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應該都知道「梨園」這個詞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在京劇的代代傳承中,就有了所謂的梨園世家,以前的人們將京劇界從業人員稱為梨園行,京劇界的後輩兒孫被叫做梨園子弟。在京劇最繁華的一百多年裡,誕生出了無數的梨園世家,他們薪火相傳,創造了京劇的不朽與輝煌。仔細想想,若是幾代人都從事著京劇事業,這得是多麼難得的現象啊,但就是有這樣的家族,他們世世代代為了京劇的繁榮與昌盛而努力,他們活躍在各大舞臺上,成就了京劇一場又一場的精彩。
我國的梨園世家很多,有的已經傳承了六七代了,有得到五代,而那些三代、兩代的梨園世家更是不勝枚舉。不過若是要說梨園世家,就不得不提以譚志道為創始人的譚家,這大概算是最著名的梨園世家了,他們一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七代,著名的老生泰鬥譚鑫培就是譚家的第二代傳人,他的兒子譚小培,孫子譚富英都是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而譚門第七代的譚正巖也是當今比較活躍的中青年表演藝術家之一。人們都說富不過三代,其實藝術的傳承也是一樣,能夠傳承到第七代,傳承至今,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
現在人們把梨園世家的譚家稱為「英秀堂譚」,而要說到英秀堂譚,就不得不提譚家的第二代傳人,也就是著名的老生泰鬥譚鑫培,可以說,他是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他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在京劇行內,更有「無腔不學譚」的說法,可見其成就之大,影響之深遠。
譚鑫培曾從師程長庚,那時程長庚就說:「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一語成箴,譚鑫培在吸取各家長處之後,將所學都化為自己的東西,終成一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譚派藝術,這也是京劇史上的第一個老生流派,當時的譚鑫培還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更是「同光十三絕」之一。有人說,相比「四大花旦」的家傳至今大都不過三代的歷史,梨園世家的譚家可以稱之為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而這些傳奇,譚鑫培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了。
能夠作為京劇老生泰鬥,譚鑫培的實力自然是不用說的,無論是演唱技巧,還是表演身手,他都能做到最好,這自然與他日復一日的訓練有關,而他也憑藉著超高的本領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藝術形象,還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但除此之外,譚鑫培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勇於嘗試,在藝術上有著寶貴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在臺詞上還是在表演方式上,他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這種精神也隨著他代代傳承下去,所以有了譚家七代的不衰。
譚鑫培的兒子很多,大部分也都從事了梨園藝術,但只有第五子譚小培繼承了全部家學,更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譚富英,譚富英的成就是要大於譚小培的,當時就有幅畫調侃譚小培,上面的譚小培對自己兒子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又對譚鑫培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也就是說他不如自己的父親與兒子,不過譚小培對此說法很坦然,並坦言自己是潭門承上啟下的一代人。
而譚富英的成就在於發展創新了「新譚派」,後又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可以說,他是除了譚鑫培之外最著名的譚派傳人,其影響與成就在七代人裡,只稍遜譚鑫培一籌。譚派的第五代譚元壽在京劇世家的氛圍裡長大,自然繼承了譚氏門風的精華,他主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全國都非常有名,現在許多熱愛京劇的老人最熟悉的也就是譚元壽了。
前面有說過譚鑫培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創新,這一點在他的後輩身上也都是能夠體現出來的,如譚富英創新的「新譚派」,譚氏一派在保留譚門藝術一脈相承的精華的同時,更是結合了時代特點與各自的特色,創新了與時俱進的表演方式,這或許才是英秀堂譚能夠代代相傳至今還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原因吧。
當然,譚氏一派能夠一直屹立在京劇舞臺上,這自然少不了一代又一代的譚家京劇人的付出,哪怕在如今京劇已沒有那麼流行的時代,這一代又一代的京劇人還在為了傳承而努力。就像第五代的譚元壽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還在不遺餘力地培養其孫譚正巖,「高祖創下譚派藝術不容易,我們頂著光環,責任感很強、社會壓力也很大。」這或許是譚氏一派共同的心聲,但即使有壓力,也要將這份事業做下去,為了藝術的傳承,為了京劇的不朽,這或許也是所有京劇人的共同理想吧!
傳承,是很難得一件事,藝術的傳承更是如此,在京劇逐漸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或許我們都應該去了解這些為了京劇的繁榮而付出一生的人,他們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個舞臺,奉獻給這份事業,也將屬於京劇的精彩傳向世界,創造了我國國粹的不朽。因為那些熟悉或是陌生的京劇名家,「成就了一個王朝的跨越世紀的歡娛,也成就了京劇自身的燦爛與輝煌」,而在這些燦爛與輝煌裡,我們也見證了譚氏京劇藝術的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