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便利店研究報告:外資溫水「煮」內資

2020-12-15 聯商網linkshop

聯商網消息:2004年4月,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株式會社、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大陸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家公司共同投資的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其後,原來開設在上海的「全佳」全部更名為「全家」(Family Mart),並計劃三年內在上海開300家,五年內在華東地區開1000家。

2009年4月30日,統一集團旗下的7-Eleven在上海四店同開,對上海便利店行業的心理影響要大於實際影響。儘管當時上海便利店的海外品牌門店數僅佔13%,本土品牌具有絕對的「地盤優勢」,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中國臺灣的7-Eleven進入上海會造成便利店的重新洗牌。當時我認為:便利店儘管貼身競爭,實則還沒有開始真正的競爭。

12年以後的今天,「局」沒有變,想像中的聯合兼併也沒有發生,連同一個集團下面的多個品牌也沒有完全整合。

如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便利店品牌有四個,只在2007年整合了農工商超市集團旗下的「好德」與光明乳業旗下的「可的」兩個品牌,梅林正廣和旗下的「光明」(從前是「85818」與「小豆苗」)、良友集團旗下的「良友金伴」都還在獨立運作。

但「格局」真的發生了變化。攪局的不是穩紮穩打的老牌的7-Eleven,而是急速發展的「全家」。

截至2016年6月底,全家在華東地區的門店已超過1600家,上海市內門店已達1019家,上海市內門店佔比約為21%,銷售佔比約為32%。早在2012年,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項針對羅森、可的、快客、好德、良友、喜士多、全家、7-Eleven等八個便利店品牌的消費者認可度調查,1135份問卷統計發現:51.54%的消費者表示最常去全家便利,可見全家那時候後已經在上海獨佔鰲頭。

總的來說,上海的內資便利店本來就不具有單店銷售優勢,如今連「地盤」優勢也正在逐漸喪失,原有的社區、商業街等商圈受到貼身競爭的擠壓,地鐵、商務樓等新的商圈也缺乏搶佔能力,店鋪設備更新滯後,服務形象老化,幹部隊伍退化,管理體制僵化,這與外資便利店積極進取的經營狀況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上海便利店1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以全家為代表的外資便利店溫水煮內資的過程。

(一)歷史數據分析

CCFA(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6年5月3日發布的《2015年主要連鎖便利店企業發展情況》顯示:全國62家主要便利店企業,已開發了83004個連鎖店鋪,其中,兩家石油公司開發的便利店(易捷2.5萬個,崑崙好客1.7萬個)位居榜首,東莞的美宜佳以7400個店鋪據第三位。上海便利店有五家公司進入榜單,快客(1650個,第7位)、全家(1501個,第9位)、好德可的(1500個,第10位)、羅森(652個,第19位)、良友金伴(458個,地25位)。

而早在2002年根據當時CCFA公布的數據,全國已形成了五家門店規模接近或超過500家的便利公司,以門店數排列是:聯華快客便利(1045家,成立於1997年11月)、可的便利(706家,成立於1995年1月)、21世紀便利(504家,成立於2001年5月)、好德便利(503家,成立於2001年4月),良友便利(472家,成立於1998年9月)。這些便利店都在上海,全部都是獨立成立便利公司發展的,而且當時正在全力向上海市外發展。

2005年2月17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2004年中國連鎖百強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中國「主要便利店品牌基本情況」。該表所列的37家經營便利店的公司共有便利店10338家,其中,約有半數門店由上海地區的7個品牌擁有,其它任何一個地區的便利店品牌所擁有的門店數都沒有超過全國門店總數的10%。這說明,中國當時的便利店的分布具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特點。這也說明,便利店的發展並不是只有7-Eleven一種模式,中國市場的地區差異性非常大,更可以容納多種發展模式。

我統計分析了2005-2016年6月份上海市內便利店內外資門店數、銷售額、加盟店等數據後發現:上海便利店經過10年發展,出現了新格局。

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1)外資便利店門店佔比從不到10%上升到1/3強;(2)外資便利店零售額從不到5%增長到四成多;(3)外資便利店加盟佔比從53%上升到60%;(4)內資便利店加盟佔比維持在10年前水平,不到30%;(5)上海市內便利店在16種業態中的零售佔比10年來沒有顯著變化,約為9%。具體數據詳見下表:

