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便利店最多的新一線城市,全家是這麼做生意的

2020-12-20 聯商網linkshop

新一醬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南京為什麼沒有外資便利店這個問題,當時說羅森正在考慮進入南京,然而一年過去了,南京依然沒有外資便利店呢。

那麼,你知道外資便利店最多的新一線城市是在哪裡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下外資便利店進入中國城市的歷史: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是7-ELEVEn,1992年通過香港怡和集團旗下的牛奶國際公司代理進入深圳,三年後進入廣州。然後是羅森,1997年它開始在上海告訴消費者「什麼是便利店」。此後上海本土的農工商集團也開發了自己的便利店品牌——好德、可的等本土便利店逐漸佔領市場。全家2004年在上海水城路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正式加入外資便利店的戰局。

20多年過去,各大外資便利店也從大本營城市逐步拓展到其他城市。截止今年4月,7-ELEVEn、全家、羅森在中國的店鋪規模分別達到了1731家、1591家和656家。

先看圖,然後答案就來了:

從三大外資便利店在中國的擴展版圖上來看,蘇州是除北上廣深外,外資便利店進駐最多的新一線城市。其中全家是三家外資便利店中在蘇州開店最多的便利店,有144家。

那麼,為什麼蘇州那麼受外資便利店的喜愛呢?新一醬代表大家向全家提了8個問題。

Q1:為什麼全家選擇蘇州作為第二個入駐的城市?

2006年,全家把蘇州第一家便利店開在了崑山富士康工廠內。蘇州離上海大約100公裡,動車半小時即可到達。對當時尚未擴展版圖的全家來說,鄰近城市更易於鮮食工廠的配送。

因為成本原因,便利店的商品有時會比超市賣得貴,這會將那些對價格敏感的消費人群擋在門外。所以城市市民的消費水平,也就成了全家進入一個城市前考慮的問題之一。他們參考的指標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當時,蘇州的這個數字是18532元,上海是20668元,相差無幾。

中國全家上海事業二部主管陳柏華是2006年開拓蘇州市場的負責人之一,按照他的回憶,那個時候江浙一帶的有錢人都會選擇在蘇州置業,也有傳聞上海地鐵會延伸至蘇州。

上海的經濟輻射之外,蘇州自身的發展潛力——比如蘇州是一座旅遊城市,比如基於新加坡模式的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以及蘇州下轄縣級市崑山在國家統計局評選的2006年全國百縣中排名第二,都成為全家考量的因素。從全家門店的分布圖上你也可以明顯發現,蘇滬有比其他城市更緊密的地域聯繫。

Q2:蘇州本土便利店和外資便利店的競爭態勢是什麼樣的?

全家並沒有把蘇州當時營業額佔比最大的一家來自上海的本土便利店——可的看做是競爭對手。用陳柏華的話來說:「本土便利店的優勢只是比全家早幾年進入了蘇州市場。」

在全家進入蘇州的初期,這裡便利店業態並不發達,還是喜士多、可的、怡家樂等本土品牌並存主導市場的局面。「但從去年開始,蘇州全家便利店的數量已經多於本土便利店。」中國全家蘇州事業部主管施衛衛表示。

全家進入蘇州的方式是先在工業園區站穩腳跟,再逐步到城區和高新區開店,之後擴展到吳中區、相城區等周邊區域。因為消費觀念、習慣接近,蘇州拓展的經驗很大程度來自上海。陳柏華說:「我們去蘇州工業園區的每個廠區問,是不是希望有便利店進來?希望進駐什麼樣的便利店?包括如何找到廠區的相關負責人,都借鑑了當時我們在上海張江開店的經驗。」

Q3:蘇州的消費者什麼時候開始接受「現代化」的便利店業態?

