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的本土困局

2020-12-12 金融界

來源:北京商報

日本食品安全「淪陷」,便利店也沒能倖免。3月20日,一則央視的財經報導引起廣泛關注,日本多家餐飲連鎖店被曝廚房亂象,就連連鎖便利店老大7-11也在其中。不久前,人手短缺帶來的成本壓力已經讓7-11率先考慮不再「守夜」,藏在日本便利店亮麗業績背後的本土困局也已發出預警,誰能想到,便利店在自己的出生地會遭遇一場「中年危機」。

醜聞

最近一段時間,日本食品安全有點不太平。報導稱,近日日媒接連曝光了數起食品衛生醜聞,包括餐飲連鎖店「大戶屋」以及迴轉壽司連鎖店「庫拉壽司」均被曝出食品安全亂象,日本著名大型連鎖便利店7-11也被曝「員工舔商品」、「拿食物擦地又重新炸給顧客吃」。

上個月,一段7-11店員關東煮「吃了吐」的視頻更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當時7-11及時滅火,表示對造成顧客不快及不安致歉,並已經將兩名員工開除,事後的清洗及食物處理也已經完備。

這場風波仿佛是陷入水逆的7-11的一個縮影。就在醜聞爆發的幾天前,《朝日新聞》還報導稱,被稱為便利店之王的7-11正在考慮是否需要修改24小時營業的原則,過去44年晝夜不眠的7-11不願再「守夜」了,而其背後也直指一個問題——成本壓力。

夜間銷售額普降,員工時薪卻是白天的125%,買賣本就不划算,又碰上了日本勞動力嚴重短缺的現實,7-11不得不為自己考慮出路。外國勞工可能是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去年日本加盟連鎖店協會提議將政府「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的對象擴展到便利店,「羅森店鋪100」的發展計劃也已向外國人開放,外籍勞動者甚至能夠撐起日本便利店的半壁江山。

反差

日本困住了便利店的步伐,但放眼世界,便利店依舊勢不可擋。此前的一份數據顯示,在2018上半年,排名第一的7-11集團因為美國市場業務發展迅速,營業收入達到了3.343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1.9%,營業利潤為1996億日元,同比增長2.6%,均創下了歷史新高。排名第二的全家集團也保持了穩定的盈利。

「日本便利店」是永不倒的行業,漂亮的業績讓人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但隱藏在亮麗業績的背後,卻是日本便利店在本土遭遇的「中年危機」,三甲無一倖免。2018上半年,7-11日本營業利潤同比減少2.5%,全家日本店鋪銷售額減少0.4%,排在第三的羅森,其店鋪銷售額及營業利潤甚至雙雙下降。

日本便利店的疲態早有顯現。據了解,日本便利店高度集中在「三大」手中,7-11、羅森及全家三家便利店幾乎佔據80%的市場份額。而去年2月的數據顯示,日本七大連鎖便利店進店人數同比下降1.4%,成為自2016年3月起連續24個月同比下降。其中7-11和羅森連續8個月客流量同比下降,全家則持續下降了11個月。

而在2017年末,全家更是宣布計劃在四個月內關閉664家旗下的Circle K Sunkus便利店,後者正是日本的第四大便利店,這一數字已經比原計劃多出了295家。值得注意的是,與這條消息一同宣布的就是全家在中國的便利店數量已經超過300家,大有一種另謀出路的感覺。

出路

日本便利店進店人數下降早已不是新聞,一直以來,靈活的開店原則就是便利店企業的一大法寶,開店「三分靠天意,七分靠選址」的戰略讓便利店每年都會清理一批營業不佳的門店,轉而在新興商圈和地段布局新店,因此門店的總量一直在增加,分流了單店進店人數。

但問題隨之而來,例如十幾年前就有所顯現的「便利店飽和論」。在日本,便利店已經超過超市成為日常用品銷售比例最大的零售模式,兩者佔比約為54%:46%。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一應俱全的貨物,從電影票到代繳水電費的全面服務,讓便利店發展成了日本的一大特色。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2月底,日本便利店店鋪數達到55395家,同比增加1.5%,且仍在持續增加。

飽和已經讓日本便利店苦不堪言,發展迅猛的電子商務、逐步增加生鮮食品和24小時營業等特色的藥妝店無一不在衝擊著日本的便利店,數據顯示,日本便利店的銷售額甚至在2017年出現了罕見的下滑。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目前日本的便利店也在尋求新的模式,例如推出外形與自動販賣機類似的「迷你便利店」及無人便利店,這些可能都是其未來發展的模式。

