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月亮—中國傳統燈籠

2021-12-22 有種不服叫漢服

作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用具

你是否了解過燈籠的由來、

傳說還有其文化理念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燈籠吧!

你知道圖中的都是什麼燈籠嗎?

   圖(1)宮燈         圖(2)紗燈

什麼是燈籠?

燈籠是一種人們以懸掛或手提的形式用於照明的工具。中國古代時期的燈籠一般多用細竹篾、鐵絲作為骨架支撐,而後將紗或紙作為外皮,裡邊點上一隻蠟燭。現多使用電燈代替蠟燭作為燈源(為了防止著火情況發生),而其用途也從基本的照明逐漸轉變為裝飾。

燈籠的由來

燈籠,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據史書記載:中國燈籠是秦漢以後才有的,而紙燈籠可能是在西漢紙發明,東漢蔡倫改進紙之後出現的。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民間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眾多且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計劃組織起來去反抗,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中國燈籠千萬種,其中有幾種特別的。

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河燈的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那時的人們將火視為萬物之源並進行圖騰崇拜。漁獵時期,人們為了祈求下海免受風暴肆虐,一切順利,用木板編竹作為載體,放上蠟燭祭品,任其漂向四方,向海神祈求平安;而河燈在印度每年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的孟蘭盆會用於追祭祖先、超度亡靈。而在我國的「中元節」(鬼節),人們用河燈引渡亡靈,意為一點亮光引領亡魂,去往極樂之地。後來放河燈逐漸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人們會將美好願望寫進河燈裡,以祈求平安吉祥,而更多的是年輕男女以河燈來表達愛意。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就形象描繪了古時小孩放河燈的情景。如今在我國,放河燈大多數是為了祈福。

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為孔明燈;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相傳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將白紙糊成無數個燈籠,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營內士兵誤以為諸葛亮已突圍,司馬懿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每一年。

③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演變為當地的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裡,民間都有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

每當農曆元宵燈節將至,臺北平溪人會在夜晚放飛成串的孔明燈。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臺灣的十分寮地區。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表示,早年地處山區的該地區鬧過土匪,村民向山中而逃。土匪走後,夜晚留守在村中的人就以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歸家,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時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該地區的村民便放天燈來慶祝,互報平安。也因此該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平安燈」。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地區的燈籠

也有著它們獨有的特色~

文案 | 林仙女  小麥  小江

排版 | Bling   Rosanna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小組 | 吳彥組