十年前進入大蘇州地區的第一家外資便利店就是位於崑山富士康工廠店的全家。那時候的蘇州人其實並不太理解真正的便利店是什麼樣的。

施衛衛之前在上海的全家工作,2009年調來蘇州。她記得,那個時候蘇州消費者更喜歡本土的便利店,這是一種被施衛衛稱為「非現代化的」便利店。在「非現代化的」的便利店裡,能稱斤買到雞蛋和大米。

「顧客來全家看一眼價格就出去了,去隔壁的可的買。」施衛衛說,甚至到2011、2012年,蘇州消費者對全家便利店的售價、服務和商品還處於消化期,直到2013、2014年,他們的便利店消費習慣才逐漸養成。「從2006年到2011年,我們在蘇州的經營還是蠻辛苦的。」她說。

現在你已經找不到蘇州的第一家全家了——隨著崑山富士康廠區的外遷,全家的這家工廠店也停止了經營。在便利店向新一線城市擴張的十年間,一線城市和非一線城市消費者對新品牌的接受度差異正在減小,但新一線城市對新產品仍需要更長的反應時間。法國酸奶品牌優諾(Yoplait)上架時,北上廣深的消費者一兩個月內就會陸續去嘗鮮,但在蘇州則需要半年。

Q4:除了那些通用的標準,什麼是便利店的選定商品的重要指標?

什麼商品容易上架?什麼商品不太容易被選中?就像大型超市更偏好優惠組合、性價比高的商品,便利店同樣也有它的一套法則。這其實很容易理解,想像一下走進便利店,什麼樣的商品更容易吸引你?

你會發現現在便利店的飲料櫃越來越來好看、品種越來越多——飲品廠商已經越來越重視包裝,統一小茗同學、農夫山泉等都是最顯眼的產品。施衛衛說:「全家在挑選商品時,會給包裝打分。包裝好看的飲料通常會放在上層貨架顯眼處,普通包裝的商品則會放在底層。」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想進便利店買瓶普通的水,總是要在看了一圈冰櫃後在最下面一層才找到。

好看的、新潮的、有趣的。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畢竟便利店空間有限,全家便利店會用「新商品卡」和表示獨家售賣的「搶先卡」標識出新鮮上架商品,以此吸引消費者。積點換購公仔禮品的活動商品也因為這個原因通常被放在店門口。

Q5:十分鐘步行範圍內最多能看到幾家便利店?

全家便利店內部有一個選址的測算模型,它涵蓋了店租、人力成本、附近是否有便利店、人流測算、物流配送路徑等因素。負責選址的工作人員還會到現場看店面是在馬路的陰面還是陽面,是否是人流經過處。

城市市中心的區域總是最熱門的選址地點,常常走沒幾步路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同區域多開幾家店,也更利於降低鮮食工廠的配送成本。新一醬很好奇便利店到底能有多密集,就在地圖上放了無數個半徑為500米的圓,想看看一個圓最多能圈住多少全家便利店。

從圖中看,半徑500米範圍內,從有1家全家便利店到有14家,區域是逐漸變少的。

上海最多能夠在這個範圍內容納14家全家便利店,且密度最高的區域都位於南京西路、北京西路、人民廣場附近。而蘇州因為總數少,最多能在園區時代廣場附近找到6家、獨墅湖高教區附近找到5家、高新區獅山路附近有4家。

如果感興趣,在這兩個城市的小夥伴可以去走走數數看。

Q6:便利店喜歡什麼樣的「鄰居」?

要解答這個問題,新一醬把蘇州、上海的全家便利店與連鎖咖啡、大型超市、住宅地產和商場百貨這類商業業態都放到了地圖上,想看看全家的周圍都有誰。

你可以看到,上海500米內有Costa和星巴克這兩個連鎖咖啡品牌門店的全家店鋪有551家,但事實上上海知名的Costa和星巴克加起來也就522家,也就是說同一家咖啡館附近500米處可能有兩家全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住宅地產和商場百貨周圍——全家喜歡在這些業態附近扎堆開店。

根據貝恩諮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便利店的銷售額在2015年增長了13.2%,而最大的零售渠道超市的增速則從9.5%降到4%。但便利店還是避開了同質化競爭的區域選址,所以在上海並不是每一家大型超市附近500米處都會有全家。

不過蘇州的便利店發展還沒有那麼成熟,在品牌住宅開發商聚集的區域也未必已經有全家門店。

Q7:在地鐵裡開便利店的秘密是…?

