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深處的街巷①│舌尖上的三七八巷:煙火氣裡的老城南記憶

2020-12-20 南報網

2020-12-08 14:40圖文來源:南報網

編者按: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從小小的街巷裡,人們獲得對整個城市感性的認識。

南京有著近2500年的建城史,老城區每一條街名幾乎都有歷史的淵源,每一個牆根幾乎都有美麗的傳說,每一處院落幾乎都有動人的故事。

街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藏著幾輩人的記憶,藏著我們兒時的歡聲笑語,承載著一座城市最為細膩、廣闊而深厚的文化。

從今日起,石頭記欄目推出《繁華深處的街巷》系列報導,打撈歷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時光變遷。

三七八巷。實習生 張瑜倩 攝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大城市裡頭總保留著一些接地氣的「老地方」,南京的街巷,也是如此。要讀懂一座城,除了旅遊攻略上那些必去的打卡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其實也不容錯過。

在城南,有這麼一條藏於居民樓下的小巷子,被很多年輕人稱為「一個想被人藏在胃裡的美食巷」——三七八巷。

聽,小小地名牌裡有歷史的迴響

三七八巷,南起飲虹園,北至長樂路。

對剛來南京的人來說,聽到三七八巷的名字,可能會一頭霧水,「三七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取這樣的名字?

說起街名的由來,倒是別有一番人情味。

據《古裡秦淮地名源》記載,上世紀五十年代,有關部門準備在長樂路編門牌,將「乾溝」各家門牌編為378號、378號-1、378號-2……

巷口處兩戶並列的人家爭要正號門牌,不願成為378-1號,工作人員只好暫時擱置。後來,這條無名巷其他幾個大院的居民急了,沒有門牌號碼,親朋來訪不便,郵遞員送信也有麻煩。有戶居民想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將378號定為三七八巷,巷內各大院就有了自己的正式門牌,巷名延用至今。

三七八巷,老城南的「美食天堂」。實習生 張瑜倩 攝

時光倒回至清朝,三七八巷一帶是府衙用磚頭砌成的排水溝,因此被周邊老百姓稱呼為「官溝」。

南京地名專家薛光告訴記者,舊時南京的老百姓有口音問題,常常會把一處地名訛為其他諧音的名字,比如南京明「天壇」舊址被叫成「天堂」「小天堂」(在建的五號線地鐵的小天堂站名便是源於此),這「三七八巷」的前身「官溝」也遇到這種情況,被人訛傳為「乾溝」。

明朝時,這裡又被叫做「千佛庵」。

《金陵梵剎志》裡記載,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稱可數者近210所,總數起碼有300所,最多可能超過600所。

當時南京從地理上被分為中、東、南、西、北城五個部分加以管理,中城、東城佛寺較多,南城最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對較少。

這些寺廟一般相距只有一二裡左右。如華光庵、一葦庵、驍騎衛千佛庵、普利寺、封崇寺等距瓦官寺均為二裡,而吉祥庵、回龍庵以及瓦官寺、鳳遊寺等則比鄰而立。三七八巷的前身千佛庵,很可能就是城中這處「驍騎衛千佛庵」。

走,去三七八巷吃上一天

三七八巷可以一次性滿足你對南京小吃的所有幻想。在這裡,經營了十幾年的招牌老店到處可見。

踏著清晨的餘暉,來上一籠熱乎乎的廣福緣小籠包,加一份分量十足的啞巴蛋餃,聽著滋滋渣渣的油炸聲,聞著十裡飄來的香氣,熱騰騰的白氣在陽光下氤氳出南京人一天。

中午,點上一碗傳承老店的安慶餛飩,白皮粉餡,撒上蔥花,加上一勺辣油,一碗下肚,神清氣爽。

每天都人氣爆滿的鴨子店。實習生 張瑜倩 攝

飯後再來一份全南京排得上號的蜜汁藕,塞滿綿軟香甜糯米的藕片,帶著紅糖水特有的香氣,蘸滿桂花醬汁,咬一口都甜到了心裡。

夜幕降臨,昏黃的路燈灑下一片靜謐,三七八巷臨街商鋪裡晃眼的白瓦燈光卻亮如白晝。下班的人們穿梭在街道,菜場、水果店、超市留下了他們匆匆的腳步。

提一隻小陳瘦型鴨子店香噴噴的烤鴨,再打包一份上過央視的三七八巷燻魚店的燻魚,一路走一路吃,滿載而歸,最是能撫慰忙碌一天的身心。

三七八巷滿足了周邊居民一日三餐。實習生 張瑜倩 攝

周邊的居民接了放學的孩子,在回家必經之路的小巷子裡大肆採購起來,買點菜,買點水果,買點滷味,買點茶點,孩子們捧著心愛的零食,成為記憶中最樸實的回憶。

這時候的三七八巷也是最熱鬧的,行走在這樣的巷子裡,那種「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味道就出來了。

