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2021-01-09 地圖帝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

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就像杜牧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歷史不能假設,霸王若肯回江東,他就不是驕傲的項羽了。再說了,天下大勢基本已明,人心思定,江東人民還是否願意和他再來一次猶未可知。就如王安石所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性格決定命運,即使江東父老願意,以項羽的性格,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數,可能只是徒增多年戰亂和民不聊生罷了。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一、貴州之烏江

很多不好好吃飯,愛吃點兒榨菜開胃的朋友一定會很快聯想起一個名字:烏江榨菜。這個烏江是項羽自刎的烏江嗎?此烏江,是長江上遊的一個支流,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從貴州北部流出,進入重慶東南,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37公裡。在先秦至唐代稱之為牂牁江,內江水、涪陵水等。唐朝時因設黔中道,因此唐宋又稱其為黔江,烏江之名始於元朝時,蒙古人南下用蒙語記下的名字,後來音譯就成了烏江。也就是說,在垓下之戰時的秦末,黔渝之境內的烏江並不叫烏江,雖然烏江現在很出名,但是顯然和項羽自刎的烏江無關。

二、廣西之烏江

在廣西境內也有一條叫烏江的河流,它是珠江水系西江潯江段的支流。這條烏江發源於廣西貴港市平南縣東王頂東麓,在平南縣城匯入潯江。這條烏江的河道僅長約30公裡。

三、湖南之烏江

湖南省內最著名的河流是湘江,也是湖南的母親河,它有一條二級支流也叫烏江。它發源於湘潭市湘鄉縣羚羊山北麓,在寧鄉市歷經鋪街道南太湖村和溈江匯合,全長約 79.5 公裡。

四、江西之烏江

江西省內最大的河流贛江,是長江的支流,贛江也有很多支流,其中有一條比較大的支流也叫烏江。發源於贛州市寧都縣和撫州市樂安縣交界之處的靈華山西側、吉安市永豐縣大坪山東麓,主河長約167公裡。

楚漢爭霸之時,項羽、劉邦雙方最後大決戰的垓下之戰古戰場,位於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四十裡的沱河北岸。廣西、湖南、江西境內的這幾條烏江和貴州的烏江一樣,遠離垓下之戰的主戰場,因此都不是項羽自刎之烏江。

接下來還有兩個烏江,它們位於安徽省境內,都有可能是項羽自刎的地方。一個是安徽阜陽的烏江,一個是安徽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

一、安徽阜陽之烏江

作為沙潁河的支流,烏江發源於亳州市利辛縣李寨,向南流經阜陽市潁東區、潁上縣江口鎮,過烏江閘匯入沙潁河,全長約33公裡。這裡距離靈璧不遠,項羽會不會在這裡自刎的呢?

我們看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陰陵在哪裡?正義括地誌云:「陰陵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西北六十裡。」通過這些資料記載,基本上可以確定項羽此時已經渡過淮河了,而阜陽則位於淮河以北。雖然項羽在此迷路,但是淮河他肯定不會搞錯,絕不會再北渡淮河,因此阜陽的烏江並非我們要烏江。

二、馬鞍山和縣之烏江

在馬鞍山和縣東北約20公裡,有個烏江鎮,鎮名來自於鎮北的一條小河烏江河,在烏江河入長江之處被稱為烏江浦,是東渡長江的渡口。《水經注》記載:「江水又北得黃律口,即烏江渡也。又鎖石港,在舊烏江縣東北五十裡,入大江」。秦漢時期在此設置驛亭,名烏江亭,設烏江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裡設一亭,設有亭長一職。劉邦的泗水亭長和烏江亭長是一個級別。

項羽逃至此處,烏江亭長為他準備好渡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奈何項羽心中愧疚,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東渡,率部下同追擊而至的漢軍做最後一次慘烈的搏殺,然後自刎而亡。千年的滄海桑田,烏江河早不知所蹤,不過在如今的和縣烏江鎮南駟馬山引江水道邊上,有烏江霸王祠,千百年來被人們認為是當時項羽最後搏殺和自刎之地。

不過,也有人對此有過質疑,如歷史學家計正山就曾發表學術論文論述項羽其實是戰死而非自刎,也不是在烏江,而是在今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幾千年來,人們已經接受項羽烏江自刎這種說法,項羽雖然敗了,但是在精神層面他突破了成王敗寇的限制,還是很多人喜歡他寧死不苟且的豪情與悲壯,這就足夠了。歷史的真真假假,誰能說清,有時糊塗一些,未嘗不是件好事?