述五個方面的數據表明:

第一,9%的佔比說明:上海並沒有形成小業態佔主導的零售格局。國外零售業態的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最近50年日本零售業態的演變經歷了百貨時代、綜超時代、便利時代。1972年大榮超市超過三越百貨,佔據銷售額首位;1998年綜超、百貨相繼倒閉;2000年7-Eleven超過大榮超市,佔據銷售額首位;2008年便利店行業的銷售額超過百貨行業。

再發展下去,應該是網購時代。每一個時代都給顧客帶來不同的感受,百貨時代的高雅,綜超時代的便利,便利時代的溫馨,網購時代的快捷。我國目前零售業態的演進大概處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期綜超主導時期。

但消費者似乎已經厭倦了綜超,所以,連鎖公司紛紛在做升級版綜超,並試探性地發展小型業態。未來中國市場是否能以小業態為主導,還有待實踐。由此引發的討論與實踐還在繼續中,聯商網據此所做的調查卻顯示,有31%的被調查者認為300平方米的小型店鋪更有發展前途。

第二,內外資便利店加盟佔比差距較大,發展模式存在很大差異。外資從一開始就大力發展特許加盟或委託加盟,而內資便利店則是從直營開始發展,逐步推進加盟。從平均數據來看,外資加盟比例比內資高出一倍。從具體情況來看,有些內資便利公司如聯華超市旗下的「快客」,外地主要發展加盟店與合資店,市內也是加盟店多於直營店,而農工商超市旗下的「可的」、「好德」則以直營店為主。

行業認為,加盟是便利店的基本盈利模式,也是最終的發展出路。如今內資便利店經過10年的發展仍然以直營與合資為主,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加盟發展的進程?是標準化程度不夠?還是經營業績達不到投資回報的預期?或是經營者自身的偏好所致?這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第三,外資合資便利店在不能經營菸草的限制條件下,仍然以36%的門店份額實現了43%的銷售份額。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外資便利店已經從門店規模、銷售業績等方面全面超越內資便利店,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果內資便利店沒有重大的調整措施,便利店市場將更偏向外資。

(二)歷史事件回顧

上海便利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那時就存在著兩種便利店:一種叫「仕多店」,名稱來自英語「Store」,是 「洋便利」;另一種叫「煙雜店」,商業街、弄堂口,凡是有人的地方大都會有這種「土便利」。現代便利店是在超市大賣場規模化發展以後才快速成長起來的,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梯隊。

第一梯隊:

1993年3月創辦的來自香港的「百式便利」,以及其後由本土創辦的「百家便利」,他們是上海便利店的「先驅」,更是先烈,大約在1998年前後早已消失。

第二梯隊:

1995年到2001年前開發的便利店。存活到現在,主要有5家:「可的」(1995.1)、「羅森」(1996.2)、「快客」(1997.11,2002.9.18聯華便利翻牌為「快客」)、「良友」(1998.9)、「85818」(1998.6,2005年春節前改為「光明」),可的便利2007年被農工商超市集團收購,與好德便利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運作至今。曾有媒體預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海便利店市場將由這五家分佔。

第三梯隊:

2001年,由於「好德」、「喜士多」、「21世紀」三個新品牌的誕生,打破了媒體預言,上海便利店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這是上海便利店的第三梯隊。這三家公司除21世紀改嫁美亞後被迫退出市場外,其餘兩家存活到現在。農工商超市老總楊德新與家得利超市老總陶金成,原來都是農工商超市的第一代領導班子成員,也可以說是師徒關係。

1998年3月陶離開農工商自立門戶開辦了家得利超市,後來又創辦了21世紀便利。兩人後來還為「誰最早提出發展1000家便利店」的目標而爭論不休。

第四梯隊:

