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集體卡位 上海本土便利店將全面淪陷?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1-08-08 09:56:16   

  日前,日本羅森株式會社確定增持上海羅森股權比例至85%,其餘15%股權仍由百聯集團所有。伴隨著喜士多、全家、7-11、迪亞天天等外資便利店在上海市場的集體卡位,讓上海本土便利店備感壓力,一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已經不可避免。

  早在年初就傳出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羅森)的股權結構會再變的消息,近半年後終於得到了證實。日前,日本羅森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本羅森)確定增持上海羅森股權比例至85%,其餘15%股權仍由百聯集團所有。

  儘管這一結果離日本羅森獨資的願望還有一定距離,但從最初的控股到期間的主動減持變為參股,再到如今的控股,也足見其在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轉變和野心。尤其是伴隨著喜士多、全家、7-11、迪亞天天等外資便利店在上海市場的集體卡位,包括之前在華專營大賣場業態的特易購,也躋身上海便利店之爭的行列,更是讓上海本土便利店備感壓力。

  據一位長期關註上海便利店發展的業內人士介紹,上海本土便利店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莫過於與上海羅森同屬百聯集團的快客,以及農工商集團旗下的好德和可的。但快客囿於太小的門店面積,競爭力一般;好德和可的,發展尚可,但農工商的心思已經轉向了商業地產。如何守住這一畝三分地,值得期待。

  誠然,向來以規模至上的上海本土便利店當初利用良好的政府關係在門店數量佔據著不小的優勢,但從今年開始的未來2-3年間,上海現有的大批便利店的物業租約將陸續到期,以往在選址上處於劣勢的外資便利店或許就會攜強大的資金實力從而「鹹魚翻身」。

  再加上上海本土便利店服務意識的普遍缺乏和盈利能力的整體低下,難怪上述人士預計,上海便利店在未來2-3年內就會大「變天」。

  上海向來是中國商業的橋頭堡,上海更是中國內地便利店發展最為成熟的地方,如果上海都「變天」了,其他地方自然不言而喻。

  羅森控股權變動玄機

  據了解,自1996年上海羅森成立以來,15年間其股權變更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04年,日本羅森即主動提出,將上海羅森的多數股權轉讓給當時的華聯集團,將其持股比例由70%下降為49%,由百聯集團控股並接手經營管理。之後一年,上海羅森即扭虧為盈,並且保持至今。

  但7年之後,上海羅森控股權為何再次出現顛倒性的變化?中國商報記者幾次試圖聯繫聯華集團,都以「太敏感」、「不方便」等為由婉拒了。但從媒體零星的報導中,總感覺似乎是百聯集團主動剝離的舉動主要出於股本收益和輔業經營成本考慮。

  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據上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無論是從之前百聯集團關於將合資公司華聯羅森注入上市公司的表態還是上海羅森目前發展的狀況來看,百聯集團主動放棄的可能性都不大。

  據介紹,2010年上海羅森年銷售收入接近7億元,比2009年增長15%。目前上海羅森擁有320家門店,門店日銷售收入近6000元,也算是上海單店日銷售收入最高的便利店公司之一。

  一位百聯集團內部人士也證實,「在百聯內部的多次中層會議上也並未提及過要剝離羅森便利,集團對羅森便利的發展評價是:在經營方式上較為領先,但規模需要擴大,影響力需要增強。」

  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麼?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一語中的,還是和上次控股權變更一樣,這次也是由日本羅森主動提出的。只不過上次是減持,這次是增持,甚至謀求獨資。裴亮說,「通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不僅促使中國,尤其是上海的便利店市場成熟起來了,同時也讓日本羅森逐漸了解、熟悉了中國市場。現在到了發力的時候了。」

  據了解,日本羅森此番原本是希望獨資持有上海羅森,但百聯卻不願意輕易放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談判,才確定了日本羅森持有約85%股權的方案。未來三年,隨著百聯集團內部「合併同類項」的進程,上海羅森遲早會被日本羅森獨資持有。

