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記憶——回憶老天橋「美食」

2021-02-27 皇城根兒胡同串子


前天晚上應家住天橋朋友之邀,在北緯路東方飯店吃飯。因為是臘月廿三「小年」,主食要了一盤餃子。我的朋友從南方來北京經商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對朋友說,當年天橋最有名的餃子館,就是馬路對面那座四層樓高的人壽保險公司大樓,當年叫「鴻興樓餃子館」。

朋友問我,北京胡同都是直的,他住那條街怎麼叫天橋斜街?說清楚這個問題,那可就說來話長了。

天橋斜街,全名天橋市場斜街,因民國初年興辦天橋市場而得名。

天橋市場斜街位於天橋市場西北部,西北至東南走向,西北起自永安路,東南至北緯路。在北京的斜街中,天橋市場斜街是唯一一條呈現出很規則的弧形的斜街。原來天橋市場斜街正是先農壇的外壇的牆根,由於先農壇和天壇一樣,呈現出「北圓南方」的整體格局,其外壇的北牆為一條弧線,等到外壇的壇牆拆除後,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獨一無二的斜街了。西邊還有一條天橋西斜街,現在掩藏在居民區裡,就是當年先農壇外壇西北方向那條弧線。              





天橋市場斜街興旺於民國年間,解放後取消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斜街就成為地名。2002年天橋地區危房改造,保留了天橋斜街原有的斜向走向,開發商對外宣傳說是保留天橋傳統文化。

其實,在天橋地區蓋樓房受到許多限制。為了保持北京南中軸線的「天際線」,天壇附近方圓五裡地區的樓房不許超過六層。因為天橋地區危改拆遷了3400戶居民,為了多蓋回遷房,經北京市規劃局特批,這裡的樓房設計為帶電梯的11層小板樓。主街斜向規划走向,可以多蓋房,又可以避免相互遮擋採光。新的天橋市場斜街,與天橋傳統文化沒聯繫。

    

天橋市場斜街,呈西北至東南走向,西北起自永安路,東南至北緯路,是一條斜街,長326米,寬6米。民國時稱先農壇根,系先農壇外壇壇牆拆除後形成的街巷,故稱先農壇根。該街東側即天橋西市場,也是「天橋」的發源地。天橋西市場南側又出現了公平市場,即北京「老天橋」的核心地段,位於先農壇東門外。1965年華安市場併入先農壇根,改為天橋市場斜街。2001年天橋地區危房改造,原有的舊平房全部被拆掉,建起住址樓房區。幸運的是,原住地天橋老住戶90%以上回遷此地。

在舊日先農壇東門外的公平市場內有丹青、小小、萬盛、天樂、中華、小桃園等戲院,雜耍、曲藝、茶棚、書棚各種演出及棋書茶館,應有盡有,是勞苦大眾遊樂的去處。民國後期,民間藝人焦金池和小金牙羅沛霖,著名摔跤手沈三、寶三,說《西遊記》的老雲裡飛及其子小雲裡飛,耍大刀的張寶忠,神鞭氣功朱國全,滑稽雙簧孫寶才(綽號大狗熊),說快板的高鳳山,唱單弦的曹寶祿,戲法大師楊小亭,說評書的連闊如,唱奉調大鼓的魏喜奎,唱評劇的新鳳霞,說北京琴書的關學增以及相聲大師侯寶林,等等,均在此獻藝。現在天橋廣場有「天橋八大怪」雕像,舊日天橋公平市場的「四面鐘」標誌性建築,2005年複製後並不在原位。

       
  


       天橋市場是勞動大眾的樂園,這裡不僅貨物齊全,雜技繁多,而且是北京小吃的大全,出了不少名家老號。在天橋斜街裡就有豆汁、爆肚、煎包、肉餅、豆腐腦、炸糕、艾窩窩等。

豆汁兒,是北京特有的典型地方風味小吃,街頭巷尾,日日夜夜都有賣生熟豆汁的,當年天橋豆汁有八、九份。《大宅門》白老爺灌孫子白景琦豆汁時說,「喝不慣豆汁,那還算北京人。」《四世同堂》裡賣豆汁的師傅說,「日本人來了又怎麼樣,照樣得喝咱們的豆汁。」