2004年4月「全家」(Family Mart)進入上海。新創立的內資便利店在經過三年的極速發展後於2004年進入了漫長而多變的調整期。這一年,統一集團超商事業部高層還分別拜訪了國內大型便利公司和部分中小型便利公司,試圖謀求合作。在中國臺灣居第三位的「萊爾福」也曾於2004年下半年拜訪了國內多家便利公司,以謀求發展機遇。

而此時對未來上海便利店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全家便利(FamilyMart)以「全佳」的招牌開始落地上海,到2005年才正式改名為「全家」。當時,他們所採取的挖店、鏟店、卡店的方式曾遭到業內指責,上海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專業委員會還專門討論過此事,試圖尋求制約與規範之道。誰也沒有料到全家的發展進程比內資更快更穩健,最終不僅贏得了市場份額,更贏得了消費口碑。

2004年上海便利店行業還出現過另外兩件事情。

一是「先施地利」關閉。

2004年10月,上海先施地利百貨連鎖有限公司決定將80家「先施地利」便利店全部關閉。該公司成立於2002年,註冊資本500萬元,其母公司是香港先施百貨。2003年底,先施地利曾打算在未來一年內再開300家門店,然而到了2004年卻做出了自動歇業的決定。

二是美亞21世紀便利店關閉。

2001年5月,上海城開集團、上海城開安置公司、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21世紀便利店,僅用2年多時間就在上海開了500多家便利店,2003年6月28日,21世紀便利的575家直營店被上海美亞投資有限公司以2億元收購,改稱上海美亞21世紀便利有限公司。從2004年4月開始,21世紀便利店出現了「大規模、長時間的門店貨品短缺」現象,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到2005年上半年,陸續有21世紀便利店改換門面,被其它的便利公司瓜分。

第五梯隊:

2009年4月底,7-Eleven進上海。1992年7-Eleven進深圳,2004年4月15日,由伊藤洋華堂旗下的7-Eleven日本株式會社、北京首聯商業集團和中國糖業酒類集團合資組建的7-Eleven北京公司的首家分店正式開張,並計劃5年內開500家門店。

當時我特地到北京去看7-Eleven,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點:即食主導與溫馨服務。我在便利店花一元錢買了一瓶白水,要求加溫,服務員把水倒入杯子,加溫以後,還特別小心地套上一個杯子。這個小小的動作確實使我很有感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很有人性化服務風格的7-Eleven,據說在北京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土的適應性與經營的規模這兩點也許是最根本的,或者是他們也感受到了租金與競爭的壓力。

還有可能是沿用他們的習慣做法:臺灣7-Eleven的成功發展是一個不斷本土化創新的過程,發展初期速度很慢,以後逐步提速。第一個100家店用了6年時間,第二個100家用了2年時間,從200家到1000家用了7年時間,平均每年開100家。從1000家到2000家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從2000家到2500家僅用了1年半時間。任何業態在我國的發展都必須經曆本土化過程。

如羅森由華聯集團控股後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通過加速開店、調整晉升與分配機制、拓展新的發展區域等措施也實現了盈利。這是海外品牌本土化成功運作的一個實例。但前兩年羅森又向獨資轉型,並且加快了發展速度,最近幾年開了300多家店鋪。

雖然統一集團超商事業部的高管在上海走訪本土便利公司時曾放言說:便利店不全是靠規模取勝,而得靠體系與技術取勝。我覺得,如果沒有地盤與最基本的規模,體系與技術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上海本土便利店通過急速發展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雖然經歷了若干年的「調整」,但仍然存在「先天不足,後補不力」的問題。

因此,對本土便利公司來說,有沒有未來的關鍵是要在擁有局部的「資源型地盤優勢」的有利條件下,儘快培育「智力型技術優勢」,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持續發展與有效發展的能力。

(三)暢想未來發展

上海便利店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格局?目前上海便利店有三股力量:外資便利店、內資便利店與傳統雜貨店。

