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廟西街的冷水灣渡槽,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那時,正是人民公社興修水利的時期。這座渡槽是商城縣西部觀廟鎮的大石橋水庫眾多的附屬工程之一,它是觀廟鎮西部十四個自然村抗旱灌溉的重要水利設施。每逢夏季乾旱少雨,大石橋水庫的水就源源不斷地從這裡經過。每當這時,從大渡槽溢出的水像白色的幕簾,非常壯觀。
一九八二年我們考上師範,體檢那天,正趕上下大雨,道路淹沒,有一個同學就從渡槽的洞孔裡鑽到對面,然後繞路走到城裡。現在想想當時的情景是多麼讓人後怕啊,可現在又有多少人知曉,在那個年代考上一個中師生,對一個農村家庭而言,是多麼的幸運。我就是那時的師範生,在師範裡學到的知識,受益終生。
一九八九年秋,我從武橋中學調回了觀廟中學。這一年冬天我有了兒子,每次往返老家王寨和學校時,都經過觀廟西街的冷水灣大渡槽。從心儀大渡槽的壯觀,到和大渡槽一起滄桑,一晃三十餘年了。這期間,女兒和兒子上初中,都要路過這座大渡槽,因此,我對觀廟西街的冷水灣大渡槽情有獨鍾。
這些年,這座渡槽的巨型石柱經歷了幾次大水的衝擊,特別是萬象河支流正中的這個石柱,政府不斷撥錢加固加寬它的底座,使它生根一樣牢牢地矗立在那裡。
無獨有偶,我的老家王寨村也有一座渡槽,這座渡槽更長,更壯觀。王寨村,位於觀廟鎮的西北角,東面接壤汪橋鎮的萬河村,北部和汪橋鎮的古崗村雙橋村毗鄰,西部和潢川縣仁和鎮的凌集一河之隔,離光山縣白雀園鎮的雙輪河也只有幾裡路的距離。王寨村的這座大渡槽橫架於楊灣組的楊大山和孫白樓組的後山的脊上,全長約二百七十米,二十五座梯形石柱支撐起二十六段預製的半圓形渡槽,渡槽的直徑一米有餘,每段約十米。每遇夏季莊稼乾旱時,大石橋水庫就開閘放水,途經幾處涵洞,觀廟西街的冷水灣渡槽,渠道,源源不斷地送往觀汪兩鎮的近四十個自然村。
我的老家在管灣組的曾家灣,在王寨村的西南,一遇乾旱糧食就歉收,好多成年的小夥難找對象,遭拒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農田缺水收成少。有了渡槽後,那些金鳳凰自然就落戶到了我的村莊。
這些年來,像渡槽、渠道等水利設施,大大保障並提高了農民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收入。
家鄉的渡槽,凝聚看家鄉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它像一條動脈血管,在最需水的時候,能夠汩汩流淌,成為家鄉農業的命脈,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想念家鄉,想念家鄉的渡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