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虹口區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廣中路某商戶仍舊掛著「叫了個雞」的店招。日前,虹口區檢察院制發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有關部門責令相關責任商家限期整改,即刻拆除「叫了個雞」店招,並在全區範圍內對經營商戶店招排查,對違法違規情況依法處置。日前,經營者在被有關部門約談後,已自行拆除了「叫了個雞」店招。
毫無疑問,店名是商家宣傳自己的一個載體,很多商家絞盡腦汁想店名,希望藉助店名的與眾不同來擴大知名度,這可以理解。現在是寬容、開放的社會,搞怪的店名也越來越多地被公眾接納。但是,店名也要有講究,不能太隨意,要守好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同,既要守住法律法規的紅線,也要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線。
店名「叫了個雞」,很容易讓大家想到,這是一家以經營燒雞、炸雞或與雞肉為特色的飯店,獨特新穎,博人眼球。然而,在「叫了個雞」的語境下,消費者容易將「雞」與民間約定俗成的隱晦含義相聯繫,從而產生低俗聯想。顯然,店家起名時的用意,也在於此。
店家想藉助低俗的店名,推廣宣傳自己,也是打錯算盤。首先,不雅店名衝擊了公序良俗,違反了廣告法規,必定受到職能部門的懲戒,進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低俗店名帶給消費者的是糟糕的體驗,想想看,顧客帶女性朋友、親屬或孩子來這裡吃飯,看到這樣「汙」的店名,會是一種什麼的心理感受?
事實上,「叫了個雞」曾是一家知名炸雞店的店名,後因店名太汙,被上海市工商局禁止使用,並罰款50萬元。而這一次,上海市虹口區這家飯店,又一次起名「叫了個雞」,莫非是繼續向工商管理部門叫板?
店名的受眾非常廣泛,不僅僅是顧客。店名幾乎可以視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理當與公共道德保持一致,與法律法規兼容,豈能隨心所欲?可是,一些商家賊心不死,老是惦記著用不雅、低俗、惡俗的店名博出位。這樣的現實狀況下,而作為市場管理部門,一定應當具有遊戲打地鼠的精神,及時發現並懲戒想走空子的商家,督促他們矯正店名,改邪歸正。
文/黃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