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應家住天橋朋友之邀,在北緯路東方飯店吃飯。因為是臘月廿三「小年」,主食要了一盤餃子。我的朋友從南方來北京經商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對朋友說,當年天橋最有名的餃子館,就是馬路對面那座四層樓高的人壽保險公司大樓,當年叫「鴻興樓餃子館」。
朋友問我,北京胡同都是直的,他住那條街怎麼叫天橋斜街?說清楚這個問題,那可就說來話長了。
天橋斜街,全名天橋市場斜街,因民國初年興辦天橋市場而得名。
天橋市場斜街位於天橋市場西北部,西北至東南走向,西北起自永安路,東南至北緯路。在北京的斜街中,天橋市場斜街是唯一一條呈現出很規則的弧形的斜街。原來天橋市場斜街正是先農壇的外壇的牆根,由於先農壇和天壇一樣,呈現出「北圓南方」的整體格局,其外壇的北牆為一條弧線,等到外壇的壇牆拆除後,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獨一無二的斜街了。西邊還有一條天橋西斜街,現在掩藏在居民區裡,就是當年先農壇外壇西北方向那條弧線。
天橋市場斜街興旺於民國年間,解放後取消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斜街就成為地名。2002年天橋地區危房改造,保留了天橋斜街原有的斜向走向,開發商對外宣傳說是保留天橋傳統文化。
其實,在天橋地區蓋樓房受到許多限制。為了保持北京南中軸線的「天際線」,天壇附近方圓五裡地區的樓房不許超過六層。因為天橋地區危改拆遷了3400戶居民,為了多蓋回遷房,經北京市規劃局特批,這裡的樓房設計為帶電梯的11層小板樓。主街斜向規划走向,可以多蓋房,又可以避免相互遮擋採光。新的天橋市場斜街,與天橋傳統文化沒聯繫。
天橋市場斜街,呈西北至東南走向,西北起自永安路,東南至北緯路,是一條斜街,長326米,寬6米。民國時稱先農壇根,系先農壇外壇壇牆拆除後形成的街巷,故稱先農壇根。該街東側即天橋西市場,也是「天橋」的發源地。天橋西市場南側又出現了公平市場,即北京「老天橋」的核心地段,位於先農壇東門外。1965年華安市場併入先農壇根,改為天橋市場斜街。2001年天橋地區危房改造,原有的舊平房全部被拆掉,建起住址樓房區。幸運的是,原住地天橋老住戶90%以上回遷此地。
在舊日先農壇東門外的公平市場內有丹青、小小、萬盛、天樂、中華、小桃園等戲院,雜耍、曲藝、茶棚、書棚各種演出及棋書茶館,應有盡有,是勞苦大眾遊樂的去處。民國後期,民間藝人焦金池和小金牙羅沛霖,著名摔跤手沈三、寶三,說《西遊記》的老雲裡飛及其子小雲裡飛,耍大刀的張寶忠,神鞭氣功朱國全,滑稽雙簧孫寶才(綽號大狗熊),說快板的高鳳山,唱單弦的曹寶祿,戲法大師楊小亭,說評書的連闊如,唱奉調大鼓的魏喜奎,唱評劇的新鳳霞,說北京琴書的關學增以及相聲大師侯寶林,等等,均在此獻藝。現在天橋廣場有「天橋八大怪」雕像,舊日天橋公平市場的「四面鐘」標誌性建築,2005年複製後並不在原位。
天橋市場是勞動大眾的樂園,這裡不僅貨物齊全,雜技繁多,而且是北京小吃的大全,出了不少名家老號。在天橋斜街裡就有豆汁、爆肚、煎包、肉餅、豆腐腦、炸糕、艾窩窩等。
豆汁兒,是北京特有的典型地方風味小吃,街頭巷尾,日日夜夜都有賣生熟豆汁的,當年天橋豆汁有八、九份。《大宅門》白老爺灌孫子白景琦豆汁時說,「喝不慣豆汁,那還算北京人。」《四世同堂》裡賣豆汁的師傅說,「日本人來了又怎麼樣,照樣得喝咱們的豆汁。」