「全家很少談地鐵店,因為地鐵便利店的主動權不在便利店業者手中。」中國全家新聞發言人王意文說,「如果地鐵方沒有招商,即便我們再想進也沒用。」全家的便利店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地鐵店、商業店、住宅店。全家其實並不太願意談地鐵便利店,因為限制更多,相比住宅店和商業店,能讓他們發揮的空間並不大。

蘇州地鐵1號線時代廣場站的全家便利店位於進出站閘口旁,是坐地鐵人群的必經之處,但這也相當於這個站的地鐵客流就是地鐵店鋪的固定人流。

下圖中的蘇州地鐵站點都開有全家便利店,這些地鐵站的客流量大小對全家的經營是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地鐵便利店的營收類別單一,飲料、輕食的客單價小,所以地鐵店總體的銷售額很難比得過同區域的地麵店,它並不是全家的獲利來源。但全家看中的是地鐵便利店對品牌形象的提升。

蘇州最小的地鐵便利店只有12平方米,即便不是客流高峰期,地鐵便利店裡也會擠滿人。也因為空間狹小,地鐵店一般只賣飲料和輕食,同一品類的商品也只會選消費者最喜歡的一種,比如薯片只放樂事、健康飲料只放力保健。

想進地鐵開店,就要參與地鐵運營方的招標。地鐵運營方一般會提前兩周公布招標。全家會在一周內把技術層面的投標書製作出來,並在開標當天送去評審處。一般當場評完就會知道結果。

當然,便利店也可以不去競標,去與不去間考慮最多的一點,就是附近有沒有店鋪,有沒有時間合適的物流運輸線。因為地鐵便利店的營業時間需配合地鐵的運營時間,所以必須在晚上9點到10點,或是早上地鐵運營開始前半小時內完成補貨。

除了營業時間的配合,地鐵便利店的裝修也需按照地鐵方的要求執行。基本上全家只需要把貨架搬進劃定的區域內,裝上招牌,通過驗收,就能開始營業。

Q8:為什麼我喜歡的便當在便利店不見了?

對辦公區的人來說,便利店的便當簡直是商務套餐界一股清流。便宜、品種多、能連著一周不重樣。和一些本土便利店相比,外資便利店的優勢也在於此——鮮食產品。全家整體營業額的四成以上正是在這裡。

全家的鮮食工廠一般兩周開發一次新品,在內部試吃會上,主要評價標準是看外觀和口感。一些賣得不好的便當,就會被淘汰。

中國消費者的忠誠度一向被品牌商質疑,便利店兩周上新一批商品的方式迎合了這種需求。施衛衛記得,大約在四五年前,一款水溶C的飲料特別流行,但飲料的流行期大約只有一年,去年流行的沁檸水、沁桃水,今年就被各類NFC非濃縮還原果汁取代。

全家2006年剛進入上海時,圍繞當時市佔率最高的好德便利店一個市口一個市口攻佔,原本好德的常客被全家搶走。所以不要怪商家換貨太頻繁,要怪只能怪消費者太花心,商品換的不勤,分分鐘被取代。

關於全家便利店,還有7個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細節:

蘇州人買了三角飯糰喜歡叮10秒。

地鐵便利店的冷藏櫃一般沒有門。

全國賣得最好的便當是芝士咖喱豬扒飯。

一年內,便利店一半以上的商品會換新。

蘇州人會更渴求事物的飽足感,喜歡便當+雞腿。

上海的石庫門黃酒在蘇州便利店是找不到的,同理蘇州的沙洲優黃。

你能在辦公區的便利店買到進口牛奶,但在住宅區,保質期短的鮮奶更受歡迎。

(來源:新一線城市研究室)