相關焦點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場景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燈造型、祭典顏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燈籠豎骨結構,終於趕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這8盞大紅燈籠的製作。我們看一下日式丸提燈是什麼樣的——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燈造型、祭典顏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燈籠豎骨結構,終於趕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這8盞大紅燈籠的製作。
  • 中秋節燈籠、賀卡、Party、月亮DIY…精彩創意這篇都有!
    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 象徵團團圓圓的燈籠自然是少不了的想讓燈籠掛的出彩 又不想太中國風可以試試粘貼的創意不失中國風 又美的不古板這個創意 值得你擁有傳統花紋的面料跟繡花繃結合長短不一的燈籠更能裝飾出錯落有致的美月亮的裝飾|DECORATE
  • 日本燈籠中國掛 蔚縣傳統手工鐵絲燈籠無人知
    大紅燈籠是今天中國逢年過節時喜慶元素的一部分,但這種大紅燈籠並非中國傳統式樣,而是日本人設計的日式燈籠改進版。
  • 傳統的燈籠 . 漸漸失傳...
    製作紙燈籠還需要幾張白紙來鋪面,還要有加以點綴的有八仙拜壽、麒麟、龍鳳呈祥等紙片,首先再用細鐵絲把竹條和竹條連接起來,做成燈籠的模型,接著用漿糊把買來的白紙貼到模型上去,待到白紙完全貼在了燈籠上後,再往白燈籠上貼上八仙拜壽,麒麟,龍鳳呈祥等圖案。一個俏模俏樣燈籠也就大致完成。中秋那晚,奶奶在門口擺上供桌拜祭廣寒宮裡的嫦娥。
  • 在越南看中國傳統燈籠 樣範009
    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別的形狀或顏色的燈籠。於是乎,現今的國人便將大紅圓燈籠視為中國特色,並以為我國古代的人家、宮廷用的也都是這樣的燈籠,故影視劇裡,不論大街小巷,還是亭臺樓閣,都掛著圓圓的大紅燈籠。而事實上,我們今日所見的「豎龍骨大紅圓燈籠」,是不符合中國的傳統制式的——它實際上很大程度是日本的「丸提燈」的改造版本。
  • 中山這裡還有傳統燈籠賣,傳統的燈籠漸漸失傳……
    這些燈籠都是比較傳統的紙燈籠,小時候都是玩的這種,別看以為很便宜,其實都要10~20元那樣!你喜歡傳統的燈籠嗎,傳統的燈籠款式也是很多的,都是偏向於中國風的系列,很多街坊都專程過來這邊選購!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 西安電子燈籠取代傳統花燈 紙糊燈籠因利潤低漸消失
    中廣網西安2月4日消息(陝西臺記者湯薇)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正月十五鬧花燈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記者走訪西安市場發現,傳統紙糊燈籠已經難覓蹤跡,新型電子燈籠卻受到了市民的喜愛。  快到正月十五了,張先生一早就帶著孩子出門,想買一隻燈籠過元宵節。轉了一大圈後,他決定,買一隻龍形的電子燈籠。
  • 火樹映銀花 | 中國傳統燈籠文化
    寫好的燈籠串在竹竿上拿到太陽下曬——一個頂好的傳統燈籠就這樣誕生了張燈祭神開始於西漢,在北宋達到鼎盛時期;而佛教講述佛法破除黑暗之時,常以燈為喻,說燈籠也寓意著戰勝邪惡的理念。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手工藝品,燈籠起到了很高的裝飾性作用。燈籠上的傳統紋樣包含著美好的寓意,傳統繪畫則通過對日常生活情景或傳統故事情節的描繪來表達不同的主題。
  • 日本燈籠高高掛,傳統燈籠無人知
    在今天,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官方的國家節日,全國各地照例都會掛上大紅燈籠,以表達喜慶之意。
  • 四川南充:春節發源地閬中,有個立在地上的巨型燈籠,創世界之最
    燈籠又叫中國燈籠,統稱燈彩,是我國漢族的一種傳統的古老工藝品。從古至今,每年的元宵節,漢族人都有吃湯圓、掛紅燈籠的習俗,以此營造喜慶的氛圍,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隨著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如今中國燈籠已演變成多種多樣,如宮燈、紗燈、吊燈等,然後在燈籠裡面燃起燈燭,既能裝飾,又能照明、玩賞。不過,無論怎麼變,中國燈籠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懸在空中的。但春節發源地四川古城閬中有一個大紅燈籠,卻是立在地上的,還創下了世界之最,到底咋回事呢?
  • 一場傳統中秋遊園會,從製作紙紮燈籠、中國結開始……
    中秋傳統活動:猜燈謎。遊戲攤位聚集了不少人氣,而在現場的老匠人作品展示攤位則更是圍滿了男女老少。「天上人間慶團圓,就是我這個燈籠傳達的主題。」 劉伯向街坊介紹著這個月亮形的燈籠。老匠人劉伯向小朋友們解釋燈籠做法。
  • 過年掛燈籠,您對傳統燈籠製作了解多少?
    ,喜氣洋洋迎新年」千百年來,掛燈籠,迎新年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而中國傳統紅燈籠目前還無法完全依靠機械化生產,不少工序都需要傳統手工工藝製作。讓我們通過鏡頭去見證傳統手工中國燈籠的製作過程。剪裁:燈籠絨布需要根據燈籠尺寸的大小來剪裁對應的尺寸。
  • 一場傳統中秋遊園會,從製作紙紮燈籠、中國結開始……
    中秋傳統活動:猜燈謎。遊戲攤位聚集了不少人氣,而在現場的老匠人作品展示攤位則更是圍滿了男女老少。老匠人劉伯向小朋友們解釋燈籠做法。同時,街坊們還留意到一個更為別致的燈籠,它就像一盞能夠轉動的花燈。「這個燈籠利用了空氣對流的原理,減少空氣的阻力,燈籠上方的螺旋在風的吹動下轉動起來。我還在裡面安裝了一盞小燈泡,通上電以後就能亮著燈轉動起來。」燈籠中畫著中國傳統舞龍的畫面,燈籠造型獨特,這些都是劉伯自己手工製造的。
  • 過年掛燈籠,您對傳統燈籠製作了解多少?
    「大紅燈籠高高掛,喜氣洋洋迎新年」千百年來,掛燈籠,迎新年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而中國傳統紅燈籠目前還無法完全依靠機械化生產,不少工序都需要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剪裁:燈籠絨布需要根據燈籠尺寸的大小來剪裁對應的尺寸。工人師傅介紹,傳統手工燈籠從鋼絲籠胚、扎燈籠套、套燈籠布,環環相扣,每一道工序都必須認真製作。
  • 傳統節日裡的萬家燈火,生活氣息滿滿的中國燈籠元素
    傳統節日裡的萬家燈火,生活氣息滿滿的中國燈籠元素。說起中國,朋友們一定會想到中國多樣的傳統節日,而說到節日,就有這麼一個重要的元素不能不說了,它就是集美貌與實用於一身的燈籠!燈籠自從問世以後,大多時候均是作為喜慶的象徵出現在各種傳統佳節中,如春節和元宵節等。
  • 河南開封:傳統燈籠文化
    「汴京燈籠張」始於清代,是河南省開封市的燈籠製作世家。其燈籠使用紙、布、竹、木等材料,經繪製草圖、扎制骨架、粘貼燈皮、著色、組裝等過程完成,設計精緻,種類齊全。張俊濤2001年開始在搜集國內資料的基礎上,建立中國傳統燈籠紋樣資料庫,致力於傳統燈籠文化的傳承。2011年,他在開封市順河回族區設立彩燈展覽館,邀請開封市各學校學生來參觀體驗。
  • 聖誕樹花樣繁多,燈籠一盞難求:傳統節令文化,要不要拒絕商業?
    可是到了中國傳統節日,能買的只有食品:「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好像其他具有符號意義的節令商品就沒有了。」但中國傳統節日就犯難。」以中秋為例,一個紙板製作的月亮和毛絨玩具兔子,已經用了三次,還是陳維和其他老師自己動手做的。
  • 海南萬寧:外國人寫春聯,掛燈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018年2月10日,海南萬寧,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時間:2018-02-11 09:41:02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 【傳統工藝】燈籠最傳統的製作方法
    燈籠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掛燈籠象徵人丁興旺,團圓喜慶。 掛燈籠也有好多講究。因燈籠有大小之分,大燈籠懸掛在大門外面,而且還講究成雙成對。過去村裡人家都有堂號,各家堂號要寫在燈籠上。舊時兒子結婚,娶親必須要有一對大燈籠,也寫有堂號,用燈籠杆子支著,隨娶親隊伍搬起,人家會知道是某某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