早年北京內城賣豆汁兒的遍地皆是,而南城僅「豆汁王」一處售賣。這「豆汁王」設於天橋西南隅魁華戲園前,有數十年之久,其布帷寫有名號,攤上的家具非常講究,鹹菜味佳,贏得了很多主顧,與當時天橋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館」並稱為「三王」。

北京改為北平,市場不景氣。「豆汁王」就搬家到生意興隆的菜市口菜市場邊上開店,後來發展成為南城最有名的南來順飯莊。

上世紀30年代初,北京豆汁兒店鋪興起了四大家:琉璃廠的「豆汁兒張」,天橋的「舒記豆汁兒」,東安市場的「豆汁兒徐」和「豆汁兒何」。

「豆汁舒記」座落在天橋東市場,丹桂戲院的北邊路西,有四家門臉房,從早上一開門就滿座。在天橋喝豆汁的人都知道這麼兩句話:「誠招天下客,一碗豆汁心常舒。」這就是專指「豆汁舒記」鋪的。一進舒記豆汁鋪,那酸甜熱豆汁味,新烙出的燒餅味,剛出油鍋的薄脆、焦圈味,噴香噴香的撲鼻子。屋裡一張張八仙桌,刷洗的倍兒乾淨,把桌面擦得翻起白茬毛刺,沒一丁點兒油泥。甭說在這兒喝豆汁,坐這兒看一眼那窗明几淨的環境,心裡就格外舒坦。

對中國普通百姓人家來講,中國豆腐比「中國四大發明」還重要。豆腐腦又叫「軟豆腐」,是中國北方傳統小吃。老北京天橋的豆腐腦,當屬「豆腐腦白」了有名了。

「豆腐腦白」的第一代傳人是清朝同治年間祖居山東臨清的兄弟倆白利、白明。逃難來到北京牛街。一開始迫於生計,給飲食鋪子做些粗活等。因其節儉、樸實,不久就有了些積蓄,幹起了磨豆腐的小本生意。後經創新製作出了澆在嫩豆腐上的滷,這就是白家的豆腐腦。由於製作精良、味道醇厚、口感純正、來吃的食客紛紛讚揚,生意越來越紅火。為此特意於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將夫人和兒子白玉山、侄子白成山從山東老家接到北京共同料理生意。

當時經常擺攤的地方有牛街土地廟、前門廣和戲樓門口、菜市口廣安菜市場、天橋市場、廠甸等處。在周家望先生的著作《老北京的吃喝》中這樣描述:「白記豆腐腦,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有豆奶之香」。

1935年「豆腐腦白」第二代傳人白玉山、白成山昆仲在大柵欄門框胡同正式租了一個門臉,取名為「西域齋」。

白家的豆腐腦講究色澤潔白細嫩,尤其是在滷汁的製作上更具特色,味道醇厚。原料上講究用張北壩上臺蘑泡水,水變紅以後敝去渣滓沉澱,將上等的黃花、木耳以及切成紙一樣薄的羊後腿片勾芡加細鹽熬成。

「豆腐腦白」的手藝傳到第三代白文啟手中,全家人兢兢業業,使得「豆腐腦白」名冠京城,當時的各界名流都是「西域齋」的座上常客。1956年公私合營,1957年底「西域齋」合營到大柵欄國營茶館(即現在大柵欄南來順),白文啟被分配到市民政局工作一直到退休。改革開放以後,退休在家的白文啟帶領著「豆腐腦白」第四代傳人白振強和女兒女婿,1992年在西四小吃胡同重操舊業,恢復了「豆腐腦白」這一傳統老字號。

「爆肚石記」座落在天橋斜街東口,天橋影院的後邊路北。過去有不少老北京人逛天橋,就是為了吃爆肚石記的爆肚去的。它那兒特別招人,不少著名的京劇演員如馬連良等,還有天橋不少賣藝的都是這兒的座上賓。爆肚石記的東西,那叫新鮮、乾淨,不論怎麼吃,沒一點髒腥味兒,切出的肚絲寬窄,長短都一樣,絕對整齊,將肚切後,入鍋微煮,水沸即成,往盤裡一放,都是水靈靈的提神,簡直就是工藝品。另有散單、肚領、肚仁、肚板等,清香爽口。

