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譚派是京劇老生行當一大流派,開派大師譚鑫培在繼承老生「前三傑」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的基礎上,勇於革新創造,對京劇發展貢獻巨大。如今譚門已歷七代,經過譚鑫培、譚富英等幾代的創造,譚派藝術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影響廣泛而深遠。
譚派唱腔的豐富性。譚鑫培大師揣摩諸家,博採眾長,由武生入老生,將青衣聲腔化入老生腔調之中,集其大成,形成既渾厚細膩、低回婉轉,又高昂激越、韻味獨特的譚腔,受到社會各界的推賞。其主演的《定軍山》唱得高亢悽愴,有滋有味,儼然老黃忠再世,被拍成中國首部無聲片電影,載入了中國電影史冊。而《陽平關》他的唱念惟妙惟肖,雄渾蒼涼,傳唱甚廣,在晚清京劇老生行當形成「無腔不譚」。因此,梁啓超稱讚:「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世紀轟如雷。」
鑫培公之孫譚富英發揮嗓音嘹亮、底氣充沛的個人所長,「結合人物劇情,靈活變通,隨時乘勢,在繼承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了融會貫通,使其唱腔清脆甜亮、富麗流暢、噴口有力、吐字清晰、響遏行雲,形成了聞者如臨其境的『新譚派』特徵!為當時北京、上海的觀眾行家所熱衷。1933年,他與雪豔琴共同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京劇電影《四郎探母》,將京劇代代『死板硬套,刻板抄戲』提高到了『隨情合理,隨意生發,環境、自然、天人合一』的藝術大境界」!(王琴生、虞夢令《譚門傳七代》)
譚派表演的豐富性。京劇創建時期的老生戲,主要注重唱念。「前三傑」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皆如此。而譚鑫培從武生入老生,加強了做工表演,例如,他65歲還向女婿夏月潤虛心求教,把《英雄義》中史文恭與盧俊義的一套「對槍」,精神抖擻、一絲不苟地打下去,贏得滿堂彩,使老生戲更富動作性與觀賞性,把京劇老生戲從聽戲時代帶入了看戲時代。
譚富英繼承爺爺的優長,注重表演,演出《打金磚》能文能武,邊唱邊做,技巧嫻熟,高難度動作「吊毛」「搶背」「硬殭屍」等,翻得帥,摔得脆,把一位沉湎酒色、誤殺功臣、神志恍惚的封建帝王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與荀慧生合作加工的《翠屏山》更把楊雄與潘巧雲的對手戲表演得細緻入微,反映了兩位人物複雜細膩的心理活動,形象生動。
譚派劇目的豐富性。極富藝術創造力的開派大師譚鑫培,創編和修改了《戰太平》《失·空·斬》《珠簾寨》《碰碑》《奇冤報》《紅鬃烈馬》《捉放曹》《桑園會》等百餘出精品劇目,對京劇劇目奠基與建設,功勳卓越。譚富英也是如此,加工了一批古裝戲,如《翠屏山》《摘纓會》《戰宛城》《英雄義》等。譚富英之子譚元壽「能戲廣而精,如大武生戲《長坂坡》《連環套》《金錢豹》《野豬林》,短打武生戲《三岔口》《獅子樓》,猴戲《鬧天宮》,靠把老生戲《定軍山》《戰太平》,唱功戲《二進宮》《四郎探母》《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做工老生戲《問樵鬧府·打棍出箱》《桑園寄子》,現代戲《沙家浜》《草原烽火》《秋瑾》等。就是在《秦香蓮》中演韓琦,在《趙氏孤兒》中演趙武,在《摘纓會》中演唐狡也是光彩照人」。(《譚門傳七代》)。
去年是京劇大師譚鑫培先生誕辰170周年,北京京劇院在長安大戲院舉辦了「歷史輝煌·今日精彩——紀念譚鑫培誕辰170周年、譚富英誕辰111周年譚派劇目展演」,好戲連臺,精彩紛呈,全方位展示了譚派藝術的精華,連續上演了《定軍山》《陽平關》《鼎盛春秋》等一批譚派經典劇目,又舉辦了老中青老生流派專場及再傳弟子專場,展示了北京京劇院近年來注重傳承,挖掘優秀傳統老戲的實績。大軸戲《摘纓會》乃當年餘叔巖、楊小樓、梅蘭芳三位大師聯袂合作之經典骨子老戲,譚富英與譚元壽父子曾參演過此劇,大獲成功,轟動京師內外。這次展演,加上了前面《清河橋》一段,使之有頭有尾,更加完整。並由譚門第六代傳人譚孝曾,攜其子譚正巖,以及梅派第三代嫡傳弟子、男旦胡文閣擔綱重演,創造性地再現了昔日流派合作之輝煌。
(作者:秦華生,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