  當然,促使日本羅森作出這一決定的,就是以聯華為主導的上海羅森一開始就與日本羅森的經營理念背道而馳,不是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和商品獲得利益,而是以收取商品入場費為主要收入,日方對於加盟店和各門店商品質量的監管又顯乏力。

  上述百聯內部人員表示,更為重要的是,儘管起步比羅森晚,但百聯旗下的另一全資持有的便利店品牌快客,門店數量已經超過2000家,在上海也有近千家門店的規模,發展速度遠超羅森,讓日方覺得百聯對待兩個品牌有厚此薄彼的嫌疑。

  而且,經過前幾輪的重組,百聯旗下各事業部的法人化轉制已是必然之路,聯華超市將成為百聯集團旗下超商企業惟一平臺,而羅森的外資背景導致它很難被納入到這個平臺裡。

  凡此種種,都加速了日本羅森增持甚至獨資的步伐。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日方已替換中方總經理,並大量引入日方管理層。今後在貨品架構、採購等方面也會有大的動作,且擴張速度擬從原本的年開50多家上升到年開200多家。

  外資集體卡位滬市

  或許,中國的、上海的便利店市場真的成熟了。也到了該發力的時候了。

  在羅森進入中國8年後,即2004年,日本第三大便利店運營商全家便利也宣告進入上海市場,經過6年拓展目前已經成為上海規模最大的外資便利公司。2010年6月,羅森株式會社則已經以獨立身份開闢了上海之外的第二市場,成立了重慶羅森便利有限公司。羅森株式會社的高管此後還向媒體透露,希望能藉此在重慶開設便利店30家,明年達到100家。

  更有消息指出,就在日本羅森增持上海羅森股權後,日方即將在大連設立獨資公司來發展當地羅森便利店。

  另據記者了解,上海另一外資便利店巨頭全家,現階段已開始布局上海、蘇州與廣州,預計今年大陸總門店數將突破1000家大關,營業收入將倍增至20億元。全家中國大陸總經理薛東都也表示,全家在大陸的門店2008年已做到店鋪端賺錢,去年第三季則跨過總部費用的損益平衡點,單季獲利突破1000萬元。

  7-11是日本最大的便利公司,2009年,臺灣統一集團獲得了7-11在上海地區的經營權,截至目前,已經在上海開設54家門店。儘管進入上海太晚,但是在臺灣便利市場遊刃有餘的統一集團信心滿滿,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去年就曾放言,今年在滬開到100家,2012年前實現贏利。

  而最近剛剛宣布在西班牙馬德裡完成上市的迪亞天天,對於中國市場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其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13年,迪亞集團的門店數將從目前的6000多家增至8000家以上,且主要增長目標會放在像中國這樣國家的新興市場中。

  而在迪亞集團招股書中,對於中國業務有這樣的描述:僅北京和上海市場的潛力就足以在2013年使迪亞天天在華市場的零售網絡翻倍。據公開資料顯示,迪亞天天上海地區有180家直營店和80家加盟店,北京地區有80家直營店和80家加盟店。

  即便是之前一直在中國市場運營大賣場業態的特易購,似乎也發現了上海便利店這一寶庫,已於2008年嘗試著在上海開出自己的便利店。儘管現在還處於試驗階段,仍未形成規模,但也足以表現出其對上海便利店的看好。

  這就更不用說一直在上海默默無聞地耕耘便利店業態的喜士多了。其憑藉著兄弟公司龐大的採購資源和物流配送體系,目前已經在上海取得了迅速發展。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0年的便利店榜單中,喜士多已經以600家門店的規模僅次於農工商(包括好德和可的)和快客,位居第三席。

  規模為上的本土巨頭

  外資在上海積極布局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而反觀上海本土的便利店,則多少有些讓人擔心。

