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淮,秋高氣爽。車子一出合肥城便上了高速,簌簌鄉風從窗縫襲入,頓時讓人氣清心怡。一路上,我們話今道古,很快便進入這次出行主題――秦朝末年,豪傑蜂起,西楚霸王項羽威懾天下,後來竟然霸也不成,王也不成,被漢軍追逼烏江而自刎。好在時人後人都沒冷落他,給他壘土成冢,築室建祠。
我們此行目的地是和縣烏江霸王祠。如今交通便捷,說話間就完成了幾百裡行程,車入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道,一轉彎即到叢林蔭繞的霸王祠前。霸王祠俗稱「霸王廟」,全稱為「西楚霸王靈祠」,距長江約摸千米略外,其間是為茂林、農田與江岸,站立祠前可眺茫茫江波,仿佛嗅得陣陣水氣,地形地貌導人思及《史記》「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的故事。唐相李德裕亦曾舟舶江濱,晨登荒亭,曠然遠覽,慨嘆「尚識艤舟之岸焉,知系馬之樹,望牛渚以悵然,嘆烏江之不渡」。真切如見時景。據水文史料記載,長江水位等高線,秦漢時期與現在的相差甚大,烏江亭就瀕臨長江,當年「亭長艤船待渡」的地方應在祠下不遠處。
祠堂坐山俯谷,居高臨下,遊人至此,景止仰止。據《和縣誌》記載,項羽兵敗垓下,渡淮南逃而於烏江之戰中慘敗遂自刎於此,當即被漢將瓜分遺體,事後當地百姓就地土葬項羽殘骸和血衣,是為「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叔父、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眼前的大祠是1992年擴建的,氣象嶄新,總佔地面積107畝。祠內外有項羽、虞姬、範增等人塑像,並漢闕、衣冠冢、墓道、烏江亭等十幾個古蹟景點和石獅、旱船、鍾、鼎、匾、碑等文物。觀覽大祠內外,別見漢、唐、明、清風格,誠可謂一祠薈萃千年風貌。霸王祠現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皖江經濟開發區重點旅遊景點,名馳中外――「新祠古貌」是霸王祠的外像特徵之一。
祠內塑有一尊2.6米高的黃楊木仿青銅霸王立像,是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獷悍似張飛,肅煞如鍾馗。我說,項羽真像未必這般模樣,他喋血江淮魂駐烏江時才虛31歲,正當風華英武之年,人們之所以如此給他繪像,大旨在突出與誇張他的拔山之力、蓋世之氣、雄傑之神、帥王之態。其人真像果如此,那與花貌仙姿的虞姬反差也太遠了吧。此話一出,大家都哈哈笑了,祠內空氣也似乎輕飄了許多。塑像上方,嵌懸橫匾,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四字如龍蛇飛遊,仿佛當年楚漢逐鹿中原、馳戰江淮之勢。左右側顧,東西山牆鑲嵌有毛澤東、黃鎮、賀敬之、李準、劉紹棠等詩文題書,還有趙樸初、林散之、韓美林、範曾的楹聯、匾額等。賦詠項羽其人其事其祠者有孟郊、李賀、杜牧、蘇舜欽、王安石、李清照、陸遊等眾多名家。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讀項羽紀》詩云:「天下不聞歌楚些,帳中唯見嘆虞兮!故鄉三戶終何在?千載烏江不洗悲。」集古今詩賦詞,足成甸甸書冊――「武德文治」是霸王祠的內質氣度之一。
千年霸王祠在漫長史程風雨中幾經毀敗,幾經復修,多有軼聞故事。如今流播人口的是上世紀中後期的兩則段子:一是「文革」期間,在翻江倒海的紅衛兵運動面前,這座「霸王靈祠」卻是霸氣靈氣蕩然無存,項羽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兩側廂房,一夕之間,改名掛牌,駐入烏江農業中學。二是1982年10月30日,秋高氣清,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安徽途經巢湖,在接見地方領導時興致勃勃吟誦起杜牧《題烏江亭》詩和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詩,當得知霸王廟被毀被佔情況後,當即指示儘快復修重建,並建議把杜、王二詩刻成碑,供遊人閱讀比較,品嘗不同意味。於是,地方政府撥專款,1985年即復建開放,1992年再行擴建――「否極泰來」是霸王祠的命運徵象之一。
霸王祠西側碑廊大門口矗立一座碑刻,橙色大理石片疊砌的碑體中嵌漆面大理石刻十分醒目,這是毛澤東於1939年2月22日手題杜牧《題烏江亭》詩,詩云:「勝負兵家事有之,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材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首句「負」原詩為「敗」,「有之」原為「不期」,次句「辱」原為「恥」,第三句「材」原為「才」。)祠內也許最能令人駐足、最能聚眾議論的似乎不在於杜牧詩意的讀解,而在於思悟毛澤東當年因何於日理萬機之時題寫本詩,並改動字詞。眾所周知,被毛澤東點評研究的古代帝王將相中項羽屬最多最重亦最深刻者之一。毛澤東眼裡的項羽雖有多重性,可題書杜詩是在中國人民抗擊日寇與其他反動派的最艱苦時期,他顯然是期望國民多有項羽那種英勇奮鬥的氣概與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一點大約不為妄測,從其所改動的字詞比較中足可窺旨幾分。作為人,男人,軍人,將軍,項羽血性剛烈,人格自守。國人皆有之,漢奸何多如蛆,抗戰何久八年――「生死雄傑」是霸王祠的建築主題之一。
古諺曰「勝者為王敗者賊」,如項羽「生為人傑,死為鬼雄」者甚為罕見。古代宮苑殿祠建築似有一條天規,皇帝方可舍所百間,而霸王祠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只少個半間而已,足見其魂魄在地下,靈位居高空。霸王去千年,英氣存萬古。其人其名其祠作為「英雄崇拜」的典型而名響古今,聲聞中外。導遊小組介紹旅遊情況時說「來此遊覽的外國人以日本人居多」,在她似不經意,於我視為大謎。我竊思,在日本人那裡也許是把「項羽精神」視為「武士道精神」之源來岸拜觀仰來承繼。我猜中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千年大祠面前,中華國人應作何觀、應作何想,應當從項羽身上獲取什麼樣積極有用的東西呢?「男人之氣度」、「軍人之血性」、「將士之魂魄」、「烈士之品格」?是耶非耶,見仁見智――「敗亦英雄」是霸王祠的文化精神之一。
天色近晚,暮雨將至,我們帶著種種體悟移步而去。驀然回首,頓生三願:一願靈祠萬古長存,二願霸王精神不滅,三願文化旅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