早年北京內城賣豆汁兒的遍地皆是,而南城僅「豆汁王」一處售賣。這「豆汁王」設於天橋西南隅魁華戲園前,有數十年之久,其布帷寫有名號,攤上的家具非常講究,鹹菜味佳,贏得了很多主顧,與當時天橋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館」並稱為「三王」。
北京改為北平,市場不景氣。「豆汁王」就搬家到生意興隆的菜市口菜市場邊上開店,後來發展成為南城最有名的南來順飯莊。
上世紀30年代初,北京豆汁兒店鋪興起了四大家:琉璃廠的「豆汁兒張」,天橋的「舒記豆汁兒」,東安市場的「豆汁兒徐」和「豆汁兒何」。
「豆汁舒記」座落在天橋東市場,丹桂戲院的北邊路西,有四家門臉房,從早上一開門就滿座。在天橋喝豆汁的人都知道這麼兩句話:「誠招天下客,一碗豆汁心常舒。」這就是專指「豆汁舒記」鋪的。一進舒記豆汁鋪,那酸甜熱豆汁味,新烙出的燒餅味,剛出油鍋的薄脆、焦圈味,噴香噴香的撲鼻子。屋裡一張張八仙桌,刷洗的倍兒乾淨,把桌面擦得翻起白茬毛刺,沒一丁點兒油泥。甭說在這兒喝豆汁,坐這兒看一眼那窗明几淨的環境,心裡就格外舒坦。
對中國普通百姓人家來講,中國豆腐比「中國四大發明」還重要。豆腐腦又叫「軟豆腐」,是中國北方傳統小吃。老北京天橋的豆腐腦,當屬「豆腐腦白」了有名了。
「豆腐腦白」的第一代傳人是清朝同治年間祖居山東臨清的兄弟倆白利、白明。逃難來到北京牛街。一開始迫於生計,給飲食鋪子做些粗活等。因其節儉、樸實,不久就有了些積蓄,幹起了磨豆腐的小本生意。後經創新製作出了澆在嫩豆腐上的滷,這就是白家的豆腐腦。由於製作精良、味道醇厚、口感純正、來吃的食客紛紛讚揚,生意越來越紅火。為此特意於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將夫人和兒子白玉山、侄子白成山從山東老家接到北京共同料理生意。
當時經常擺攤的地方有牛街土地廟、前門廣和戲樓門口、菜市口廣安菜市場、天橋市場、廠甸等處。在周家望先生的著作《老北京的吃喝》中這樣描述:「白記豆腐腦,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有豆奶之香」。
1935年「豆腐腦白」第二代傳人白玉山、白成山昆仲在大柵欄門框胡同正式租了一個門臉,取名為「西域齋」。
白家的豆腐腦講究色澤潔白細嫩,尤其是在滷汁的製作上更具特色,味道醇厚。原料上講究用張北壩上臺蘑泡水,水變紅以後敝去渣滓沉澱,將上等的黃花、木耳以及切成紙一樣薄的羊後腿片勾芡加細鹽熬成。
「豆腐腦白」的手藝傳到第三代白文啟手中,全家人兢兢業業,使得「豆腐腦白」名冠京城,當時的各界名流都是「西域齋」的座上常客。1956年公私合營,1957年底「西域齋」合營到大柵欄國營茶館(即現在大柵欄南來順),白文啟被分配到市民政局工作一直到退休。改革開放以後,退休在家的白文啟帶領著「豆腐腦白」第四代傳人白振強和女兒女婿,1992年在西四小吃胡同重操舊業,恢復了「豆腐腦白」這一傳統老字號。
「爆肚石記」座落在天橋斜街東口,天橋影院的後邊路北。過去有不少老北京人逛天橋,就是為了吃爆肚石記的爆肚去的。它那兒特別招人,不少著名的京劇演員如馬連良等,還有天橋不少賣藝的都是這兒的座上賓。爆肚石記的東西,那叫新鮮、乾淨,不論怎麼吃,沒一點髒腥味兒,切出的肚絲寬窄,長短都一樣,絕對整齊,將肚切後,入鍋微煮,水沸即成,往盤裡一放,都是水靈靈的提神,簡直就是工藝品。另有散單、肚領、肚仁、肚板等,清香爽口。