相關焦點

  • 把便利店開到縣城去 全家等外資便利店能行嗎?
    在萬象城所在的合肥市潛山路附近,已經林立著Let’s購、好朋友便利、蘇果便利等本土便利店品牌,而對於擁有8家便利店品牌的合肥市,迎來羅森這麼洋氣的日資便利店品牌還是首次。不過,劉旭並不把潛山路上那些便利店看做是羅森真正意義的對手。「這類城市沒有什么正規的便利店,一旦進入就要挑選最好的位置並抓住先機。」
  • 便利店為什麼走不進三三線城市
    在中國有便利店的城市中,有很大一批並沒有引入外資品牌。這些城市通常會有一到兩個佔據很高市場份額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主導了整座城市的便利店業態。不過一般來說,本土便利店品牌與外資便利店的經營水平始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當外資便利店新進城市時,無疑會讓本土品牌如臨大敵。
  • 全家便利店進京 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齊聚北京
    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終於將齊聚京城。  2013年,羅森進入北京市場。   日前,記者從知情人士處得到消息,全家便利店已經進京,如果屬實,三大便利店巨頭——7-11、羅森、全家則將在新的戰場廝殺。但問題是,北京的便利店市場能給他們多大的機會?
  • 蘇果一枝獨秀 為什麼南京沒有外資便利店?
    在上海,中午到公司樓下的羅森買盒飯已成為林若風的習慣,南京低密度的便利店讓她覺得很不方便,「什麼時候南京也有全家、羅森這樣的便利店就好了」。1992年,7-ELEVEN在深圳開出了5家門店,意味著外資便利店在中國正式起步。這之後的20年,一線城市逐漸培養起了便利店消費習慣。1996年,羅森在上海長寧區古北路開出第一家店,目前羅森在上海有461家門店。
  • 中國便利店的2019:外資加速布局 本土便利店追趕
    經過20多年的探索,中國便利店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新概念、新技術和資本的助推下,持續保持穩健增長。2019年,主要便利店企業有哪些計劃?未來,中國便利店行業又將如何發展?外資巨頭加速布局 進行本土化探索羅森、全家、7-11三大日資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側重於不同區域,2019年三大便利店也將加快擴張步伐。
  • 上海便利店研究報告:外資溫水「煮」內資
    總的來說,上海的內資便利店本來就不具有單店銷售優勢,如今連「地盤」優勢也正在逐漸喪失,原有的社區、商業街等商圈受到貼身競爭的擠壓,地鐵、商務樓等新的商圈也缺乏搶佔能力,店鋪設備更新滯後,服務形象老化,幹部隊伍退化,管理體制僵化,這與外資便利店積極進取的經營狀況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上海便利店1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以全家為代表的外資便利店溫水煮內資的過程。
  • 羅森、全家、7-11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隨著眾多創新便利店的離場,向來穩紮穩打的外資便利店的發展再次受到了關注。羅森的到來打破了北京外資便利店僅有7-11一家的局面,另一外資便利店巨頭全家也聞風而動。2014年5月,北京頂全便利店有限公司成立,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全家便利店2018年的目標是在北京達成50家門店,這個目標在八九月就已經完成並在年底前新開10-20家門店。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就這樣,全家便利店迅速在上海開花。到2019年,全家便利店在大陸已擁有2800多家門店,位列國內外資便利店第一位。與熟悉中國大陸市場的頂新合作讓全家便利店得以在中國迅速站穩腳跟並飛速發展,同時,頂新集團也賺的盆滿缽滿,旗下僅康師傅控股額收入已是統一企業的三倍有餘。但是合資的形式也為後來的品牌授權紛爭埋下了伏筆。
  • 南京首家外資便利店羅森成「網紅」 便利店發展迎來好時光
    羅森肯定能吸引年輕人,以後生意不會差。但自家的店也不會受太大影響,上了年紀的人哪捨得天天買。   洋便利店照見「城市寒酸」   羅森排隊,羅森貨架一掃而空,搶到羅森便當……這幾天,羅森成為南京「網紅」。有網友發帖:不就是一家在北上廣深很常見的外資便利店嘛,就讓南京市民如此「雞動」(激動),我們的城市真有點寒酸了。
  • 羅森、全家、7-11 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隨著眾多創新便利店的離場,向來穩紮穩打的外資便利店的發展再次受到了關注。羅森的到來打破了北京外資便利店僅有7-11一家的局面,另一外資便利店巨頭全家也聞風而動。2014年5月,北京頂全便利店有限公司成立,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全家便利店2018年的目標是在北京達成50家門店,這個目標在八九月就已經完成並在年底前新開10-20家門店。