去年,全家便利店與堂吉訶德還共同推進了實驗店鋪,將後者的商品種類和其慣用的壓縮陳列法運用到全家,也因此使全家銷售額達到了以往店鋪的1.5倍。7-11也開始踏上了自己首次改變店鋪布局的道路,例如收銀臺被移至最裡面,為了能夠提供豐富的副食類別,將其貨架長度延長了30%,而其改變的目的就是獲取女性顧客的來店頻率。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日本便利店的發展主要以加盟為主,同時將加盟和連鎖進行了統一,能夠發揮中小業主的積極性。但如今日本便利店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把變現的效率發揮到了極限,且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便利店規模及國內消費增長均出現了瓶頸,運營中如何降低成本的確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焦點

  • 日本便利店有哪些品牌 全球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都是
    對於擁有全球排名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來說,日本應該是便利店大國了。    而近日,據日媒報導,日本連鎖便利店正在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目前日本三大連鎖品牌已在中國開店約5500家。截至今年4月底,日本全家便利連鎖店在華開店約2300家;截至3月底,日本7-11便利店在華開店約1640家;日本羅森在華開店約1600家。
  • 本土化進程中的日本7-11,能否再次跨越困境?
    背 景  幾年前,在國內上海市場便利店整體陷入惡性競爭的尷尬困局相比,此前取得了亞太地區的特許經營權的泰國正大集團下轄的7-11連鎖便利店也在中國遇到困境,依據此前國內主流媒體報導:「由於泰國正大43家分店僅有三分之一的門店盈利,所以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7-11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已停止其在中國市場的擴充計劃,並正考慮將在中國的店面全部關閉。」
  • 日本有個便利店叫全家,韓國有個便利店叫CU,中國的叫什麼?
    日本有個便利店叫全家,韓國有個便利店叫CU,中國的叫什麼?在每一個城市裡面都會有很多的便利店,柴米油鹽醬醋茶,全世界的人生活都離不開身邊隨處可見的小超市,種類還是比較多的,價錢也是比較便宜的。國內有很多的便利店,有國內本土的品牌,也有國外的知名品牌,比如全家、羅森、7-ELEVEn。我們中國的代表性便利店是什麼呢?讓我們先看一下這些便利店吧。走到路上就能看到隨處可見的全家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可以說是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了。全家便利店是日本的一個品牌,創立時間是1972年之間,也是有很多年的歷史了。
  • 日本的便利店,究竟有多變態?!
    來源:商智庫看日本動漫的時候,除了主要的場所,出現最多的一定便利店。在中國,「便利店」文化可能還沒有那麼普及,很多人心中的便利店也就是「小型超市」的概念,可是日本的便利店可以說是便利到變態...在日本現在有近6萬家便利店,基本每條街道上都有一家便利店。
  • 本土便利店:鮮食與自有品牌商品是方向?
    《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便利店生鮮及半加工食品佔比低,自有品牌佔比低,商品結構亟待提升。報告建議,便利店應緊密圍繞鮮食半成品與自有品牌,實現商品的差異化。事實上,一些本土便利店正在加碼鮮食產品。
  • 本土便利店覺醒變臉求生存欲滿滿
    繼7-ELEVEn在福州落子之後,全球三大便利店品牌之一的羅森,近日也傳出要來福州的確切消息!目前,福州全市累計發展便利店門店2000多家,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已位居全國第6位,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為此,本土便利店也是如臨大敵,六意、萬嘉等紛紛變身,零售市場格局或將生變。
  • 外資集體卡位 上海本土便利店將全面淪陷?
    尤其是伴隨著喜士多、全家、7-11、迪亞天天等外資便利店在上海市場的集體卡位,包括之前在華專營大賣場業態的特易購,也躋身上海便利店之爭的行列,更是讓上海本土便利店備感壓力。  據一位長期關註上海便利店發展的業內人士介紹,上海本土便利店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莫過於與上海羅森同屬百聯集團的快客,以及農工商集團旗下的好德和可的。
  • 日本全家便利店被收購!疫情對日本便利店的衝擊有多大?
    作為日本著名的貿易巨頭、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伊藤忠商事此前就已持有日本全家50.1%的股份,等此次收購結束持有率會提高到100%,完全掌握全家。全家是日本三大便利店之一,店面遍布全國各地,平均單店日銷售額能達到53萬日元!但近年來,日本零售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又遇到用工緊張、成本增加等問題,還有電商、配送物流等行業崛起,大大壓縮了便利店的生存空間。
  • 日本便利店觀察(四):進化中的便利店
