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
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就像杜牧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歷史不能假設,霸王若肯回江東,他就不是驕傲的項羽了。再說了,天下大勢基本已明,人心思定,江東人民還是否願意和他再來一次猶未可知。就如王安石所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性格決定命運,即使江東父老願意,以項羽的性格,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數,可能只是徒增多年戰亂和民不聊生罷了。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一、貴州之烏江
很多不好好吃飯,愛吃點兒榨菜開胃的朋友一定會很快聯想起一個名字:烏江榨菜。這個烏江是項羽自刎的烏江嗎?此烏江,是長江上遊的一個支流,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從貴州北部流出,進入重慶東南,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37公裡。在先秦至唐代稱之為牂牁江,內江水、涪陵水等。唐朝時因設黔中道,因此唐宋又稱其為黔江,烏江之名始於元朝時,蒙古人南下用蒙語記下的名字,後來音譯就成了烏江。也就是說,在垓下之戰時的秦末,黔渝之境內的烏江並不叫烏江,雖然烏江現在很出名,但是顯然和項羽自刎的烏江無關。
二、廣西之烏江
在廣西境內也有一條叫烏江的河流,它是珠江水系西江潯江段的支流。這條烏江發源於廣西貴港市平南縣東王頂東麓,在平南縣城匯入潯江。這條烏江的河道僅長約30公裡。
三、湖南之烏江
湖南省內最著名的河流是湘江,也是湖南的母親河,它有一條二級支流也叫烏江。它發源於湘潭市湘鄉縣羚羊山北麓,在寧鄉市歷經鋪街道南太湖村和溈江匯合,全長約 79.5 公裡。
四、江西之烏江
江西省內最大的河流贛江,是長江的支流,贛江也有很多支流,其中有一條比較大的支流也叫烏江。發源於贛州市寧都縣和撫州市樂安縣交界之處的靈華山西側、吉安市永豐縣大坪山東麓,主河長約167公裡。
楚漢爭霸之時,項羽、劉邦雙方最後大決戰的垓下之戰古戰場,位於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四十裡的沱河北岸。廣西、湖南、江西境內的這幾條烏江和貴州的烏江一樣,遠離垓下之戰的主戰場,因此都不是項羽自刎之烏江。
接下來還有兩個烏江,它們位於安徽省境內,都有可能是項羽自刎的地方。一個是安徽阜陽的烏江,一個是安徽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
一、安徽阜陽之烏江
作為沙潁河的支流,烏江發源於亳州市利辛縣李寨,向南流經阜陽市潁東區、潁上縣江口鎮,過烏江閘匯入沙潁河,全長約33公裡。這裡距離靈璧不遠,項羽會不會在這裡自刎的呢?
我們看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陰陵在哪裡?正義括地誌云:「陰陵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西北六十裡。」通過這些資料記載,基本上可以確定項羽此時已經渡過淮河了,而阜陽則位於淮河以北。雖然項羽在此迷路,但是淮河他肯定不會搞錯,絕不會再北渡淮河,因此阜陽的烏江並非我們要烏江。
二、馬鞍山和縣之烏江
在馬鞍山和縣東北約20公裡,有個烏江鎮,鎮名來自於鎮北的一條小河烏江河,在烏江河入長江之處被稱為烏江浦,是東渡長江的渡口。《水經注》記載:「江水又北得黃律口,即烏江渡也。又鎖石港,在舊烏江縣東北五十裡,入大江」。秦漢時期在此設置驛亭,名烏江亭,設烏江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裡設一亭,設有亭長一職。劉邦的泗水亭長和烏江亭長是一個級別。
項羽逃至此處,烏江亭長為他準備好渡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奈何項羽心中愧疚,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東渡,率部下同追擊而至的漢軍做最後一次慘烈的搏殺,然後自刎而亡。千年的滄海桑田,烏江河早不知所蹤,不過在如今的和縣烏江鎮南駟馬山引江水道邊上,有烏江霸王祠,千百年來被人們認為是當時項羽最後搏殺和自刎之地。
不過,也有人對此有過質疑,如歷史學家計正山就曾發表學術論文論述項羽其實是戰死而非自刎,也不是在烏江,而是在今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幾千年來,人們已經接受項羽烏江自刎這種說法,項羽雖然敗了,但是在精神層面他突破了成王敗寇的限制,還是很多人喜歡他寧死不苟且的豪情與悲壯,這就足夠了。歷史的真真假假,誰能說清,有時糊塗一些,未嘗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