  不可否認,在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前幾年,由於中國市場的不成熟,外資便利店的不了解,導致很多外資便利店在上海「折戟」不少仍處於培育階段,有的甚至仍在虧損。這也給佔據規模優勢的上

  海本土便利店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但存在的問題卻也暴露無遺。

  據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介紹,目前好德與可的合併後門店數已達2300餘家,成為上海地區最大的便利公司,聯華快客門店數達到2000餘家,而營業額只有15億。上海本土便利店的盈利水平尚在1%左右,目前仍然是「虧多盈少」。

  以上海大型便利公司與臺灣統一集團旗下的7-11比較,經營業績提高的潛力很大。如單店日均商品銷售,7-11約為1.5萬元人民幣,上海平均不到4000元,有的甚至不到3000元;商品毛利率前者為30%,後者為16%至22%不等,如果包括後臺收入,綜合收益率為25%至29%,比前者的綜合收益率也要低7至9個百分點;淨利潤率前者在5%以上,後者在1%以下,做十幾個億的公司,淨利潤在1000至3000萬元不等。

  周勇指出,目前本土便利店缺乏對員工的服務意識培養和店鋪統一化管理制度。舉例來說,7-11會在下雨時向顧客免費提供餐巾紙,而一些本土便利店卻不接受顧客在店內躲雨。7-11和全家等企業在培訓員工如何對待消費者方面則投入巨大。從說「感謝光臨我們商店」,到不要把商品扔給顧客,他們必須要教會員工基本的禮貌。

  而相反,上海本土的零售商依然保留著源自此前數十年短缺和配給時代的商業文化,那時候,店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擁有重要的影響。當時,消費者服務只是旁枝末節,甚至根本就談不上。

  當地的商店傾向於供應低質量的產品,提供的選擇也很少,而它們的這個缺陷則成了外資所有和管理的公司可以利用的優勢。據了解,不少內資便利店創新意識差,超市自產商品較少,更新換代落後,總是走在別人後面,別人賣什麼就跟著賣什麼,從來不考慮消費者需求,由於錯誤的模仿導致資金浪費,門店毛利率減少。

  據業內人士介紹,國際便利巨頭7-11便利店食品基本屬於獨創,在約3000個商品構成中,日配品80%為獨創,加工食品20%為獨創,而這些自有商品又是高毛利商品,有些獨家銷售商品更是可以提升人氣,可以提高其營業額和毛利,同時門市自有商品較少,會導致活動單一,常常由供應商決定的,難以吸引顧客,導致顧客流失。

  另外,生鮮銷售也是便利店亟待解決的問題。周勇認為:「鮮食是便利店的薄弱環節,一般便利店只賣些茶葉蛋、饅頭、冷凍盒飯,確實需要些差異化競爭,這是一個好趨勢。」

  也正因為此,裴亮才認為快客便利店競爭力一般。裴亮說,從整體來看,快客的門店面積都太小,遠遠滿足不了生鮮銷售和鮮食製作的需求。這在先天上就輸了同行一大截。

  而上海本土便利店另一巨頭農工商,儘管相比較而言,其旗下的好德和可的發展尚可,但由於農工商目前的業務中心似乎已經開始向商業地產轉移了,便利店業務發展勢必會大打折扣。

  一向以經營標準超市和便利店為主的農工商超市集團在2008年斥20億的巨資打造40多萬平方米的118廣場,正式進軍商業地產。該集團高層當時也表示,假如上海118廣場項目運作成功,農工商方面會考慮今後特別定位大型購物中心業態品牌,同時將該模式複製到長三角其他地區擴張發展。

  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早在2007年年底,農工商接手光明集團旗下的可的便利店,並一舉成為上海乃至全國規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門店總數達2314家。而時隔4年,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農工商便利店總數才2356家。平均每年新增門店不到11家。

