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如同印刷術將歐洲帶出中世紀一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正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電報、電話、報紙、廣播、電視……這些曾經的我們與這個世界聯繫的最重要方式,如今已經不再是獲得信息的唯一來源。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大大拓展了人們瀏覽新聞的內容和方式,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猛烈衝擊。
在這個繽紛而喧囂的時代,人們如何閱讀報紙,怎樣欣賞音視頻節目,又通過什麼感知外部世界、聆聽內心聲音?從本期開始,光明日報新傳媒版將通過《環球新媒體使用掠影》欄目刊發一系列文章,向廣大讀者展示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地區)民眾對於新媒體的選擇與偏好、理性與情感、堅守與創新——請記住,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產品,更有責任、素養和價值。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有著深厚的讀報傳統。在面積僅相當於內地一個普通直轄市大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僅日報就超過了二十份。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收費報紙不再是香港的主流,目前的香港已經形成了收費報紙、免費報紙、網絡新聞與手機、平板電腦新聞客戶端三足鼎立之勢。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蘇鑰機直言,雖然報紙在香港仍有廣告收入和市場,暫時不會消亡,但年輕人日益習慣用新媒體來獲取新聞,看收費報紙的越來越少,未來網絡媒體極有可能成為主流。
看收費報紙的讀者在減少
2013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電話隨機訪問了逾千名15歲以上的市民,發現超過六成香港人每周閱讀報紙。
香港人為什麼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讀報紙?蘇鑰機將原因歸結為三點:一是香港社會的變化比較大,一些重要的新聞對香港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一定影響;二是香港的報紙多,獲取報紙很方便;三是香港的新聞內容豐富,不同種類都有,「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喜歡吃什麼都可以找到」。
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傳統的收費報紙讀者在慢慢減少,閱讀免費報紙以及通過移動客戶端看新聞的人數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年輕人。
蘇鑰機認為,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子媒體在香港年輕受眾中已佔據主要地位,年紀較大的市民也在慢慢接受這種變化,網絡媒體以後會成為主流。不過他也強調,經常用社交媒體看新聞的人數比例在不同年齡層中區別非常大。「15~29歲的受訪者中,37%用社交媒體看新聞;在30~44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是16%;45~59歲的人群中僅有6%;60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則只有2%。」
香港年輕人目前也看免費報紙,但蘇鑰機認為這只是一個過渡,因為他們喜歡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來看新聞的趨勢非常明顯。
新舊媒體替代速度加快
「如果五年前有人問我,網上報紙會不會取代傳統報紙,我會說沒有那麼悲觀;但是在過去的兩三年,這個步伐突然快了很多。」談到新舊媒體更替的狀況,蘇鑰機認為香港這幾年的變化確實很快。「以前香港人坐地鐵,總是習慣拿著一份收費報紙看;大概五六年前,大家更多的是拿著免費報紙在地鐵看;而在過去一兩年,雖然看免費報紙的人還是很多,但是比例卻下降了,很多人開始通過手機看報,港鐵為此甚至要求乘客在搭乘電梯和進出車廂時不要低頭看手機,因為很危險。」
在香港,一個報業集團一般同時擁有幾個平臺,包括收費報紙、免費報紙、網上報紙和手機新聞。蘇鑰機認為,印刷報紙的受眾比例和普及程度會慢慢縮減,但是不會在三五年內完全消失。「傳統媒體的報導比較深入、全面、可信,還是很受讀者歡迎;新媒體則要考慮解決好廣告收入的問題——總之,大家情況不同,問題不同,優勢不同,在目前的階段既有競爭也有互補。」
而且,從全球範圍來看,蘇鑰機認為香港報業的情況相對要樂觀些。「香港經濟態勢不錯,報業廣告收入也不錯,新興媒體對報業的威脅雖然很大,但是比外國的情況好一些。當然從長遠來講,不同的平臺之間怎麼做,如何解決收入、讀者來源等問題,還需要媒體人去好好思考。」(光明網記者 鄭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