天橋賣羊霜腸的一份挨一份,很多人都圍著羊霜腸的車攤,人手一碗羊霜腸,吃的津津有味。有一份圍的人最多,那就是在天橋出了名的羊霜腸魏佔才。羊霜腸也叫洋霜霜、羊肚湯,賣羊霜腸的小販在叫賣時,都呼:「羊肚兒開鍋!」
羊霜腸的做法是,用羊血灌腸子,灌好之後,放一大鍋水,把一根根腸子盤碼在鐵鍋,用開水煮沸,羊血就凝固在腸子裡,腸子表面呈灰白色,有如霜包血腸,即羊霜腸名字的由來。
魏佔才的攤上,顯得非常潔淨,用具都發光閃亮。他出售的羊霜腸,經沸水煮過後,大多帶有腸血蜂眼,帶有小孔,這類血腸很容易進味,吃起來自然更為鮮美。
魏佔才在操作上,富有節奏感,切腸時手法熟練;在盛羊湯和澆佐料時,有飄動感,好像那小勺一挨佐料罐,紅的、黃的、綠的就突地飛起來,飄入羊霜腸湯碗內。
羊霜腸類似豆汁,不僅天橋有,各個廟會都有,大街小巷也常過推車賣羊霜腸的。小販一聲高呼:「羊肚兒開鍋!」鍋中飄起一股特有的鮮腥味,引誘出院裡的大人、孩子爭先購買。
過去的羊肉鋪,人們稱之為「羊肉床子」,也賣生的羊霜腸。但羊肉床子賣的羊霜腸都比小販賣的細,不如賣羊霜腸的好吃。更是遠不如魏佔才的羊霜腸了啦。
這種羊霜腸當年吸引了很多的北京人,是物美價廉、味美可口的解饞食品。解放後不知怎麼斷檔了,今天再也見不到羊霜腸了。七八十歲的老北京人,做夢都想吃這一口,可惜找不到了。
現在常見的東北血腸,與老北京「羊霜霜」不是一個味兒。
民國時期,天橋有名的飯莊有十來家,但始終保持經營不衰的是「鴻興餃子館」。
「鴻興餃子館」最早開業於嘉道年間,位於宣武區北緯路1號,以經營餃子而出名。相傳一兩面可以捏出二十餘個餃子,皮薄而餡足。除了餃子外,其他山東炒菜也小有名氣。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改名「鴻興樓餃子館」,1982年蓋了一棟四層大樓。
有一位名叫劉文成的專做宮廷素食的廚師,於1984年到鴻興樓工作過一段時間。據劉師傅回憶,因為總理宴請外賓多設於此,幾乎每日都是高朋滿座。當時鴻興樓共有四層,一、二樓為大廳形式,適合於散客,三、四樓則是專用於宴會的大廳和包間。由於沒地兒坐,經常有人從家裡端著鍋來買帶走,這也是店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鴻興樓餃子館」不單餃子有名,這裡的服務態度和衛生狀況,在北京也名列前茅。這裡不僅老北京風俗濃厚,還有驚動全國移風易俗的創舉,解放後在1958年,首先採用了「公用筷」,即一人用兩雙筷子,一雙入口,一雙用於夾物,不能混用。不能入口的筷子叫做「公用筷」。這就杜絕了食物交叉感染。這種風俗到今仍被使用。在當時是一種移風易俗的創舉,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教育。《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報刊都進行了連續報導。鴻興餃子館的服務員都非常熱情,在人多情況下仍是服務周到,他們還為帶小孩的顧客準備了玩具等。
90年代初由於受到個人飯館的衝擊,加之本身體制滯後,人心逐漸渙散,「鴻興餃子館」於1993年被一廣東商人收購,改為泰格樓娛樂中心,開歌廳。幾年後由於經營不景氣,商人逃之夭夭。因為欠債,現已改為債主的人壽保險公司大樓了。
(轉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