相關焦點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項羽烏江不自刎,捲土重來也可知,霸王別姬只是傳奇故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可以看出李清照對項羽烏江自刎的讚賞。通過歷史我們知道:秦朝末年,二世皇帝胡亥昏庸兇暴,六國遺臣和許多人都乘機起兵,其中以項羽和劉邦兩部最為強大。劉、項共事楚懷王,並接受懷王「先入關為王」的約言,分兵兩路攻秦。公元前207年末到206年初,劉邦、項羽先後攻入鹹陽,推翻了秦王朝。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到底對他的屍首做了什麼?
    那麼,《史記》所載的"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到底哪一個是項羽的結局?他的墳冢也真因當初他被肢解而散落各地?01"烏江自刎"與"身死東城"並不衝突我們都熟悉霸王烏江自刎一事。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一前一後地留下了項羽"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兩個說法。
  • 專家稱項羽並非自刎烏江 民間傳說不可信
    中學教師質疑「烏江自刎說」 國內最早的項羽死地新說的公開報導,始於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登的《項羽究竟死於何地?》一文,文章作者是計正山,時任定遠二中教師。他首次質疑烏江自刎的真實性,依據史書上長期被人忽略的說法,正式提出項羽「身死東城」一說。
  • 項羽自刎地烏江地名考究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烏江位於江蘇南京浦口與安徽馬鞍山和縣交界處。在地圖中查看,兩省卻各有一處烏江鎮,兩鎮也僅隔一條河,烏江地名的歷史由來及歷史意義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烏江因項羽自刎聲名遠揚  兩千多年前,項羽為秦漢之際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因一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年底,項羽被圍困於垓下,人少糧盡,漢軍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 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
  • 項羽死亡之謎終於被揭開!學者:根本沒有自刎,他沒到烏江就死了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結局報之以深深地同情,認為他不應該自刎烏江,而是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國人的價值觀裡,自古同情悲情英雄,這也是項羽能有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一個問題屢屢被提及,說的是項羽當年真走投無路,非要自刎烏江嗎?詩人杜牧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他在《題烏江亭》中為項羽鳴不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項羽烏江自刎後,為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魯迅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的事情,讓很多英雄人物都垂淚,不過這是屬於項羽的人生,一輩子都大丈夫霸氣然也,戰爭敗北之後,覺得沒有臉見江東的父老鄉親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在項羽死後,劉邦的做法卻非常缺德,或許如果項羽之前知道劉邦會這樣對他,當初不選擇自刎,而選擇過江東捲土重來,也未可知。項羽烏江自刎後,為了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 項羽烏江自刎後,虞姬決然殉情,事實果真如此嗎?
    西楚霸王項羽和寵妾虞姬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被世人口口稱頌、惋惜慨嘆,還被許多戲曲家和音樂家編繹成了悽美的文藝作品,一如京劇名段《霸王別姬》、又如歌手屠洪剛的經典成名曲《霸王別姬》。 面對垓下之圍,項羽自當於困境中拼盡全力再度一搏,即便是冒死也要突出重圍。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
    楚霸王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楚漢爭霸的時候,很多人是佩服項羽的,還有很多人說劉邦是個奸詐小人,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最終劉邦勝利了,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當時的項羽命名可以度過烏江的,然後重新再來,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
  • "霸王"項羽戰死地點成爭論熱點 並非烏江自刎?
    最近,霸王項羽「戰死定遠」的新說在媒體上異軍突起,這一說法因為衝擊了霸王烏江自刎的傳統說法,一時成為學界的爭論熱點。  爭論同樣炒熱了人們對項羽敗退路線的關注。垓下之戰後,不可一世的蓋世英雄如何節節敗退?在走向人生末路時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重溫項羽敗退路線的打算隨之列入一些專家和旅遊愛好者的日程。