(1)外資便利店租金高、位置好、營運成本高,銷售業績好,不斷滲透到新的商圈,對年輕一族更有吸引力。按照現有的發展格局,是上海便利店未來的主導力量。

(2)內資便利店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由光明食品集團與百聯集團旗下企業創辦的便利店,由於體制、人事更替等方面的原因,按照現有的管理格局,很難實現突破性的發展。二是中石油旗下的「易捷便利」,市內600多家加油站中已經有433家開出了便利店,非油品業務雖然有一系列考核指標,但並非獨立運作的業務,阻礙其發展的不僅有管理體制和人員服務等方面的障礙,更大的障礙還來自城市加油站的空間位置不便於人車停留。

(3)遍布於上海各個角落的傳統雜貨店的數量要遠遠超過納入連鎖協會統計的便利店,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店鋪的實際控制人可能是福建人,也可能是溫州人,但多數已經不是上海本地人在經營。這些以提供便利服務為特徵的「土便利」與我國消費者的傳統購物習慣是比較吻合的,他們與新一代的便利店共同生存著,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價格由店主自由控制,經營比較靈活,並且靠近鄰裡,對顧客有親近感;二是個體店鋪的稅收負擔比較輕;三是店主就是業主,店長的主動性比較強。

人們常常把「迷你超市」型便利店叫做「傳統便利店」,而將24小時營業的、比較明亮的小型食品商店叫做「現代便利店」。其實,以前還有一種叫法,叫做「便民店」,後來有專家稱,「只有便利店,沒有便民店」。大概是由於受國外便利店定義的影響,認為「便利店就是為白領們服務的商店」,因而進一步認為,便利店就應該是「某種式樣」的。

其實,這樣的判斷是武斷的。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有資格提出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並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定義,完全沒有必要拘泥於外國的某種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分散的私人雜貨店無論政府整合還是民間整合,都失敗了。

早在1998年上海煙糖集團就創辦了「易購365網」,後來以「易購超便利」的形式被納入市商委零售終端網絡建設項目,並制定了「到2002年底前,加盟的社會煙雜店突破了1500家的計劃目標,商品經營品種500-700種,還要增設應急小五金、小百貨、中央商場日用品維修受理、郵票代售、110報警點以及福利型彩票銷售等便民服務項目,以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甚至提出了整合5000家煙雜店的遠大目標。然而,到2004年就修正了原定目標,提出了「穩定原有1700家隊伍,暫不主動發展新門店」的方針。到最後,小店還是小店,單幹還是單幹!

到2010年前後,福建商會秘書長拿著4000多家由福建人擁有的上海雜貨店的名單找我商討整合方案,最後也不了了之。

政府與民間都試圖整合傳統便利店,但都沒有獲得成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政府不是萬能的,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商業服務問題還得與特定的社會背景、消費需求、經營者意願等結合起來才能有新的發展。上海曾有批發市場經營者試圖通過配送貨整合上萬家水果店,但沒有成功。

後來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水果大賣場、連鎖水果店,以品種多、價格便宜、就近便利這三條徹底改變了上海消費者購買水果的路徑和習慣。可見,不管什麼組織形式,貴在打動消費者!

我在地鐵1號線外環路站北出入口發現:左邊是上海最最老牌的「靜安麵包房」,那裡有最具「老味道」的上海麵包團,右邊是獨佔鰲頭的「全家便利」靜靜地迎候顧客的光臨,對面廣場上則有桃農在叫賣五元一斤的南匯水蜜桃。大家就這樣守望著,相互稍有競爭,但相安無事!現代大都市需要穿透時空的多維度立體感!

我相信外資便利店與傳統雜貨店都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也相信百聯與光明旗下的便利店也能維持較長時間。但我還是期盼這兩大商業體系的便利店要有重大的整改,或者可以通過資本的聯合重組,將與便利店相關的產業從原有體系中剝離出來,組建一個便利店上市公司,用社會資源來服務城市居民生活。

上海本土便利店當前所面臨的唯一問題,不是租金不是成本不是人才不是電商,更不是外資的強勢推進,而是自身正在喪失求知慾與上進心。

記得在2006年上海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專業委員會第37次例會上,當時的可的便利總經理邱源昶說:「有外國人問,中國的便利店為什麼老是在換臉。