  探 究

  本土便利店日漸式微


  服務意識差,創新能力弱,盈利水平低,再加上還「想法」不少,上海本土便利店真的被落下了。

  儘管過去15年在上海的發展歷程並不順利,但日本羅森此時選擇增持甚至盤算獨資很可能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時機。其一,目前佔據日本便利市場的前三大品牌7-11、全家、羅森已經齊聚上海,同時準備大舉開店,其中全家已經宣告實現贏利,外

  資集團軍在滬作戰的局面將極大地增加其成功可能性。

  其二,上海便利店大批量開店的風潮集中在2001年至2003年之間,當時的物業籤約期一般為10年左右,以此計算,從今年開始,上海大批便利店的物業租約將陸續到期,外資便利公司此前在選址上所面臨的困難將獲得極大程度的緩解,而內資便利門店此前所佔據的「地利」優勢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有分析認為,伴隨著全家、7-11和羅森這三大外資便利公司的強勢擴張,上海便利店行業又將掀起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一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已經不可避免。

  不過,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院長周勇表示,三大外資便利公司確實在商品結構、選址布局以及人力資源上,對內資便利公司帶來了很大挑戰,但五大內資便利公司目前在上海佔據了2000多家網點的「地盤優勢」,這麼大的市場份額,外資便利不可能輕易奪走。

  他認為,外資便利在上海的發展將促進上海便利店行業的內部調整,快客等有一定規模的內資便利公司通過品類擴張、區域擴展以及發展電子商務等手段,依然可與外資便利公司一比高低。

  儘管如此,在中國商報記者的採訪過程中,很多業內人士對於上海本土便利店的發展前景都不太樂觀。「變天」是遲早的事,如果任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如果真到那時候,上海的大賣場和便利店就都「淪陷」了。而這一「大」一「小」剛好又是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未來。本土商企需要考慮,當地政府也更應該未雨綢繆。

  作者:王立勇

    來源:中國商報

 

責任編輯:李欣

共1頁

 

相關文章

   

熱點觀察

  更多

熱門文章

 

