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乘坐的大巴從雲南文山市的汽車南站開出,出城後一路向南,一個半小時車到邊檢站,繼續向南約半個小時左右,山腳下的麻慄坡縣城出現在眼皮下。如果不是1984年4月28日發生的那場老山收復戰役,如果不是那首《媽媽我等了二十年》的歌曲, 這座邊陲小城恐怕不太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第二天上午9點我們租了一輛計程車前往老山,司機師傅姓田,是為70後,麻慄坡城郊人,經常跑這條線路,沿途的風土人情知道不少。
老山地處雲南省麻慄坡縣東南部,8 平方公裡。主峰海拔1422.2米,扼越南西北部河江市通向中國雲南省的咽喉要道。1979年,越軍趁我自衛還擊部隊後撤之機,佔領了我國陸地邊界所有騎線點上的有利地勢,包括中國境內的老山、八裡河東山、扣林山和者陰山。越軍侵佔老山之後,依託複雜的地形,修築了大量坑道、塹壕、掩體、藏兵洞、防步兵壕等,還在我方地段,布設了大密度的混合雷場。並不斷向我方開槍開炮,打死打傷我許多邊境軍民。為打擊越軍的挑釁活動,昆明軍區14軍、11軍等部奉中央軍委命令,經26天炮火準備和此前的築路架橋等後勤保障準備,1984年4月28日晨五點五十六分突然發起進攻,加農炮、榴彈炮、迫擊炮、火箭炮、加榴炮等257門各種火炮的巨響,顆顆炮彈飛向老山,打響了老山收復戰。經過5小時20分的激烈戰鬥,攻下海拔1422米的老山主峰。由于越軍在我方一側修築了能長期堅守的堅固野戰防禦陣地,老山周邊的收復戰打得極其慘烈,經過了18天的激戰,戰事才基本告一段落,我軍收復了老山、者陰山,攻克了老山以東的八裡河東山。此後中越兩軍在邊界騎線老山一帶進行了無數次的攻防戰鬥,以及奇襲戰、騷擾戰等,一直打到1993年4月1日才停戰。我軍收復了老山一帶地區,老山主峰由我方控制。人民解放軍當時的各大軍區都派出部隊輪番上老山前線參戰。
途中田師傅指著我們行車的公路說道:當時這條依山而築的公路沿線有很多野戰醫院和部隊臨時營房、後勤倉庫;周邊的村寨還組織了很多民兵支前,在老山收復戰役中當地的支前民兵犧牲了不少。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到了老山戰役的炮兵陣地原址,它設在半山腰上,靠山的一面是用混凝土澆灌的防空工事,鋼筋水泥門足有30公分厚,開闊地放置著各式各樣火炮,炮口直對著遠處被濃霧籠罩的老山主峰。現在這個炮兵陣地原址已作為麻慄坡國防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參觀完炮兵陣地原址後,我們直奔老山主峰。車先是往山下開,沿著盤山公路開到谷底,然後又沿著盤山公路往上向老山駛去,越往上,霧越濃,到了「老山第一村」,幾乎看不清村牌樓了。老山屬熱帶雨林地區,這裡長年累月霧氣籠罩,霧開霧散,氣象多變,沒有章法。田師傅講,我們這條通往老山的路原來是土路和小道,為收復老山按當時的條件修築了條碎石子的簡易公路,柏油公路是這幾年才築好的。中午11:30 左右我們到達了老山主峰,這時霧更濃,根本看不清10米之外的物體。可想而知當年收復老山、堅守老山的我軍戰士,面臨的自然環境是多麼的險惡和艱難。
老山戰役後,麻慄坡有關部門以老山主峰為核心,將戰爭遺留下來的坑道、機槍掩體、貓耳洞、藏兵洞等工事,結合老山的自然風光,建起了老山戰爭遺址風景區。參觀遊覽線路由原來遺留下來的坑道、塹壕組成,道路兩旁不時能看到「雷區,禁止入內」的警示牌。進入主峰景區正面是一幢紅色建築,牆上是「老山主峰」四個大字。其右側是部隊營房和老山收復戰役紀念館;左側一排不同形狀的花崗巖石碑刻著為弘揚老山精神所創作,至今都能頌唱的歌曲。穿過紅色建築便是老山主峰,建有一座紀念碑,紀念碑形狀似三把寶劍,代表我國的陸、海、空三軍這三把利劍;紀念碑築有三層紅色基座,分別代表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和老山精神;碑基座周長為19. 84米,碑高4.28米,碑寬0.712米,每一組數字都具有象徵意義,分別表示是1984年4月28日打響了收復老山的戰役,當年的7月12號勝利抗擊越軍一個師級規模的大反撲。紀念碑上書著「老山精神萬歲」六個大字,是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在1987年國慶節期間視察老山時的親筆題詞。沿著主峰南坡的坑道約70米左右有一塊254號界碑,這塊界碑是2001年新勘定國界線時設立的,是老山戰役中用無數烈士的生命和戰士的鮮血換來的中國領土。
我們在景區參觀了將近一個小時,霧越來越濃,不斷有三三兩兩的遊客上山。據田師傅介紹,最近幾年來麻慄坡旅遊的遊客逐年多了起來,每年四五月份是旅遊旺季,尤其是清明節前後,4月28日前後,麻慄坡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當年參戰過的老兵,有的去重訪昔日曾經獻出青春和熱血的戰場舊址,有的是來麻慄坡烈士陵園祭掃犧牲的戰友。
從老山主峰返途中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說過的一段話:「……中國最大的幸運,就是永遠有層出不窮的英雄;中國最大的不幸,就是永遠匱乏銘記英雄們的人!……」層出不窮的英雄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但願銘記英雄們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