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世家英秀堂譚:傳承七代的京劇世家為何至今屹立不倒?

2021-01-18 扁擔圈讀書

許多人應該都知道「梨園」這個詞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在京劇的代代傳承中,就有了所謂的梨園世家,以前的人們將京劇界從業人員稱為梨園行,京劇界的後輩兒孫被叫做梨園子弟。在京劇最繁華的一百多年裡,誕生出了無數的梨園世家,他們薪火相傳,創造了京劇的不朽與輝煌。仔細想想,若是幾代人都從事著京劇事業,這得是多麼難得的現象啊,但就是有這樣的家族,他們世世代代為了京劇的繁榮與昌盛而努力,他們活躍在各大舞臺上,成就了京劇一場又一場的精彩。

我國的梨園世家很多,有的已經傳承了六七代了,有得到五代,而那些三代、兩代的梨園世家更是不勝枚舉。不過若是要說梨園世家,就不得不提以譚志道為創始人的譚家,這大概算是最著名的梨園世家了,他們一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七代,著名的老生泰鬥譚鑫培就是譚家的第二代傳人,他的兒子譚小培,孫子譚富英都是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而譚門第七代的譚正巖也是當今比較活躍的中青年表演藝術家之一。人們都說富不過三代,其實藝術的傳承也是一樣,能夠傳承到第七代,傳承至今,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

現在人們把梨園世家的譚家稱為「英秀堂譚」,而要說到英秀堂譚,就不得不提譚家的第二代傳人,也就是著名的老生泰鬥譚鑫培,可以說,他是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他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在京劇行內,更有「無腔不學譚」的說法,可見其成就之大,影響之深遠。

譚鑫培曾從師程長庚,那時程長庚就說:「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一語成箴,譚鑫培在吸取各家長處之後,將所學都化為自己的東西,終成一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譚派藝術,這也是京劇史上的第一個老生流派,當時的譚鑫培還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更是「同光十三絕」之一。有人說,相比「四大花旦」的家傳至今大都不過三代的歷史,梨園世家的譚家可以稱之為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而這些傳奇,譚鑫培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了。

能夠作為京劇老生泰鬥,譚鑫培的實力自然是不用說的,無論是演唱技巧,還是表演身手,他都能做到最好,這自然與他日復一日的訓練有關,而他也憑藉著超高的本領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藝術形象,還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但除此之外,譚鑫培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勇於嘗試,在藝術上有著寶貴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在臺詞上還是在表演方式上,他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這種精神也隨著他代代傳承下去,所以有了譚家七代的不衰。

譚鑫培的兒子很多,大部分也都從事了梨園藝術,但只有第五子譚小培繼承了全部家學,更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譚富英,譚富英的成就是要大於譚小培的,當時就有幅畫調侃譚小培,上面的譚小培對自己兒子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又對譚鑫培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也就是說他不如自己的父親與兒子,不過譚小培對此說法很坦然,並坦言自己是潭門承上啟下的一代人。

而譚富英的成就在於發展創新了「新譚派」,後又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可以說,他是除了譚鑫培之外最著名的譚派傳人,其影響與成就在七代人裡,只稍遜譚鑫培一籌。譚派的第五代譚元壽在京劇世家的氛圍裡長大,自然繼承了譚氏門風的精華,他主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全國都非常有名,現在許多熱愛京劇的老人最熟悉的也就是譚元壽了。

前面有說過譚鑫培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創新,這一點在他的後輩身上也都是能夠體現出來的,如譚富英創新的「新譚派」,譚氏一派在保留譚門藝術一脈相承的精華的同時,更是結合了時代特點與各自的特色,創新了與時俱進的表演方式,這或許才是英秀堂譚能夠代代相傳至今還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原因吧。

當然,譚氏一派能夠一直屹立在京劇舞臺上,這自然少不了一代又一代的譚家京劇人的付出,哪怕在如今京劇已沒有那麼流行的時代,這一代又一代的京劇人還在為了傳承而努力。就像第五代的譚元壽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還在不遺餘力地培養其孫譚正巖,「高祖創下譚派藝術不容易,我們頂著光環,責任感很強、社會壓力也很大。」這或許是譚氏一派共同的心聲,但即使有壓力,也要將這份事業做下去,為了藝術的傳承,為了京劇的不朽,這或許也是所有京劇人的共同理想吧!

傳承,是很難得一件事,藝術的傳承更是如此,在京劇逐漸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或許我們都應該去了解這些為了京劇的繁榮而付出一生的人,他們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個舞臺,奉獻給這份事業,也將屬於京劇的精彩傳向世界,創造了我國國粹的不朽。因為那些熟悉或是陌生的京劇名家,「成就了一個王朝的跨越世紀的歡娛,也成就了京劇自身的燦爛與輝煌」,而在這些燦爛與輝煌裡,我們也見證了譚氏京劇藝術的代代傳承!