確實,快客與可的都換臉了,而且動作比較大。正面的說法是在不斷改進,反面的說法是進入便利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明白便利店是怎麼回事情。

所以要不斷地改。」其實,無論是可的還是好德或是快客,都是不斷換臉中走過來的。

如聯華超市,1997年開始發展便利店,當初為了充分利用聯華超市自身資源,就使用「聯華便利」作為商號。2002年初,蔡立仁進入聯華便利擔任總經理的時候就著手讓旗下的便利店「變臉」,改為「聯華快客便利」,並且主要用「快客」漢字和「QUIK」英文字母作為門店標誌,門店招牌底色由藍色改為醒目的紅、橙、綠三色。2005年,聯華快客實施第二次變臉行動,以朝陽圖案作為品牌標誌,主要突出LOGO的圖案,淡化文字。

從起用獨立的商號,到持續改進門面燈光、店內設施、信息系統、商品採購、物流配送與營運環節,每一個細微的改進都能令經營者極度興奮!這樣的經營者與管理者如今何在,這樣亢奮的「零售血」如今何在?!

中國零售服務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智力不是管理不是電商不是兩線融合問題,而是有親和力、有專業水平、能為顧客著想的一線服務人員的奇缺!而促使一線服務人員乃至公司全員竭盡全力為客人服務的背後,一定需要有某種精神力量的支撐。

我一直認為,顧客第一隻是一種口號,真正強大的公司一定要做到管理的閉環,應提倡供方第一,他們為零售業提供「子彈」,即商品;員工第二,他們為顧客創造價值;顧客第三,他們實現公司的價值。

如果一個公司連商品都沒有做好就去妄議「服務」,那純屬扯淡!

這就是上海零售業最缺乏的精神元素,也是上海本土便利店重新崛起最需要恢復的元素。希望上海本土便利店能夠在溫水被燒燙前主動跳出來求生發展!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 周勇 統計制表/聯商網 章莉)