天橋賣羊霜腸的一份挨一份,很多人都圍著羊霜腸的車攤,人手一碗羊霜腸,吃的津津有味。有一份圍的人最多,那就是在天橋出了名的羊霜腸魏佔才。羊霜腸也叫洋霜霜、羊肚湯,賣羊霜腸的小販在叫賣時,都呼:「羊肚兒開鍋!」

羊霜腸的做法是,用羊血灌腸子,灌好之後,放一大鍋水,把一根根腸子盤碼在鐵鍋,用開水煮沸,羊血就凝固在腸子裡,腸子表面呈灰白色,有如霜包血腸,即羊霜腸名字的由來。

魏佔才的攤上,顯得非常潔淨,用具都發光閃亮。他出售的羊霜腸,經沸水煮過後,大多帶有腸血蜂眼,帶有小孔,這類血腸很容易進味,吃起來自然更為鮮美。

魏佔才在操作上,富有節奏感,切腸時手法熟練;在盛羊湯和澆佐料時,有飄動感,好像那小勺一挨佐料罐,紅的、黃的、綠的就突地飛起來,飄入羊霜腸湯碗內。

羊霜腸類似豆汁,不僅天橋有,各個廟會都有,大街小巷也常過推車賣羊霜腸的。小販一聲高呼:「羊肚兒開鍋!」鍋中飄起一股特有的鮮腥味,引誘出院裡的大人、孩子爭先購買。

過去的羊肉鋪,人們稱之為「羊肉床子」,也賣生的羊霜腸。但羊肉床子賣的羊霜腸都比小販賣的細,不如賣羊霜腸的好吃。更是遠不如魏佔才的羊霜腸了啦。

這種羊霜腸當年吸引了很多的北京人,是物美價廉、味美可口的解饞食品。解放後不知怎麼斷檔了,今天再也見不到羊霜腸了。七八十歲的老北京人,做夢都想吃這一口,可惜找不到了。

現在常見的東北血腸,與老北京「羊霜霜」不是一個味兒。

民國時期,天橋有名的飯莊有十來家,但始終保持經營不衰的是「鴻興餃子館」。

「鴻興餃子館」最早開業於嘉道年間,位於宣武區北緯路1號,以經營餃子而出名。相傳一兩面可以捏出二十餘個餃子,皮薄而餡足。除了餃子外,其他山東炒菜也小有名氣。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改名「鴻興樓餃子館」,1982年蓋了一棟四層大樓。

有一位名叫劉文成的專做宮廷素食的廚師,於1984年到鴻興樓工作過一段時間。據劉師傅回憶,因為總理宴請外賓多設於此,幾乎每日都是高朋滿座。當時鴻興樓共有四層,一、二樓為大廳形式,適合於散客,三、四樓則是專用於宴會的大廳和包間。由於沒地兒坐,經常有人從家裡端著鍋來買帶走,這也是店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鴻興樓餃子館」不單餃子有名,這裡的服務態度和衛生狀況,在北京也名列前茅。這裡不僅老北京風俗濃厚,還有驚動全國移風易俗的創舉,解放後在1958年,首先採用了「公用筷」,即一人用兩雙筷子,一雙入口,一雙用於夾物,不能混用。不能入口的筷子叫做「公用筷」。這就杜絕了食物交叉感染。這種風俗到今仍被使用。在當時是一種移風易俗的創舉,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教育。《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報刊都進行了連續報導。鴻興餃子館的服務員都非常熱情,在人多情況下仍是服務周到,他們還為帶小孩的顧客準備了玩具等。

90年代初由於受到個人飯館的衝擊,加之本身體制滯後,人心逐漸渙散,「鴻興餃子館」於1993年被一廣東商人收購,改為泰格樓娛樂中心,開歌廳。幾年後由於經營不景氣,商人逃之夭夭。因為欠債,現已改為債主的人壽保險公司大樓了。