  • 價值50億的會員生意,全家便利店把絕招全亮出來了|附全家新零售打法
    探索「會員體系」兩年多的全家,總結了怎樣的經驗? 通過兩年多時間的探索,全家Family Mart便利店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會員體系,不僅打開了可能高達50億元會員生意的大門,還摸索出了布局新零售的戰略重點,《新零售智庫》從全家的經驗中總結出以下幾個要點:·一個目的:尋找90後「上帝」。
  • 許多人花幾十萬去加盟的「便利店」,到底能賺錢嗎?
    此外,很多便利店做現場蒸煮的熟食,其餐飲執照也是很難拿的(關東煮、水煮等就屬於「成品加工」的餐飲)。不過類似「711」、「全家」等很多便利店都有餐飲執照,可以直接開爐做餐,雖然這些先做的餐飲食品在毛利上跟微波加熱的成品盒裝食品差不多,但消費者在口感味道上更傾向於先煮。便利店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 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而這之後,全家需要集中精力應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挑戰了。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名單,從門店數量來看,中國大陸的外資便利店中,全家排名第一,為2801家,排名第二的羅森為2629家,7-11為2147家。
  • 梳理羅森、全家、7-11便利店中國門店布局
    隨著眾多創新便利店的離場,向來穩紮穩打的外資便利店的發展再次受到了關注。7-11、全家、羅森在中國市場有不同的區域發展側重,在速度和門店數量上有的具有先發優勢,有的後發先至。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三家日資便利店在京津地區、華東地區、川渝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最新門店數量後發現,雖然它們在各自優勢區域內的品牌影響力明顯,但競爭者的腳步正在悄悄逼近。
  • 全家便利店的罩門
    便利店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全家與日本全家總部的合作,應該屬於品牌授權。最近三四年來,羅森在華大幅試行「大加盟商」制,藉此快速下沉二三線城市,並實現在區域「緊追」全家的逆襲。全家便利店當時還在職任總經理的朱宏濤曾跟羅森相關高管坦言,全家很羨慕羅森中國能有的靈活性、自主權。全家也想做這樣的模式創新,但全家苦於並沒有在華的品牌授權資格。
  • 全家、羅森便利店的「新零售」變形記
    「新零售」的概念一被喊出,創業風口、零售產業就瞬間成了所謂「新零售」的天下。貨架改叫無人貨架,貨櫃變身智能貨櫃,便利店都成了「無人」。蜂擁而至的巨頭們紛紛做起了小賣部的生意,技術、網際網路思維等概念不斷入侵,似乎有幹掉傳統便利店之勢。已經感覺到危機的便利店「正規軍」,正在試圖重刷存在感。
  • 北上廣深,誰滿足了你對便利店的終極幻想?
    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便利店發展水平?「走南闖北」的DT君覺得,第一位的當然是密度。密度越高,就意味著你能夠更快的找到一家便利店,體會到距離上的便利。雖然同為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便利店密度卻存在巨大的差異。DT君獲取了高德地圖POI數據中含便利店屬性的數據,並做了人工篩查處理。
  • 337個城市的便利店指數公布 新TOP20有哪些城市入榜
    「知城·便利店指數」想要衡量的是,作為城市公共商業服務設施之一的便利店,在數量配置以及位置分布上是否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這裡所說的便利店有著較廣泛的含義,包括國內品牌連鎖便利店、外資便利店、雜貨店,還包括小本經營的夫妻老婆店。前兩者主要在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中發展,而後兩者則滿足了三線及以下城市日常便利消費需求。
  • 主題:梳理羅森、全家、7-11便利店中國門店布局
    梳理羅森、全家、7-11便利店中國門店布局隨著眾多創新便利店的離場,向來穩紮穩打的外資便利店的發展再次受到了關注。7-11、全家、羅森在中國市場有不同的區域發展側重,在速度和門店數量上有的具有先發優勢,有的後發先至。
  • 便利店也在搶化妝品生意 我們發現了十大秘密
    實際上,「便利店」這個名詞在中國市場興起以前,在不少人的認知裡,「購買急需的生活用品的地方」是像小賣部那樣的存在。而在大多數小賣部中幾乎是不賣化妝品,或者最多有一兩瓶洗髮水以及兩塊錢一袋的護膚霜。不過,隨著本土和外資便利店的興起,化妝品也開始在便利店中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