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用具
你是否了解過燈籠的由來、
傳說還有其文化理念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燈籠吧!
你知道圖中的都是什麼燈籠嗎?
圖(1)宮燈 圖(2)紗燈
什麼是燈籠?
燈籠是一種人們以懸掛或手提的形式用於照明的工具。中國古代時期的燈籠一般多用細竹篾、鐵絲作為骨架支撐,而後將紗或紙作為外皮,裡邊點上一隻蠟燭。現多使用電燈代替蠟燭作為燈源(為了防止著火情況發生),而其用途也從基本的照明逐漸轉變為裝飾。
燈籠的由來
燈籠,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據史書記載:中國燈籠是秦漢以後才有的,而紙燈籠可能是在西漢紙發明,東漢蔡倫改進紙之後出現的。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民間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眾多且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計劃組織起來去反抗,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中國燈籠千萬種,其中有幾種特別的。
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河燈的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那時的人們將火視為萬物之源並進行圖騰崇拜。漁獵時期,人們為了祈求下海免受風暴肆虐,一切順利,用木板編竹作為載體,放上蠟燭祭品,任其漂向四方,向海神祈求平安;而河燈在印度每年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的孟蘭盆會用於追祭祖先、超度亡靈。而在我國的「中元節」(鬼節),人們用河燈引渡亡靈,意為一點亮光引領亡魂,去往極樂之地。後來放河燈逐漸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人們會將美好願望寫進河燈裡,以祈求平安吉祥,而更多的是年輕男女以河燈來表達愛意。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就形象描繪了古時小孩放河燈的情景。如今在我國,放河燈大多數是為了祈福。
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為孔明燈;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相傳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將白紙糊成無數個燈籠,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營內士兵誤以為諸葛亮已突圍,司馬懿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每一年。
③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演變為當地的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裡,民間都有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
每當農曆元宵燈節將至,臺北平溪人會在夜晚放飛成串的孔明燈。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臺灣的十分寮地區。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表示,早年地處山區的該地區鬧過土匪,村民向山中而逃。土匪走後,夜晚留守在村中的人就以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歸家,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時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該地區的村民便放天燈來慶祝,互報平安。也因此該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平安燈」。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地區的燈籠
也有著它們獨有的特色~
文案 | 林仙女 小麥 小江
排版 | Bling Rosanna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小組 | 吳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