(轉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憶京城——回憶老天橋「美食」
    天橋西市場南側又出現了公平市場,即北京「老天橋」的核心地段,位於先農壇東門外。1965年華安市場併入先農壇根,改為天橋市場斜街。2001年天橋地區危房改造,原有的舊平房全部被拆掉,建起住址樓房區。幸運的是,原住地天橋老住戶90%以上回遷此地。
  • 老糕點的舌尖記憶 大蝦酥枇杷梗勾起回憶(圖)
    花生粘糖、大蝦酥、枇杷梗、翻花……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總有幾種老糕點的味道恆久地滲入舌苔上的每一個味蕾,經年流轉,不曾減淡,這是老味道留在舌尖最美好的印記。當舌尖再次被老味道喚醒時,便能打開記憶的大門,勾起無限的回憶。
  • 青島人抹不去的城市記憶:中山路天橋將拆除
    原標題:中山路天橋說再見「一二一,上街裡……」,兒歌中的「街裡」說的就是青島的百年老路——中山路。而其中的人行過街天橋,在中山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承載了年輕一輩的青島人對於老街裡的集體回憶。中山路人行天橋,位於市南區中山路與膠州路交叉口。
  • 寫作教學:舌尖上的溫暖記憶
    所以,本題的重點不是談食物的「色香味」,而是講食物背後的故事,講背後湧動的親情、友情、愛情……範文:舌尖上的溫暖記憶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沒錯。「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總是蠱惑著我們胃裡的饞蟲。最近迷上了中央臺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能拍得這樣的活色生香,溫情脈脈,除了導演的高超水平外,更主要的是這個節目講述了「食物背後的故事」。食物,不僅僅是果腹的東西,它是溫暖的記憶。這些溫暖的記憶由一個個故事構成。
  • "舌尖上的復旦"引吃貨競折腰 美食記憶是對母校最溫潤的回報
    是畢業典禮上的盛裝華服,還是集結號般的畢業旅行;是哭成淚人的散夥飯還是層出不窮的畢業照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青春,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母校與離別。因《舌尖上的復旦》而走紅的作者小傅就說,美食的記憶或許是我對復旦、對青春歲月最溫潤的回報。    臨近畢業季,復旦大學研三的小傅火了,溫婉細膩的語言,俏皮搞笑的吐槽,十篇《舌尖上的復旦》引無數吃貨競折腰。
  • 《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華商場的回憶故事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 著 Via (方採頤) 繪 夏日出版社    中華商場一共有八幢,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愛跟信之間有一座天橋,跟仁之間也有一座天橋。   橋的另一端連結到西門町,上頭賣什麼東西的小販都有,據說還有一位神秘的魔術師,穿著翻領毛夾克,灰色長褲,和髒兮兮的傘兵鞋。他的臉好像有點方方的又有點長長的,不高也不矮,好像是忘了笑是什麼東西的人。
  • 舌尖上的鄉愁:記憶中的泡湯肉
    微信朋友圈除了詩和遠方與所謂的「心靈雞湯」外,圈裡刷屏嗮出的殺豬飯、泡湯肉不由得勾起微友們舌尖上的鄉愁和久違的記憶。一張張熟悉的圖片,一道道兒時過年過節才能吃上的美味佳餚,衝擊著在外遊子的腦洞,童年塵封的往事,就像放電影一樣,不斷地閃過。
  • 舌尖上的老味道找回記憶中的年味兒
    2020年1月13日,70歲的張大媽在星海會展中心2020大連春節年貨商品博覽會上,由衷地說。一大早,她就和老伴來這裡買年貨,前幾天買回家的嘗了嘗味道,發現就是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我老媽在我們小時候經常會做粉皮,那時候燉大白菜加點粉皮,別提多好吃了。」
  • 老濟南25家名優小吃爭先亮相天橋區 打造美食街道
    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9日電(王志、王瑾) 從濟南市天橋區政府獲悉,9月6日至7日,天橋區北坦街道第三屆美食節在濟安新區北側的北坦廣場拉開帷幕,來自老濟南的25家名優小吃爭先亮相,在讓市民嘗盡北坦美食的同時,更弘揚了北坦美食文化的淵源流長,給北坦美食街注入新的活力。北坦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
  • 「舌尖記憶」賀州特色美食線上展
    「舌尖記憶」賀州特色傳統美食線上展示 將向各位隆重介紹 賀州十大金牌小吃、十大名菜、十大名粥 本篇要向各位介紹的是 灰水粥