    「可以說,日本便利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物。」便利店作為社會公共設施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導致整個日本經濟發展停滯,日本陷入了所謂的「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隨著日本社會經營環境、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等因素,便利店開始考慮如何真正成為社區生活的基礎設施,如何發揮防範災害的生命線的作用,並且將這樣的要求納入到經營模式之中。可以說,經過上個世紀九十年的行業重組以及整個日本社會經營環境、消費者需求的大幅度變化之後,日本便利店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推動下,逐漸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升級為便利店2.0版。
  • CCOBATOxLAWSON(可百託X羅森便利店合作款)登陸日本
    0尼古丁0甲醛0菸草的可百託CCOBATO加熱不燃燒低溫本草,已全面登陸日本市場,截止今年10月7日,第一批已入駐大阪、千葉等地的833家羅森便利店。預計於2021年3月前完成日本全境18000家羅森店面的入駐投放。
  • 從日本全家、羅森、711,理清未來「無人便利店」的發展脈絡
    日本擁有「無人便利店」的最佳土壤  1973年,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Ito Yokado) 與美國南方公司籤訂地區性特許加盟協議,日本第一家7-ELEVEn在東京都江東區正式開業,標誌著日本便利行業的正式開始。
  • 7-11本土市場份額佔37% 日本便利店經營之道有何啟示
    如今,便利店越來越成為城市社區消費的新趨勢。今年初,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野村綜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便利店銷售規模實現了17%的增長,遠遠高出百貨、大賣場等大型業態的增速,單店毛利率為26.2%。但是,中國便利店單店表現遜於日本和美國。日本便利店單店平均面積僅比中國多出38%,但是單店日銷售額卻是中國的7倍多。
  • 便利店┊日本「萬能」便利店
    便利店英文簡稱CVS(convenience store),最早起源於美國,被日本成熟發展。1927年美國南方公司首創便利店原型,1948年將店名定為「7-11」(Seven eleven)。1973年,日本伊藤洋華堂與美國籤定特許協議。1974年5月,東京豐洲7-11(Seven eleven)推出1號店。至今,日本的便利店已達數萬家,並在全球很多國家擁有自己的店鋪。
  • 日本便利店功能指南
    但在日本,不誇張地講,便利店能給你整個世界。那麼便利店到底能幹什麼呢?1、買食物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了。這裡說的食物包括吃的、喝的、熱的、冷的、生的、熟的、正餐,零食等等等等。8、ATMATM也是每家便利店的標配。在日本,手裡沒有現金還真是沒什麼安全感。
  • 從日本NFC看Apple Pay的中國困局
    儘管不少樂觀人士認為這是NFC支付的春天到了,但筆者從日本NFC支付產業成功的視角來看,卻恰恰可推導出 Apple Pay在中國落地的困局。我們知道,NFC近場支付涉及的產業鏈環節包括手機運營商、手機生產商、晶片廠商、銀行、銀行卡組織、銀行卡受理終端,任何一個參與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都沒 法做到上下遊通吃。而蘋果如果參與到國際市場,唯一有的手機終端設備,並沒有刷卡設備。
  • 宜家在日本市中心首開便利店,這次能幹過Nitori?
    6月8日,宜家原宿店開業,首次在店鋪中引入其全球首家便利店,這也是日本宜家選址向市中心進軍的重要一站。 伴隨兩大全新舉措落地,日本宜家正式開啟加速拓店計劃,扭轉其30多年來發展不順的局面。然而這一次,宜家在日本的死對頭Nitori再次「捷足先登」。
  • 日本便利店創新經營形式
    根據日本加盟連鎖店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10月,日本人均在全國便利店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長6.9%。分析人士認為,日本連鎖便利店的銷售呈向好趨勢,正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   日本便利店產業發達。
  • 中石化加油站迎來本土便利店品牌,大張、悅來悅喜加入
    和當初進軍鄭州時合作運營大哈超市一樣,深化便利店時大張選擇了和中石化強強聯合的辦法,取代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等位置,首期2個便利店布局在洛陽2家中石化加油站內。強強聯合,大張將便利店開到了中石化加油站據悉,這是大張便利店首次「走入」加油站,並深入推出24小時便利店業態。
  • 日本便利店有哪些品牌 全球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都是
    對於擁有全球排名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來說,日本應該是便利店大國了。    而近日,據日媒報導,日本連鎖便利店正在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目前日本三大連鎖品牌已在中國開店約5500家。截至今年4月底,日本全家便利連鎖店在華開店約2300家;截至3月底,日本7-11便利店在華開店約1640家;日本羅森在華開店約1600家。
  • 只賣貨的便利店,真的很危險了
    在傳統便利店增值服務這一領域,日本無疑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國度,對於日本居民來說,便利店已經深入生活的邊角。他們平均每2329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密度世界居首。在歷經經濟大蕭條以及產業業態不斷地更新迭代之後,日本便利店依舊能以一個良好的狀態發展至今,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