財富話題

  更多

經濟時評

  更多

走近臺商

  更多

臺企風採

  更多

相關焦點

  • 中國便利店的2019:外資加速布局 本土便利店追趕
    外資巨頭加速布局 進行本土化探索羅森、全家、7-11三大日資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側重於不同區域,2019年三大便利店也將加快擴張步伐。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是全國便利店最密集的地方,羅森在上海市及其周邊地區布局有1220家門店,7-11目前僅有141家,而全家佔據絕對優勢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全家便利店在上海有強大的門店密度優勢,藉由門店發展而來的湃客咖啡成為了全家的特色商品,正計劃獨立發展。
  • 上海便利店研究報告:外資溫水「煮」內資
    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外資便利店已經從門店規模、銷售業績等方面全面超越內資便利店,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果內資便利店沒有重大的調整措施,便利店市場將更偏向外資。(三)暢想未來發展上海便利店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格局?目前上海便利店有三股力量:外資便利店、內資便利店與傳統雜貨店。(1)外資便利店租金高、位置好、營運成本高,銷售業績好,不斷滲透到新的商圈,對年輕一族更有吸引力。按照現有的發展格局,是上海便利店未來的主導力量。(2)內資便利店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
  • 在外資便利店最多的新一線城市,全家是這麼做生意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下外資便利店進入中國城市的歷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是7-ELEVEn,1992年通過香港怡和集團旗下的牛奶國際公司代理進入深圳,三年後進入廣州。然後是羅森,1997年它開始在上海告訴消費者「什麼是便利店」。此後上海本土的農工商集團也開發了自己的便利店品牌——好德、可的等本土便利店逐漸佔領市場。
  • 7-11便利店上海攻略:差異化競爭
    全球便利店連鎖店老大7-ELEVEN殺入上海灘。雖然具有國際化的優勢,但是為了適應滬上居民的消費習慣,7-ELEVEN還是進行了一場本土化的變革,並且採取了差異性的競爭策略。  然而,上海的一些專家卻對其前景並不看好。上海的便利店市場已經趨於飽和,7-ELEVEN能夠在上海殺出一路血路來嗎?
  • 中國牙膏四大天王集體淪陷,連年虧損遭外資收購,國產牙膏怎麼了?
    國產牙膏集體「沒落」作為率先成功研製國內第一支中藥牙膏的公司,兩面針創辦至今已有77年。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連續15年銷量排名第一。次年,「兩面針中藥牙膏」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一口好牙兩面針」,是當年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廣告語。2004年,兩面針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
  • 全家便利店進京 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齊聚北京
    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終於將齊聚京城。  2013年,羅森進入北京市場。   日前,記者從知情人士處得到消息,全家便利店已經進京,如果屬實,三大便利店巨頭——7-11、羅森、全家則將在新的戰場廝殺。但問題是,北京的便利店市場能給他們多大的機會?
  • 外資便利店羅森入駐南京遭「爆搶」,蘇果「獨霸」格局或洗牌
    羅森中國副總裁、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如此「火爆」可歸因於初期的促銷推廣,「1家店每天來3000人是不正常的,過一段時間也許就當會返回到正常的1500人左右。」南京的便利店市場,之前一直是本土企業蘇果超市一家獨大的局面。
  • 合肥24小時便利店「血拼」開始:外資品牌殺入 本土新貴擴張
    原標題:合肥24小時便利店「血拼」開始:外資品牌高調殺入 本土新貴急劇擴張
  • 把便利店開到縣城去 全家等外資便利店能行嗎?
    作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嘉興女青年,林晶晶春節回家發現嘉興開了羅森和全家便利,驚訝之外還有點欣喜,會把在上海養成的去羅森的習慣帶回來。家裡的表妹則表現得非常激動,她將羅森、全家這種大城市標配的產物稱之為時尚便利店的代表,這裡永遠有好吃、好玩的新奇食品,但會抱怨價格有點貴。如果買飲料和水,還是會選擇旁邊價格更便宜的小賣店。
  • 7-11等外資便利店「挑三揀四」高標準絆倒加盟路
