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新博物館裡邂逅老藝人

2020-12-14 華龍網

「天橋曾經是京城最洋派的地方?」「『八大怪』的功夫我也能學?」……5月18日,天橋印象博物館正式開放。VR演繹天橋風情畫卷、體感交互學習抖中幡、新媒體點播名家曲藝作品等帶著濃濃科技味兒的展陳方式,向參觀者們展示了一個「活」的天橋。

博物館坐落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會的市民廣場地下空間,經營面積約3000平方米。展陳空間由序廳、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五大板塊組成,以歷史演進為脈絡,生動展示了天橋的前世今生。展陳的老照片、老物件,如老天橋的橋欄墩、橋欄板,天橋老藝人的演藝道具等等,很多都是從民間徵集而來。

進入展廳,令參觀者首先眼前一亮的是佔了一面牆的《舊京天橋一覽圖》,展現的是舊時天橋繁榮至極的市井百態。畫卷以半弧形嵌在展廳牆壁上,參觀者掃描說明牌上的二維碼,下載相關軟體,然後對準畫卷中的5處感光部分拍攝,分別會出現不同的視頻影像。例如對準畫卷上的駱駝,手機屏幕上立馬會出現排隊前行的駱駝商隊,還伴有悠悠的駝鈴聲。對準圍觀雜耍的人群,屏幕上會蹦出一個盤著大辮子的空竹藝人,他兩手牽線,一隻空竹上下翻飛,高超技藝叫人眼花繚亂。通過交互技術,參觀者還可身臨其境地「乘坐」近百年前在天橋緩緩穿行的電車,觀看天橋老藝人驚險刺激的自行車車技表演。

流連各個展廳,「漲知識」的點隨處可見。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天橋曾是古代天子前往天壇、先農壇舉行祭祀大典,以及去南苑狩獵的必經之地;早期的天橋碧水環繞,煙柳氤氳,景致堪比江南,無數文人墨客曾在此踏春尋芳,吟詠遣懷;天橋的香廠新市區,曾經是北京「最洋範兒」、最高端的地區,百年前天橋興起的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是北京城首批商業綜合體,相當於今天都市裡的各種MALL,領一時風氣之先……

如果說文字和照片只是展現了平面的歷史,那麼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項目,則讓沉澱數百年的天橋文化變得生動立體起來。昨天,最讓參觀者感到新鮮好奇的就是「天橋遊樂」系列項目。舊時在天橋盛行的「拔燈兒」「打力」遊戲道具被搬到了博物館,參觀者可以上手操練一番。而「VR抖中幡體驗」「體感學曲藝」「體感八大怪」等項目,則採用人機互動手段,遊客只要穿戴好電子裝備,就可穿越時空向昔日的天橋老藝人學習抖中幡、頂碗等技藝。另外,博物館裡的新媒體點播裝置,還可以讓經典的相聲、評書、京劇選段原聲再現。