相關焦點

  • 外資集體卡位 上海本土便利店將全面淪陷?
    日前,日本羅森株式會社確定增持上海羅森股權比例至85%,其餘15%股權仍由百聯集團所有。  儘管這一結果離日本羅森獨資的願望還有一定距離,但從最初的控股到期間的主動減持變為參股,再到如今的控股,也足見其在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轉變和野心。尤其是伴隨著喜士多、全家、7-11、迪亞天天等外資便利店在上海市場的集體卡位,包括之前在華專營大賣場業態的特易購,也躋身上海便利店之爭的行列,更是讓上海本土便利店備感壓力。
  • 內資、外資混戰上海灘,20.68億的浦發東銀大廈誰將接盤?
    20.7億元掛牌出售東銀大廈,大手筆的外資玩家和愈發活躍的內資買家,誰能最終將東銀大廈收入囊中?浦發銀行出售東銀大廈7月4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項目信息顯示,浦發銀行公開掛牌出讓總部東銀大廈項目,一幢28層的辦公大樓(包括地下1-3層地下車位),轉讓底價20.68億元。
  • 南京首家外資便利店羅森成「網紅」 便利店發展迎來好時光
    有網友發帖:不就是一家在北上廣深很常見的外資便利店嘛,就讓南京市民如此「雞動」(激動),我們的城市真有點寒酸了。   羅森是落戶南京的首家外資便利店。丹鳳街旁的百家超市,遠看近看都灰撲撲,擠在門口一隅的熟食,只有烤腸、玉米棒和茶葉蛋。   與丹鳳街交叉的北京東路,全長近5公裡,沒一家便利店。
  • 7-11便利店上海攻略:差異化競爭
    統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千裡在開業儀式上稱,統一超商公司將投入1億元,計劃1年後開始吸引加盟店,公司計劃未來5年在上海開設300家便利店。  姍姍來遲的便利連鎖店全球老大,其經營模式會對上海便利店帶來衝擊嗎?會否改寫上海便利店市場格局?
  • 7-11等外資便利店「挑三揀四」高標準絆倒加盟路
    如果說外資便利店因「挑三揀四」高標準難以吸引加盟者,本土便利店幾乎位於「地平線」上的加盟標準卻也受到加盟者「三心二意」的困擾。  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便利店,一方面想迅速擴張佔領市場,進而減少虧損和培育期,一方面卻因各種原因絆倒在加盟這塊石頭上。
  • 蘇果一枝獨秀 為什麼南京沒有外資便利店?
    在上海工作的林若風經常到南京出差。在上海,中午到公司樓下的羅森買盒飯已成為林若風的習慣,南京低密度的便利店讓她覺得很不方便,「什麼時候南京也有全家、羅森這樣的便利店就好了」。1992年,7-ELEVEN在深圳開出了5家門店,意味著外資便利店在中國正式起步。這之後的20年,一線城市逐漸培養起了便利店消費習慣。
  • 內資外資聞風而動 舟山招商初顯新區效應-內資|外資|舟山|招商...
    據舟山市招商局消息,今年1至7月,全市合同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6856萬美元和876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0%和114%;實際利用市外內資近50億元,增幅明顯。  記者近日在長白島上看到,新加坡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的船塢裡一片繁忙。這家生產石油勘探平臺等高端海工裝備的企業,自今年3月27日一期項目投產以來,已實現產值近億元,預計今年將完成5億元產值。
  • 7-11、美宜佳等暗戰從未停止 便利店或將迎「馬太效應」?
    然而,在經濟發達的深圳,大大小小的連鎖便利店品牌超過20家,既有實力強大的外資企業7-11(需求面積:60-150平方米)、OK便利店,也有內資大佬美宜佳,還有包括百裡臣、中業愛民在內的很多深圳本土品牌。
  • 在外資便利店最多的新一線城市,全家是這麼做生意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下外資便利店進入中國城市的歷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是7-ELEVEn,1992年通過香港怡和集團旗下的牛奶國際公司代理進入深圳,三年後進入廣州。然後是羅森,1997年它開始在上海告訴消費者「什麼是便利店」。此後上海本土的農工商集團也開發了自己的便利店品牌——好德、可的等本土便利店逐漸佔領市場。
  • 把便利店開到縣城去 全家等外資便利店能行嗎?
    商務部在2017年第四季度發布的《中國便利店景氣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便利店行業整體景氣指數為71.28,環比第三季度上升2.03,便利店的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此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布《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額達1300億元,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未來便利店的機會在二三線城市,行業內幾乎沒有人會否認這一觀點。而且更好吃、好看與洋氣的日資便利店更有優勢。
  • 中國便利店的2019:外資加速布局 本土便利店追趕