深巷裡還有賣赤豆元宵、糖芋苗、酒釀大湯圓和糖粥藕的小店。晚上嘴饞了,喊上幾個朋友,叫上一份嘗嘗。在三七八巷,在升騰的人間煙火氣裡,點點滴滴都是老南京人的市井人情。

看,小巷深處的溫暖人情

鑽進長樂路的三七八巷,在高豎的牌樓之後,彷佛一下子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老居民樓下不足百米的巷子裡應有盡有:雜貨鋪、裁縫鋪、小麵館、水果攤……

兒時巷頭巷尾的茶點、小吃,自行車鈴摻雜人們低聲的交流聲、巷邊支稜著矮矮的曬衣架,窄窄的過道裡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老南京人的回憶,充斥著濃濃的市井氣息。

在三七八巷菜場對面的巷子內,有一家骨湯砂鍋。老舊的門面、逼仄的屋子,這家開了27年的筒骨湯骨湯砂鍋是店家王大爺一生的心血。

南京傳統手工美食——糖油果子。實習生 張瑜倩 攝

「我小時候在別人家店裡幫忙學習熬骨頭湯,後來自己出來幹,準備一直把這個店開下去。」王大爺和藹的臉龐上總是笑嘻嘻的,對每個來店裡吃砂鍋的顧客都很熱情。

老灶、深黑的砂鍋、咕嚕冒泡的骨湯,老遠就能聞到香味,附近的很多居民都是他家的老顧客。

在一群年紀稍大的吃客中,年輕的市民陳興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我是吃著他家的骨湯砂鍋長大的。」家在附近的陳興打小起,每天必來吃一碗砂鍋,現在工作了改不了這個習慣。「大爺的砂鍋衛生乾淨又好吃,想不到吃什麼,就來一碗骨湯砂鍋」。

這麼多年,骨湯砂鍋從最初的7元變成了現在的10元,王大爺就守著這麼十幾平的小店,保持著一塊老招牌,用一碗骨湯承載了南京人對三七八巷美食的記憶,不管時光如何流轉,也帶不走它那油煙爐火氣。