天橋印象博物館還將利用公共閱讀空間,常年舉辦親子閱讀活動體驗、傳統文化課程培訓、廠甸廟會集市、非遺互動文化體驗等文化活動,南城市民從此又多了一處功能齊全的文化空間。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天橋往事,留下江湖藝人的五味人生
    火車是打外洋來的新事物,不過天橋的基礎,僅是個從火車站經濟圈中衍生出來的粗糙的勞動力市場,它是按舊模式存在的。江湖藝人的嗅覺非常敏銳,他們發現這個地方和廟會、趕集一樣,能為賣藝提供大流量觀眾群。廟會和趕集不是天天都有,還要等到節日;而火車站只要還運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橋幾乎天天熱鬧不息,於是江湖藝人們改流動賣藝為常駐賣藝,天橋周邊的江湖文化氛圍就如此形成了。
  • 天橋印象博物館開業 再現民俗繁榮 創新京味文化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鮑聰穎 張海濤)「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在老北京的歷史上,天橋是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標。逛一回天橋,能滿足你吃喝玩樂聽看購各種欲望,更有無數風頭紅極一時的藝人比如侯寶林、郭啟儒、新鳳霞、連闊如、魏喜奎、關學增等等,都是從天橋這個地界混出名氣的。作家老舍的筆下,也無數次提到過天橋,那條著名的龍鬚溝,就在天橋橋下流過。
  • 首都天橋7條胡同打造老北京建築「活態博物館」
    首都天橋7條胡同打造老北京建築「活態博物館」 2020-05-09 10:51:41 7條胡同打造老北京建築「活態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 張驁)在西城區天橋街道東北部有7條緊鄰南中軸的胡同——校尉營胡同、九灣胡同、鷂兒胡同、留學路胡同、趙錐子胡同、儲子營胡同和鋪陳市胡同,名字就蘊含了滿滿的北京味。
  • 天橋印象博物館開館 再現百餘年前老北京最鮮活生活場景
    原標題:天橋印象博物館開館 再現百餘年前老北京最鮮活生活場景   「天橋印象博物館」昨天開館,再現了百餘年前老北京的普通市民最鮮活生動的生活場景。這是國內唯一以北京天橋為主題、全面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歷史文脈的博物館。
  • 天橋印象博物館春節亮相 主打「民俗博物館+文創空間」
    人民網北京2月11日電 (實習生 董兆瑞) 今年春節期間,作為天橋演藝區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天橋印象博物館將亮相。據了解,天橋印象博物館以「彰顯與傳承天橋地域優秀文化」為核心,主打「民俗博物館+文創空間」,春節期間將作為廠甸廟會天橋地區分會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遊客見面。
  •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天橋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北京的文化地標和最繁華的平民娛樂場所,有著「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盛況,與戒備森嚴、人煙罕至的紫禁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裡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共同構成了獨具「京味」的天橋文化,成為北京風俗文化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敘述那樣:「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 天橋印象博物館 半小時逛完「老天橋」
    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地區有了自己的博物館。18日上午,位於天橋市民廣場地下一層的天橋印象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觀眾半小時便可逛完「老天橋」。   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天橋印象博物館劃分為「序廳、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五大板塊,以天橋的歷史文化發展為軸線,通過圖片、模型、實物等形式,展示了天橋從清代到當代的百餘年變遷。   走進博物館,踏上天橋的橋體複製品,面向永定門,腳下是皇帝前往天壇及先農壇祭祀的御路,濃重又不失新意的設計,將觀眾領入豐富的天橋歷史文化中。
  • 天橋印象博物館今天開館
    北京天橋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博物館。今天上午,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處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的天橋印象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市民可以在每天10時到17時前往參觀。
  • 天橋印象博物館本月竣工 三大主題空間服務北京市民
    2018年1月11日訊,(記者 王海燕)昨天,記者從西城區「兩會」上獲悉,位於天橋演藝區的天橋印象博物館將於本月下旬竣工亮相。昨天,天橋印象博物館項目施工單位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收尾工作。本報記者 方非攝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會的市民廣場地下展示空間,使用面積近3000平方米,與天橋藝術中心建築風格相同且內部交通相連,形成整體的視覺效果呈現。該項目於去年8月啟動建設,預計本月下旬完成竣工驗收。