  •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馬變成山,他騎的這匹馬有什麼來歷?
    項羽馳騁疆場,所向披靡,全依賴胯下烏騅寶馬。烏騅馬通體油黑放亮,全身沒有一根雜毛,四蹄子處有一樣齊的白毛,非常漂亮。項羽兵敗自刎,此馬亦跳進烏江,消失在江水中。此馬名叫騅,後世人稱烏騅馬,傳說是野馬,無人能馴服,項羽少年英雄,縱身跳上馬背,一路狂奔,直到烏騅馬渾身冒汗,筋疲力盡,恰好路過一片樹林,項羽就勢抓住一棵樹,想把馬累趴下,誰想馬一個緩衝,項羽加緊兩腿,卻把樹連根拔起,項羽哈哈大笑,這難道不是老天送我禮品嗎!本土的純種中國馬一般沒有超過一米五的;只有中世紀改良過的歐洲重型挽馬,才能達到一米八高。
  •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烏江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為什麼當初項羽不肯過江東?秦朝滅亡後,各路諸侯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攻伐。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實力最強,兩者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隨著戰事的進展,漢軍越戰越勇,楚軍連戰連敗,劉邦最終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 故事: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烏江」在安徽,而非貴州的烏江
    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處的「烏江」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而不是貴州省長江支流的那條烏江。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後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霸王祠位於烏江鎮以南1.5公裡素有「中國氧吧」之稱的鳳凰山上,是馬鞍山、南京、蕪湖的交會地,距離南京浦口僅一橋之隔。
  • 南京發現楚漢爭霸戰場遺址,虞姬去向之謎解開,項羽或許並未自刎
    比如有人說項羽在垓下逃亡時把虞姬留在了垓下。還有流傳比較廣泛的,就是帶著虞姬突圍至陰陵地區後,虞姬選擇了自刎。 只是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唐代才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並非是歷史的真實情況,而是後人為了烘託霸王悲涼而加入的戲碼。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虞姬最後到底去哪裡了?是否真留在了垓下沒有逃亡呢?
  •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公元前202年秋天,經張良、陳平兩人的提醒,劉邦撕毀和約,朝項羽追擊,拉開了楚漢之間最後一次決戰的序幕。唱得人肝腸寸斷,直欲以死相隨,善解人意的虞姬拔劍自刎了。痛不欲生的項猛男草草地將虞姬埋葬後,帶著八百壯士開始突圍。韓信可不管你傷心還是什麼情況,派灌嬰率兵五千繼續尾行。 項猛男一路奔逃,手下越來越少,直到東城這個地方,被烏江攔住了去路,而跟在他身邊的壯士只剩下了二十八人。有船夫願意渡項猛男過江,項猛男想到自己如今落魄至此。
  • 劉邦去世前終於知道,當年烏江岸邊,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願跑路
    大家都知道霸王別姬和鴻門宴等著名的歷史故事,這其中都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項羽。項羽從小力大無比,長大以後更是驍勇善戰武藝高強,被人稱為楚霸王。當時項羽和後來的漢王劉邦展開了權力爭奪的戰爭,而最終的結局歷史也告訴我們了,項羽輸了這一仗,死於烏江。
  • 項羽破釜沉舟擊敗20萬秦軍,為何四面楚歌后烏江自刎?士氣很重要
    破釜沉舟的時候,項羽意氣風發,起義軍是為了推翻暴秦,所以鬥志昂揚。這一戰獲勝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軍的士氣被項羽給激勵起來了。烏江自刎前,項羽的楚軍與漢軍分爭天下。此刻楚軍腹背受敵,而且四面楚歌之後,士兵們喪失了士氣,自然是無法獲取勝利的。
  • 項羽烏江自刎6年後,江東子弟捲土重來,雖戰敗卻與劉邦玉石俱焚
    項羽個人實力非常強悍,清朝文壇女才李晚芳曾評價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然而項羽自小不願意學習兵法,在多次大勝後剛愎自用的缺點也暴露出來。他大肆破壞鹹陽城,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殺害已經投降了的秦王子嬰。後來他甚至懷疑麾下第一謀士——被他尊稱為亞父的範增,與部下逐漸離心離德。
  • 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竟被分屍還成全了延續千年的名門望族!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後世多少人只要一提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沖天豪氣,然後就是慨然長嘆……儘管論起細節,項羽的很多所作所為都讓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這些,不妨礙他在我們大部分人心中是個大丈夫,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