    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是全國便利店最密集的地方,羅森在上海市及其周邊地區布局有1220家門店,7-11目前僅有141家,而全家佔據絕對優勢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全家便利店在上海有強大的門店密度優勢,藉由門店發展而來的湃客咖啡成為了全家的特色商品,正計劃獨立發展。
  • 每一天便利店開賣麻辣燙,羅森上線肉夾饃,便利店鮮食颳起「中國風」
    在上海擁有600多家門店的羅森,將便當、關東煮、飯糰做成了白領即時消費的標配產品。但放眼全國,包子、茶葉蛋、炒菜快餐、麻辣燙等中式餐飲早已在便利店中滲透擴張。5月4日,西安連鎖便利品牌每一天(everyday)在寫字樓聚集區開出一家試點門店,將門店35%的面積拿出來開發麻辣燙。與主打即時消費,方便快捷的便利店鮮食相比,麻辣燙人工成本高、耗時長、產業化難度極高。
  • 外資便利店羅森入駐南京遭「爆搶」,蘇果「獨霸」格局或洗牌
    此次業內巨頭羅森的「闖入」,是否會吸引其他外資便利店循聲而來,是否會對南京的便利店市場格局造成新一輪大洗牌,值得觀察。 南京羅森便利店開業出現「排隊長龍」。迫於供不應求的現象,原本一日一配的鮮食供應,增加為每家門店都配備一輛中央商場物流冷鏈車,從羅森上海生產基地直達南京各便利店,做全天候補給。目前,羅森南京單店的單日鮮食預定量等於上海單店水平的10倍量。
  • 什麼是關東煮,便利店關東煮製作
    本篇文章你會獲得:1,到底什麼是關東煮2,關東煮的原輔料介紹製作3,製作關東煮需要的設備,器具,耗材4,如何製作關東煮5,哪些商圈的便利店適合銷售關東煮正宗關東煮的湯是用海帶和柴魚片慢煮出來的,材料通常包括雞蛋、蘿蔔、土豆、牛筋、油炸豆腐、海帶結(絲)、魔芋絲、魚丸、芋頭、竹輪(魚肉或豆的製品)、豆腐等,不同地域,材料略有不同。便利店用一種互不相通的鐵格子鍋煮關東煮,每一種材料都隔開,煮好後有人喜吃原味,有人愛蘸醬。如今關東煮是便利店的代表性食品。
  • 上海便利店變局:一場搭載「熱餐」的新戰事
    上海便利店的正規連鎖「品牌軍」,就已超過了6000家。且上海的便利店市場,特殊在是國資、外資兩分天下。便利店本身若做不到兩三百家的規模,談不上「賺錢」,自然也成不了「大氣候」。但也就此將自己推上了老上海便利店發展「攪局者」的位置。鮮食既是便利店吸引消費的重要品類,也能帶動其他相關交叉商品的銷售,是便利店主要的盈利點。鮮食尤其是外資便利店區別於本土便利店和商超、雜貨鋪的核心競爭力。全家、羅森、7-11三家外資便利店日配/鮮食商品銷售佔比基本都在40%-50%左右。
  • 北上廣深,誰滿足了你對便利店的終極幻想?
    答案是:便利店。 與三線城市九、十點鐘就會關門的小賣鋪不同,一線城市便利店為很多人提供著「保姆級」的服務。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熱乎乎的關東煮,炎熱的夏天可以買到爽口的冰激凌,不滅的燈光,迎接著早起的上班族,等待晚歸的夜行人。便利店的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便利度和生活舒適度。
  • 鮮生活總裁朱宏濤出席2019中國便利店大會 詳解內資便利店發展之路
    當前的便利店行業,面對國內消費市場的迅捷變化,外賣、商超等多平臺競爭對手,便利店是否做鮮食有著多樣的因素抉擇,也有著嚴格的標準;此外,對商品品類規劃、自有產品、線上增量、多店型的探索等都構成了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不容忽視的是,便利店行業人才、管理上也存在著難題,如何借鑑外資優秀便利店,以及通過科技、完善的系統經營進行升級改造成為制勝關鍵。
  • 羅森火爆開業折射城市短板 便利店發展需抓住時機
    有網友發帖:不就是一家在北上廣深很常見的外資便利店嘛,就讓南京市民如此「雞動」(激動),我們的城市真有點寒酸了。羅森是落戶南京的首家外資便利店。丹鳳街旁的百家超市,遠看近看都灰撲撲,擠在門口一隅的熟食,只有烤腸、玉米棒和茶葉蛋。與丹鳳街交叉的北京東路,全長近5公裡,沒一家便利店。
  • 上海便利店簡史
    深夜走進24小時便利店,從冷櫃裡拿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再點些關東煮做宵夜……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都市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要是我們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呢?「那時候吃完晚飯一個人去便利店挑本雜誌,買點關東煮什麼的,耳朵裡塞著耳機聽音樂,就感覺自己長大了,好孤獨好棒啊!」她提到的《樂樂音樂樂園》,是1996年開播的一檔電視節目,由五個海選出來的上海女孩擔任主持,介紹日本的流行文化。
  • 國內藥妝市場已被外資壟斷 如何突圍
    中國藥妝市場上薇姿、理膚泉、雅漾等外資品牌壟斷的格局仍將持續。  與此同時,同仁堂化妝品主打的中國傳統中草藥概念也開始出現外資競爭對手。聯合利華大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近日對外透露,聯合利華將在中草藥領域投入研發力量,在其上海研發中心專門開闢一整層樓進行中草藥標準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