相關焦點

  • 戲曲中的票友、票房、梨園行和梨園世家,你分清楚了嗎?
    三、梨園行梨園行專指從事戲曲行業的職業人員,是舊時對戲曲界種由來已久的習慣稱謂。相傳唐朝皇帝李隆基酷愛歌舞,對於音樂有著高深的造詣,他善於打羯鼓和作曲,在京都長安門外禁苑中建有梨園,園內有一座梨園亭,是專門進行音樂演奏及歌舞的場所,招收300個學生在此學習音樂、歌舞,以供宮廷宴樂。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培養藝術人才的皇家(官辦)學校。雙曲界追本溯源,從梨園走出去的學生被稱為「梨園子弟」,因此千百年以來,戲曲界都把唐明皇當成祖師爺供奉。
  • 一門七代 「譚」笑風生
    170多年前,京劇譚門創始人譚鑫培從故鄉湖北闖蕩京華,憑藉天賦和努力自成譚門一派。此後,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薪火相繼。譚家七代40餘人先後投身京劇事業,成為梨園界的佳話。5月26日,「劇場藝術課·大家面對面」談藝說戲話北京在首都劇場舉辦「一戰功成新曲,七代譚笑風生」京劇文化分享會。
  • 為什麼把戲劇界稱為梨園行?
    說到京劇總會與梨園掛上鉤最有名的戲班叫「梨園」戲劇演員被稱為「梨園子弟」藝術世家又被稱為「梨園世家」難道是因為他們喜歡吃梨嗎?唐明皇李隆基酷愛音樂,擅長音律,喜歡舞蹈、戲曲等藝術,他覺得朝廷平時的禮樂太過於莊重嚴肅,不適合歌舞表演,所以就特地挑選了一批人才,親自教導,地方就選在了「梨園」。唐代梨園盛宴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導,還曾請過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著名詩人李白、賀知章就為梨園編寫過節目。
  • 愛醫學穿越時空150年,傳承七代的醫學世家
    四川省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 劉勇自1870年至今,我的家族成為傳承7代的醫學世家。我的父親是第四代傳承,他努力學習、勤奮鑽研中西醫結合技術,形成了一套針對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特色療法,被當地百姓稱之為鎮醫院的「臺柱子」。
  • 梨園世家傳承漠南藝術——訪市漫瀚藝術劇院副院長張建新
    作為第一代漫瀚劇聲腔建設參與者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今國家一級演員、市漫瀚藝術劇院副院長張建新除了表演,還參與整理、研究漫瀚劇唱腔。他希望將漫瀚劇不僅「傳出去」,而且把它「傳下去」。日前,記者走進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專訪張建新,聆聽他的「藝術人生」。
  • 日本歌舞伎世家「澤瀉屋」的小少爺
    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傳統表演藝術之一  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很高  相當於我國的京劇
  • 七代傳承贊譚門-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藝觀潮】    譚派是京劇老生行當一大流派,開派大師譚鑫培在繼承老生「前三傑」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的基礎上,勇於革新創造,對京劇發展貢獻巨大。如今譚門已歷七代,經過譚鑫培、譚富英等幾代的創造,譚派藝術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影響廣泛而深遠。
  • 藤間齋,歌舞伎世家貴公子,身為傳承繼承者,想要的不只是努力!
    甚至有女生在YY:我希望貴公子能夠圍著我轉~~~藤間齋本身確實是貴公子,出生名門,來自日本歌舞伎世家高麗屋。歌舞伎是日本的國粹之一,在日本的地位很高,極受尊重。相當於上世紀初國內的京劇。是日本娛樂圈金字塔頂尖的組成之一。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多年風雨洗禮,歷經了無數的驚濤駭浪,依然能在如今的世界上屹立不倒,反而更加穩固,靠的是我們璨若星河、悠久堅實的歷史文化,這些是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文化在歷史中萌芽發展壯大,一代代地流傳至今,從口口相傳,到後面的筆墨記載,再到如今的電子智能技術,雖然我們無法再去親身感知某個朝代的故事,但我們可以從各種歷史文獻中略知一二。而現在各種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劇比比皆是,雖然多少有藝術的加工,但總歸多了一種讓我們了解歷史的途徑。
  • 畹華美韻,爭羨東風——一代京劇大師的梨園人生
    其實並不盡然,梅蘭芳出生梨園世家。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絕之一,工皮黃青衣兼花旦,深得慈禧喜愛因體型胖被慈禧戲稱為「胖巧玲」,後為四喜班名角兒在梨園行兒有一席之地。其父梅竹芬先學老生後學小生,最後隨父親梅巧玲學青衣。梅竹芬扮相與梅巧玲神似,因而又名「梅肖芬」。可天妒英才,梅竹芬年僅26歲,當時的梅蘭芳也只是4歲而已。