三七八巷,可能只是南京人家門口最普通、最平凡的一條小巷子,它跨越悠長的歷史,用最樸實無華的人間煙火氣成為老南京人心中的一道光。

相關焦點

  • 氤氳煙火氣 市井老城南 | 舌尖上的三七八巷
    」,南京的街巷,也是如此。要讀懂一座城,除了旅遊攻略上那些必去的打卡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其實也不容錯過。在城南,有這麼一條藏於居民樓下的小巷子,被很多年輕人稱為「一個想被人藏在胃裡的美食巷」——三七八巷。
  • 老城南這10條熱乎乎的街巷,足夠溫暖南京人的倒春寒了!
    別抖了,小資今天帶你回一趟南京人最愛的老城南,雲掃10條街,讓老街裡熱氣騰騰的美食給你注入一些溫暖。誰不懷念二十年老店魯氏湯包王,每年金秋那一口濃鬱肥美的蟹黃湯包,蒸籠裡的蟹黃湯包輕盈,肚子裡的一汪水晃蕩,頂上的一抹蟹黃點亮了秋日。每個南京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專屬烤鴨,對於長白街的老城南人來說,他們的專屬一定是巴子烤鴨。
  • 從建康路吃到三七八巷,假裝一個老城南
    建康路、長白街、三七八巷……老字號德高望重,小吃分分鐘變網紅。穿街走巷叉著吃,梧桐深處煙火升騰,每個城南人都有一份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圖。趁著熱騰吸一口湯,鮮甜飽滿在舌尖綻開,特!別!香!小小的一條三七八巷,是老城南人生活的縮影。市井煙火像停留在了二十年前,透著老城南人骨子裡的隨意勁兒。粽子節的前後一個月,是三七八巷最熱鬧的時節。
  • 繁華深處的街巷|南京小西湖,留下搬不走的煙火氣
    街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藏著幾輩人的記憶,藏著我們兒時的歡聲笑語,承載著一座城市最為細膩、廣闊而深厚的文化。石頭記欄目推出《繁華深處的街巷》系列報導,打撈歷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時光變遷。沿有著600年歷史的中華門城牆向東走,就進入了老城南門東地區。
  • 繁華深處的街巷|南京小西湖,留下搬不走的煙火氣_媒體_澎湃新聞...
    街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藏著幾輩人的記憶,藏著我們兒時的歡聲笑語,承載著一座城市最為細膩、廣闊而深厚的文化。石頭記欄目推出《繁華深處的街巷》系列報導,打撈歷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時光變遷。沿有著600年歷史的中華門城牆向東走,就進入了老城南門東地區。
  • 繁華深處的街巷|南京小西湖,留下搬不走的煙火氣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從小小的街巷裡,人們獲得對整個城市感性的認識。石頭記欄目推出《繁華深處的街巷》系列報導,打撈歷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時光變遷。原本老舊斑駁的街巷和房屋,顏值悄然提升,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在共商、共享的微更新過程中,保留的不僅是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還有沉甸甸的記憶、情感與煙火氣。
  • 南京三七八巷這家童子雞,好吃到骨頭都不剩!
    它不同於南京大多數小巷,南起飲虹園,北至長樂路,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全長不過兩百米,卻藏了老城南一半的美味。走進三七八巷,彷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裡應有盡有:年貨、點心、燻魚、蛋餃……都是兒時記憶裡難以忘懷的美味。自行車鈴摻雜人們的交流聲,巷邊支稜著曬衣架,窄窄的過道裡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老南京人的回憶,充斥著濃濃的市井氣息。老巷子出美食,這是南京公開的秘密,三七八巷自然也不例外。
  • 金陵往事| 城南的記憶
    姑姑家住在城南烏衣巷,逢年過節或者外地來人,我們會說逛夫子廟去。夫子廟位於老南京城南,南有中華門、雨花門、長幹門,東有通濟門,武定門,西有集慶門、水西門。如果你注意,會發現南京地名裡含門的特別多,不見得都能找到一座門,但這門裡一定有它的興衰和它的歷史。夫子廟地區沒拆前,和我家城北風格迥異,城北橫平豎直,路很好認。
  • 樂山老城南的煙火氣,都在肖壩
    老樂山的故事,東南西北各有千秋。但屬於老城南的煙火氣,唯有一個地方引人流連忘返。在這一片土地上,升起了獨一無二的樂山煙火。人們在這裡收穫舌尖的滿足,也體驗了一段真切實意的「煙火氣」。而老城南的千萬煙火,肖壩的大田小區,最是濃烈。
  • 老門西,「最後」的老南京街巷!
    圖源:@孤行喵-老南京人,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的老城南?這裡曾經還是城市的經濟中心、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的聚集地,十分繁華!不少的住房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窄小狹長的巷子是所有老城南長大的南京人兒時的回憶。圖源:@Shmily楠瓜沿著高崗裡、孝順裡、飲馬巷、殷高巷……再到荷花塘、五福裡、謝公祠……一條條巷子緊密相連在一起,靜靜的訴說著南京老城南的千年春秋
  • 在飲馬巷,遇見舌尖上的老城南
    拐角的小百貨店,在老城南的老巷子裡是標配。縱使當下的電商再發達,對於生活在像飲馬巷裡的人而言,邁腳就走到的小商店才最為方便。但是,老人們都還記得,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最溫暖最遙遠的記憶裡,還有一壺平淡又滾燙的開水。