  • 「天橋八大怪」,老北京市井中的俗世奇人們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地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鬍子老長,蓬頭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他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悠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正應了那篇古文裡所寫:「京中有善口技者。」
  • 賞曲藝、聽故事、品美食……端午假期來老北京天橋這樣玩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端午佳節期間,酒旗戲鼓天橋市,在天橋藝術中心持續三天再現天橋盛景,演出、講座、工作坊、展覽、市集等七大板塊,還原老天橋的京韻京味,體驗新天橋的潮流藝術,一站領略天橋的往日今夕。
  • 老北京天橋,江湖賣藝的聚集地,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出自天橋
    什麼三元橋,亮馬橋,但最著名的就是這天橋了。天橋的特別之處有兩個,一是,天橋是天子才能走的橋,所以叫天橋。二是,天橋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地,民間雜耍的大本營。天橋早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了,南北方向,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帝從正陽門出來,前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地。橋下就是很有名的龍鬚溝。真正的天橋在1934年就被拆除了,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
  • 晚清天橋藝人:個個身懷絕技,謀生手段十分特殊
    天橋這個地方,過去又是出入京城的必經之地。許多人為了謀口飯食,會到街邊去乞討,或者雜耍賣藝,給人展示各樣的本事,得些賞錢。這裡的窯子、煙館也多。這麼一塊地方,自然給人髒亂的印象。當時不光是內城裡的人不願到這裡來,就連梨園行的人也鄙視這裡。大柵欄裡的那些京劇名角,即便沒地方唱戲了,寧肯轉行,也不願到天橋來。
  • 憶京城——回憶老天橋「美食」
    在北京的斜街中,天橋市場斜街是唯一一條呈現出很規則的弧形的斜街。原來天橋市場斜街正是先農壇的外壇的牆根,由於先農壇和天壇一樣,呈現出「北圓南方」的整體格局,其外壇的北牆為一條弧線,等到外壇的壇牆拆除後,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獨一無二的斜街了。西邊還有一條天橋西斜街,現在掩藏在居民區裡,就是當年先農壇外壇西北方向那條弧線。
  • 沒穿過天橋「過街爛」,不能算地道的老北京
    練把勢賣藝的,唱大鼓的,拉洋片的……「撂地」藝人撐起了天橋的半邊天。藝人就有飯吃了 過去許多天橋藝人都曾「撂地」獻藝。 藝人白全福扮演「雲裡飛」踩著「過街爛」走不了遠路,可以就近到茶館裡扯扯閒篇兒、聽聽評書嘛~天橋不光茶館多,戲園子也多,還都是臥虎藏龍的地方
  • 省博物館人行天橋建成啟用
    □記者 王佳聲 報導  本報訊 今年濟南市首批計劃建設的人行天橋之一的省博物館天橋,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已於4月29日建成投入使用。這是省城今年首座建成的人行天橋,也是自去年開始實施新天橋建設後第一座不設置任何廣告的人行天橋。
  • 年觀眾逾40萬,票房破億元,老天橋的新舞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北京天橋,在過去的年代曾經是江湖藝人的聚集地,民間藝術的交流場;2015年年末,在這北京南中軸線上,一座現代化劇場群落拔地而起,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開門迎客。
  • 酒旗、戲鼓、曲藝雜耍 天橋舊市與新市「齊現」京城
    2019天橋品牌塑造與藝術惠民系列活動之端午節慶活動6月7日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 賈天勇 攝  6月7日,2019天橋品牌塑造與藝術惠民系列活動之端午節慶活動在天橋藝術中心拉開帷幕。酒旗戲鼓天橋市,整體呈現「京韻」「京味兒」「京趣兒」「京氣神兒」四大核心,集合傳統曲藝、復古市集、互動體驗、導賞講座等形式,市民可以現場掃碼免費進場,進入到專屬天橋的沉浸式體驗,一路打開過去的天橋,看到今日的天橋,裹挾著當代新潮的藝術氣息,看到天橋熱鬧繁華更勝。
  • 北京民間藝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哪兒?天橋絕對「圈粉」無數
    張風拍攝於1990年老天橋藝人篇民國以後的天橋,不再是僅供皇帝去天壇、先農壇祭祀的御道,而成了平民的「歡樂場」。尤其在其鼎盛時期,來此「撂地」的藝人多達五、六萬人。這些人用自己的真功夫「圈粉」無數,正應了那句「不靠臉蛋靠實力」!這表演,真過癮!
  • 舌尖上的記憶——回憶老天橋「美食」
    在北京的斜街中,天橋市場斜街是唯一一條呈現出很規則的弧形的斜街。原來天橋市場斜街正是先農壇的外壇的牆根,由於先農壇和天壇一樣,呈現出「北圓南方」的整體格局,其外壇的北牆為一條弧線,等到外壇的壇牆拆除後,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獨一無二的斜街了。西邊還有一條天橋西斜街,現在掩藏在居民區裡,就是當年先農壇外壇西北方向那條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