  • 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在蘇臺胞面面觀)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中新網南京10月8日電題:(在蘇臺胞面面觀)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中新網記者朱曉穎  「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但之前很可能有過『接觸』:在香菇燉雞(方便)面『相遇』了幾次,又在橄欖油炒菌菇飯裡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有的人明明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後來走著走著,結局就截然相反了,雖然不排除一些時代影響,但更多的,還是事在人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
  • 楊家將作為將門世家的代表,在北宋歷史上其實並非第一名將世家
    從傳承時間和名將數量來說,折家將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北宋第一名將世家,其家族傳承歷史貫穿整個北宋,直到南宋初期仍有名將出現。楊家將名氣雖然很大,但實際為將者並不多楊家將由於各種文學作品的原因,應該算是兩宋最為出名的名將世家。不過,實際上楊家將只傳承了三代,傳承至第四代後便再也無史料記載了。
  • 京劇貓:星羅班在現代的稱呼,白糖是吃貨,武崧是武術世家!
    京劇貓是一部十分優秀的國產動漫,不管是劇情還是人物,都描述的十分好,比之一般的動漫好的簡直不要太多。那麼,若是星羅班來到現代,這些「小貓們,」會有著怎樣的稱呼呢?白糖,吃貨,開心果一枚。武崧,武術世家。在動漫中,武崧為打宗弟子,也是武家後人,一套棍法神乎其技,放在現在,武崧怎麼也得是一個武術世家吧!最好還是歷史上李小龍師傅的傳人,那就更厲害了,除了棍法,還有截拳道!不管是奧運會,還是參加什麼活動,只要包含武術,想必武崧都不會缺席,因為他好面子啊!
  • 精髓與靈魂,澳大利亞第一釀酒世家聯盟
    雖然澳大利亞建國時間不長,也沒有悠久的歷史,但澳洲的葡萄酒產業有著很強的傳承精神;雖然澳洲沒有像歐洲那樣上千年的歷史遺蹟,但澳洲擁有很多目前世界上最老的釀酒葡萄藤,並且澳洲的釀酒世家也經歷了幾代傳承。也許我們可以說澳大利亞是個相對沒什麼歷史的國家,但澳洲的葡萄酒產業絕不是「沒有歷史」的產業。
  • 鐵匠世家:六代人淬火打鐵百餘年
    這件事被全村人圍觀數日,七大姑八大姨都來看熱鬧,不知道鐵匠家的第五代、那個從小就「不著調」的渾小子崔熙明又要折騰出什麼新花樣?崔熙明(左)跟著小叔崔榮省學藝。崔家門裡鐵花四濺。第四代崔榮省:四裡八鄉贏得口碑 民間素有這樣的說法:人生三大苦,開山、打鐵、搖大櫓。崔家打鐵第一代崔慎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第二代崔金龍,鼎盛時已有四座打鐵爐,學徒者眾。
  • 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在蘇臺胞面面觀)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中新網南京10月8日電 題:(在蘇臺胞面面觀)臺灣「菌菇世家」大陸紮根 「臺三代」誓傳承「百年老店」  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但之前很可能有過『接觸』:在香菇燉雞(方便)面『相遇』了幾次,又在橄欖油炒菌菇飯裡
  • 中國最後一支千年世家,繼承人出生時軍隊護衛,省長親自坐鎮
    世家貴族這個詞大概在人類有社會起就慢慢形成了,在我國古代很常見,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真正能傳承到現在的卻非常少,周朝姬氏、唐朝李氏、明朝朱氏都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因為朝代的更迭、戰亂的頻發、世事的變遷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 《謝謝了,我的家》譚孝曾父子秀家風細節瘋狂圈粉
    節目中,京劇世家譚派傳人譚孝曾、譚正巖父子,享譽世界的「華人神探」李昌鈺,前國足主力隊員楊晨,多次榮獲一等功的禁毒警察張喆一同現身,為觀眾展現了各自令人讚嘆的家風文化。現場,譚家父子不僅用家風故事贏得一片點讚聲,其下意識擺出的端正「子午相」坐姿更是圈了不少粉。
  • 那些京劇名伶的梨園公子們,生活況味如何?
    對於官二代,富二代一直都不陌生,一出生就贏在了人生起跑線,在不同的領域風生水起,那麼,對於梨園公子,不知道多少人熟悉呢,他們都是京劇藝術家的後人,祖輩都是京劇名伶,如今都怎麼樣呢?梅蘭芳在梨園界有這樣一句話,「 男幹不過梅蘭芳,女幹不過劉喜奎」,一代大師梅蘭芳自然是梨園界佼佼者,他的後代大多都在京劇界,孫子梅瑋雖然不是梨園界的,從小就被送往少年宮學《二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