    如果說外資便利店因「挑三揀四」高標準難以吸引加盟者,本土便利店幾乎位於「地平線」上的加盟標準卻也受到加盟者「三心二意」的困擾。  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便利店,一方面想迅速擴張佔領市場,進而減少虧損和培育期,一方面卻因各種原因絆倒在加盟這塊石頭上。
  • 外資便利店巨頭7-11登陸鄭州,便利店市場再掀波瀾
    7-11與河南叄伊籤訂特許經營權協議□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丁洋濤文朱哲攝影中原大地的便利店市場從來都不缺乏熱鬧,這次的外資便利店在鄭州區域的破冰之旅由日系便利店巨頭7-11開啟。12月18日,外資便利店巨頭7-ELEVEn便利店(以下簡稱:7-11)宣布,其將7-11在河南的獨家特許經營權授予三全食品全資子公司河南叄伊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下簡稱:河南叄伊),借勢登陸鄭州,這是其入駐除北京、天津等城市外少有的北方城市。
  • 上海全家便利店被立案調查,約談相關負責人
    停更公眾號1個月:上海市網信辦責令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即日起自行停更「全家微生活」微信服務號一個月。官方網絡平臺顯著位置致歉:在官網、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相關網絡平臺顯著位置發布置頂「致歉信」,要求企業進行全面整改,切實承擔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 日本便利店的本土困局
    來源:北京商報日本食品安全「淪陷」,便利店也沒能倖免。3月20日,一則央視的財經報導引起廣泛關注,日本多家餐飲連鎖店被曝廚房亂象,就連連鎖便利店老大7-11也在其中。不久前,人手短缺帶來的成本壓力已經讓7-11率先考慮不再「守夜」,藏在日本便利店亮麗業績背後的本土困局也已發出預警,誰能想到,便利店在自己的出生地會遭遇一場「中年危機」。醜聞最近一段時間,日本食品安全有點不太平。
  • 高島屋重拾信心繼續經營,這是因為外資零售業依舊看好中國、看好上海
    「由於得到了物業業主公司的支持以及上海市和長寧區相關部門的協助,重拾信心繼續經營,」8月23日午間,零售百貨公司高島屋發布公告,稱其將在8月25日以後繼續正常經營。此前,上海高島屋在其官網發布了終止營業通知,稱將於8月25日終止營業。高島屋由動搖轉堅定,再一次證明外資零售業依舊看好中國、看好上海。
  • 昆明:紅聯、盛興等本土超市衰落 外資稱霸
    此時的紅聯高層已經意識到本土超市的「先天不足」,開始選擇小區、居民社區等人口密集地,意圖以便利店的形式搶佔新的零售市場。在這樣的努力下,紅聯迅速建立起20家社區便利店,並於2004年3月與青島瑞邦商業顧問管理有限公司籤約,對其名下所屬的超市、連鎖店和便利店進行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看上去已經有了「起死回生」跡象的紅聯卻最終未能改變它衰落的命運。
  • 南京首家外資便利店羅森成「網紅」 便利店發展迎來好時光
    南京市商務局流通業發展處處長富寧宏認為,南京便利店品牌單一、門店數量少,外資店少,成為當地流通業發展的一大短板。   富寧宏說,開設便利店完全是市場行為,沒人能壟斷。內資開店,有執照就行。外資開店,兩年前要經政府許可,現在外資進入只需向商務部門報備即可。最近5年,就沒有外資便利連鎖店前來申請或報備要進駐南京。她分析,南京便利店品牌單一,有諸多因素。
  • 上海便利店變局:一場搭載「熱餐」的新戰事
    上海便利店的正規連鎖「品牌軍」,就已超過了6000家。且上海的便利店市場,特殊在是國資、外資兩分天下。便利店本身若做不到兩三百家的規模,談不上「賺錢」,自然也成不了「大氣候」。便利店業內人士悉知,這一套高標準操作遵循的是北京便利店銷售熱食的監管政策。便利蜂只是率先將「京標」搬至了上海。但這一搬,確是恰好踩到了上海政策的「風口」上。
  • 浙江本土便利店「十足」進軍江蘇 20多家門店同時開業
    浙江本土便利店「十足」進軍江蘇 20多家門店同時開業來源:聯商網2018-11-27 14:49十足便利店作為浙江本土便利店,前期紮根浙江,逐步發展成為全國便利店行業的佼佼者。現在,十足便利店進軍省外市場,雖然有外資便利店7-11、全家、羅森等品牌連鎖便利店的激烈競爭,但十足仍充滿信心。
  • 蘇果一枝獨秀 為什麼南京沒有外資便利店?
    在上海工作的林若風經常到南京出差。在上海,中午到公司樓下的羅森買盒飯已成為林若風的習慣,南京低密度的便利店讓她覺得很不方便,「什麼時候南京也有全家、羅森這樣的便利店就好了」。1992年,7-ELEVEN在深圳開出了5家門店,意味著外資便利店在中國正式起步。這之後的20年,一線城市逐漸培養起了便利店消費習慣。
  • 7-11將以加盟方式擴張 本土便利店壓力大要轉型
    與此同時,7-11將從我國繁華商圈向社區型路線發展。可以說,這樣的動態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而且目前,7-11(北京)有限公司已經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開展加盟店鋪業務。  更加引人關注的是,我國本土便利店也正在應對7-11,悄然加快了轉型調整的腳步。物美便利店負責人鄭伯東表示,7-11開放加盟,對物美不僅是借鑑,更是強勁的衝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