  •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這座天橋是一座玉石橋,平時以木柵欄封閉,官民只能走兩側的木橋。遺憾的是,在上世紀20、30年代,因為要修建馬路,天橋被全部拆除,不復存在,只保留了一個地名一直到今天。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天橋。道光皇帝的第五個皇子、惇親王奕誴雖然貴為親王,卻一點都沒有親王的架子,經常換上平民的衣衫,悄悄地溜到天橋一帶去閒逛,津津有味地吃烤羊肉,喝羊肉湯。在這種背景下,天橋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雜耍藝人。他們包括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民間藝人,數量最多時有600多人。不管是哪一種,他們在開練之前,總會滔滔不絕地講上一大通,說得天花亂墜,吸引大家聚攏圍觀。
  • 鄭州二七廣場,承載一代人記憶的U型天橋開拆了
    承載一代人記憶的二七U型天橋,要跟大家正式說再見了。10年前,你可以站在這裡,看二七廣場周圍美景,看周圍百貨商鋪林立,感受到鄭州的繁華,在這裡有過多少天橋故事,這裡承載著一代鄭州人的回憶。鄭州二七廣場U形人行天橋於2004年1月17日建成,共投資1.6億元,總長達578米,經過8個多月的緊張建設,據稱是當時亞洲最長的廊橋,廊橋採用了透明的鋼化玻璃,顯得通透、美觀,每個入口處都有自動扶梯和步梯。站在廊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二七廣場周圍的美景。無數的二七夜景,多來源於此。
  • 地區文化 | 舌尖上的老南陽
    地區文化 | 舌尖上的老南陽 2020-12-2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正寧老豆腐,舌尖上的老味道
    傳統正寧老豆腐,舌尖上的老味道 2020-07-04 2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煎蛋餅,不簡單,上了舌尖上的中國,是潮汕人故土的回憶!
    大家好,潮汕美食名揚天下,小編最近陸續介紹的一些當地知名小吃,陸續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點讚,尤其在遠離故鄉的潮汕膠己人中引起了共鳴,平添多了一份鄉愁。想到這裡,突然想起了一個很有名的能夠代表潮汕美食的菜品上過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欄目,這個菜品就是——潮汕蠔烙。《舌尖上的中國》對於吃貨來說,無疑是充滿誘惑與震撼的。誘惑的是美食,震撼的是美食後面深藏的思鄉之情,因此也希望本文能夠喚醒所有在外奮鬥的膠己人思鄉之情和勾起兒童時代的記憶。
  • 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 謝老家食堂:還原上虞老底子的味道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那些經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往往記錄著城市最本土的記憶和情誼。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  一側的明檔上擺滿各式菜餚,琳琅滿目,色香味俱全,讓人不禁食指大動。再走進,開放式的大灶臺上,一鍋鍋砂鍋燉菜「咕嚕咕嚕」冒著熱氣,肉香、醬香、菜香隨著熱氣蒸騰瀰漫,讓人覺得仿佛步入美食的仙境之中。
  • 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那些經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往往記錄著城市最本土的記憶和情誼。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再開新店,打造屬於上虞人的餐飲下午4時,陽光正好,沿著復興東路前行,路旁出現一幢高樓,這是城西的雙語大廈,謝老家食堂便坐落在大廈一樓。
  • 舌尖上的上海,城隍廟美食盤點!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城隍廟都是無可取代的,城隍廟距今已有600歷史,不僅是平時遊玩好去處,也是美食天堂。要想認識一座城市,首先要從這座城的美食說起,舌尖是認識它的最好途徑。綠波廊、松月樓、南翔饅頭、桂花廳、松雲樓、寧波湯糰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食,也代表了這座城市的歷史積澱。大家先來看張不完整的美食圖,還有很多都沒羅列出來。
  • 繁華深處的街巷①│舌尖上的三七八巷:煙火氣裡的老城南記憶
    實習生 張瑜倩 攝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大城市裡頭總保留著一些接地氣的「老地方」,南京的街巷,也是如此。要讀懂一座城,除了旅遊攻略上那些必去的打卡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其實也不容錯過。在城南,有這麼一條藏於居民樓下的小巷子,被很多年輕人稱為「一個想被人藏在胃裡的美食巷」——三七八巷。
  • 濟南天橋區北坦美食節開幕打造特色美食街道
    從濟南市天橋區政府獲悉,9月6日至7日,天橋區北坦街道第三屆美食節在濟安新區北側的北坦廣場拉開帷幕,來自老濟南的25家名優小吃爭先亮相,在讓市民嘗盡北坦美食的同時,更弘揚了北坦美食文化的淵源流長,給北坦美食街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