是「誅楊」行動剛剛開啟便被擱置。但此番三巨頭密議,卻邁出了「誅楊」行動的關鍵一步,三王同盟,彼此心照不宣但心心相印,誅殺楊秀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而陳承瑢的告密,讓洪秀全如坐針氈,要誅楊然而天京皆是東王部隊,自己實力不敵。正在這時,楊秀清調韋、石、秦到天京。這對於洪秀全來說是千載難逢的聯繫韋、石、秦的好機會。天京變亂便是在這必然因素與可變因素的複雜交織中發生的。
但是韋昌輝在江西瑞州連吃敗仗,連「黃轎繡傘」也被清軍奪去,秦日綱在丹陽也是連吃敗仗,按照太平天國的紀律,敗將歸來是不能馬上入京的。而且東王楊秀清為了自身安全也不會讓他們入京。
這個時候得到天王和東王同時信任的陳承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天京城下匯合韋昌輝和秦日綱得到了陳承瑢送來了偽造的誅楊密詔,同時陳假傳東王令打開城門接應韋、秦入京。
就這樣,韋昌輝率軍順利進入天京,並立即包圍東王府,襲殺楊秀清。東王府兵將措手不及,幾乎都是束手待斃。由於陳承瑢捏造了一個誅楊的所謂「天王密詔」,他才能順利得逞而未遭抗拒。
因而可以說整個天京變亂的幕後黑手極有可能就是這個佐天候陳承瑢,當然誅楊這樣的大事,天王雖然未下密詔,肯定也是默認的。
原創不易,了解更多,請關注城覽,歡迎轉發擴散,先行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