  • 千年古街評事街-南京老城南的記憶
    這裡,曾是南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有著千年的歷史與兒時的記憶。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南京老城南人的心裡,滿滿都是記憶!街巷裡,承包了居民柴米油鹽的平常日子。如今的評事街,仍與夫子廟、老門東,共同講述著秦淮故事。
  • 三七八巷:人情味足,小吃也夠豔!
    清晨的餘暉剛起,蒸籠裡熱乎乎的包子就端上了臺,聽著滋滋渣渣的油炸聲,問著十裡飄來的香氣,心裡呀備兒癢。恨不得趕緊整上一桌豐盛的早餐!三七八巷,南起飲虹園,北至長樂路,原來叫「管溝」,因那巷子下面是用官方磚瓦砌成的排水溝而得名,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乾溝」,還有人管它叫「千佛庭」。
  • 江西老街巷全長僅227.3米,建築風格豐富,古韻濃贛州人熟悉
    人們常說一座城市是有記憶的凡記憶必有載體作依據,城市的歷史便深深地藏在那些老街巷裡,每條老街巷的名字都有其緣由。每一寸肌膚,每一條脈絡,那些紅磚古厝,老街舊巷,都講述著或動人、或悠遠的故事。歲月深處,時光靜好。這些有意思的老街巷,每一個都值得走一走。
  • 在熙南裡,找到「消失的」老城南
    但這裡卻保留了獨一無二的金陵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南京「老城南」的一部分,承載著幾千年來老城南的民俗文化,歷經繁華富庶。在當下成為了一處,南京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之地。剛剛過去的十一小長假,熙南裡大板巷一躍成為除夫子廟、老門東以外,老城南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 【老南昌記憶】老街巷裡的南昌往事
    作為城市的地理坐標點,老街巷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一條條古老的街巷,記錄城市風物,反映民風民情,還濃縮了古城的俗世百態。隨著城市的發展,街道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一些老店鋪兜兜轉轉搬了又搬。如今還留存的,已屬不易。還有的破舊街巷,已被各種新式建築所代替,歷史的風景許多已經只存在記憶中了。我們如今回味這些老街巷的故事,是希望大家了解這段歷史,回溯過往,了解我們城市的人文風景。
  • 南京老門東—在古香古色的深巷中,品一品舌尖上老南京味兒
    南京老門東—在古香古色的深巷中,品一品舌尖上老南京味兒有一個地方承載了南京城的古老記憶刻畫出整個城市的歷史符號到明朝時已是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的集散地,這裡既有民國韻味更有來自明朝甚至宋朝的商業文化繁榮氣息,曾是南京最為繁華的地方,記載了幾千年老南京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南京來說,最具有老南京味兒的是老城南,而最城南的就是老門東。無論何時來到這裡,都能體會不一樣風情。穿過「老門東」牌坊,即走進了老城南傳統民居生活,一條條老街巷將讓人重新感受老城南風貌。
  • 城南記憶:「我是南京人哎,老城南」
    歷史最長老城南地區,據傳,最早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了,那時它還不叫「城南」。公元前496年, 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商業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的範蠡在城南長幹裡築城,史稱越城 。門東,現在開發成了著名的「老門東」,與古時一樣熱鬧非凡。民居最密老城南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區,從明代延續至今,十分繁華。現在的老門東門口有衣服對聯:市井裡巷盡染六朝煙水氣,布衣將相共寫千載大文章。
  • 南京遊學丨江南仲秋,行走南京老城南(9.26)
    南京老城南,以中華門、中華路為界,按東西方位,分為「老門東」和「老門西」。有人說,「老城南舊事就在老門西的大樹底下、磚頭縫中、城牆根處。」這裡有千年古寺,百年「愚園」。要想探尋南京的文化底蘊,怎能繞開藏在南京城南深處的老街巷。以中華門為界,老城南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其中東側的門東地區已打造為一片新的休閒商業區,而另一側的南京最早原住民聚居地之一的老門西,是城區碩果僅存的未開發地區。
  • 老門東承載了南京城的古老記憶,刻畫出整個城市的歷史符號
    南京東老城門——在古巷裡,舌尖上品嘗著老南京的味道。有一個地方承載著南京城市的古老記憶,描繪著整個城市的歷史符號、歷史印記和現代文化的碰撞。在古代,它顯示出新鮮的生命力。這裡是「老東門」。因為它位於古城牆的東側,中國門的東側,它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和腳步的放慢,走、停、逛古巷古院,舌尖上品味著老南京的味道,看到了老城市的原汁原味,粉牆、黑瓦、馬頭牆,輕輕地素描天空,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散發著年代感,陽光下,金燦燦的糖人,五顏六色的臉龐,孩子們滿街奔跑,城南老城的臉龐仿佛浮現在你面前,每一條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