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後,虞姬決然殉情,事實果真如此嗎?

2020-12-25 騰訊網

西楚霸王項羽和寵妾虞姬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被世人口口稱頌、惋惜慨嘆,還被許多戲曲家和音樂家編繹成了悽美的文藝作品,一如京劇名段《霸王別姬》、又如歌手屠洪剛的經典成名曲《霸王別姬》。

面對垓下之圍,項羽自當於困境中拼盡全力再度一搏,即便是冒死也要突出重圍。天際將明,項羽悲歌一曲後,與愛妾虞姬戚戚然訣別。此後,項羽雖然殺出重圍卻未能最終逃過漢兵的追擊,一代豪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在烏江邊自刎身亡。

英雄末路,美人何安?!千百年來,人們大都認為虞姬飲劍自殺,在亂世中為他們悽美悲壯的愛情畫上了一個絕美的句號。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歷史上的虞姬其人

自古美人伴英雄,西漢時期陸賈的《楚漢春秋》及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曾提到了虞姬其人,她乃是西楚霸王項羽身邊獨一無二的寵妾,姿容姣麗,能文能武,擅長舞劍。

野史中曾記載,虞姬本是沭陽縣顏集鄉人,自項羽揭竿起義時就陪伴在他的身邊,項羽氣宇軒昂、勇猛無比,虞姬傾慕英雄,與項羽形影不離,夫妻感情甚篤,就連項羽連年四處徵戰都始終把虞姬帶在身邊。

項羽一路爭鬥廝殺,最終與勁敵劉邦正式交鋒,欲爭奪天下,史稱「楚漢爭霸」。公元前202年,在經歷了數度交戰後,項羽不幸被劉邦的漢軍圍困於垓下。趨向敗局的項羽半夜睡不著,又聽到四周響起了楚歌,便披衣下床,在帳中飲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旁相伴的虞姬隨軍侍奉了項羽多年,怎會聽不出霸王心中的英雄氣短、悲壯倉惶。作為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女性,在那個危機四伏的至暗時刻,虞姬淚滿雙眸,拔出大王腰間的劍來為其舞上了最後一曲,便毅然飲劍自殺、殉情保節,體現了虞姬忠貞剛烈的鮮明性格。

虞姬自刎是真是假,歷史並無確著記錄

眾所周知,後人寫史,尤其是那些正史典籍的作者,如果他們沒有親身去經歷那些歷史場景,為了編撰書籍,他們一定是要廣為搜集並參考前人的史稿文著來摘抄並加以引用的。

我們如今能找到的對霸王別姬這段歷史記載最早的史書就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那麼司馬遷是如何知道距其60多年前發生的歷史史實的呢?

《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言及: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而接其後事。可見,司馬遷撰寫《史記》之時,一定參考了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一書。

而翻閱《楚漢春秋》和《史記》,大家一定會深感奇怪的是,2本書中都沒有提及虞姬自殺身亡,以及虞姬香消玉殞後項羽的哀悼和對亡妻的處置。有人說,項羽都自身難保了,根本顧不上什麼深切哀痛和安置悼亡,只一心想著如何突出重圍、殺出一條生路去了。可史實果真如此嗎?

虞姬的結局很可能並非自殺,而是被項羽所迫殺

無數民間唯美悽婉的「美學」作品中,無一例外地都在傾力塑造虞姬之死的感人性和藝術性。虞姬先於項羽而死,是她選擇從一而終的現實皈依,展現了中國傳統女性對夫君的忠貞和對愛情的不渝。

而正史史籍中卻始終未曾找到虞姬的具體結局,一種可能是史學家不知道虞姬的結局,故而沒有去寫;另一種可能是虞姬真正的結局是史學家不希望寫出來公之於眾的。

宋代有一本地理志,名為《太平寰宇記》,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虞姬冢於縣東南六十裡,高六丈。即項羽敗,殺虞姬葬此。《太平寰宇記》考據精準,廣泛引用了歷代史書、地誌、碑刻、文集等,多註明引用出處,可以說是一本保留了大量珍貴史料的地理志。而恰恰是在這樣一本既包含人文又囊括地理的一本地誌中卻提到了虞姬的結局——被項羽所迫殺。

那麼項羽為何要殺虞姬,他有明確的動機嗎?

將時間的輪盤再次撥回到項羽吟唱《垓下歌》的那一夜,項羽悲歌道:天明時我將冒死殺出重圍,美人你將如何呢?虞姬聽到項羽問了這樣一句話,心中頓時明白了一切——前路兇多吉少,項羽很為難,哪個大丈夫都不願自己的女人成為其他男人股掌下的玩物。

項羽自知在劫難逃,卻不願心愛的虞姬落入別人之手,他的意圖很明確:作為我的女人,虞姬不能再活下去了。

聰明的虞姬洞悉了一切又能如何,橫豎都難逃一死,她只好從項羽的腰間拔出了寶劍,含淚說了一句:妾身生隨大王,死亦絕不離棄,大王!請多保重!然後,虞姬把劍刃對準了玉頸,略一用力便在心愛的夫君面前香消玉殞了。

有人說這樣講是不是純屬胡編亂造,實則不然,試想,如果項羽不想讓虞姬赴死,以他的蓋世武功和迅猛的身手,怎會輕易讓一個纖弱的女子從自己的腰間拔走了寶劍,又怎麼會眼睜睜地看著她橫頸自刎呢?!

至此,我們大體上可以進行這樣一種推斷:小心眼的項羽非常希望美麗無雙的虞姬為自己保全了名節,彼時四面楚歌的他已然不希望虞姬這樣一頂一的美人再存活於世、淪落到其他男人手中。於是,他用言語暗示了虞姬,而虞姬明白了項羽不想帶著自己突圍,只好選擇自戕於當場。

而若根據《太平寰宇記》中的說法,項羽在兵敗之際又不肯回到江東,又怕自己死後虞姬遭受侮辱,只好先殺掉虞姬並埋葬入土。

這種說法其實與上面的推斷並無二致——虞姬並不情願自我了結,一切只是因為項羽一心想要虞姬赴死,期望虞姬為其保全名節、從一而終。

這樣看來,虞姬終究沒有逃出成為無辜犧牲品的命運,她的死,是被迫的、也是無奈的。虞姬的死成全了一段悽美完滿的愛情、襯託出了一代英雄身處末路之時的悲壯。對此,有學者表示說:真相難以接受!

誠然,大家都希望虞姬和項羽的愛情是至純至真的、可歌可泣的。但如果站在項羽的立場上,是否能感受到一代西楚霸王對愛妾的濃情,以及對其無法終身守護的痛苦和無奈呢?

相關焦點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專家稱項羽並非自刎烏江 民間傳說不可信
    中學教師質疑「烏江自刎說」 國內最早的項羽死地新說的公開報導,始於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登的《項羽究竟死於何地?》一文,文章作者是計正山,時任定遠二中教師。他首次質疑烏江自刎的真實性,依據史書上長期被人忽略的說法,正式提出項羽「身死東城」一說。
  • 項羽兵敗自刎後,虞姬和項羽的族人們下場如何?
    項伯勸諫說:「現在誰勝誰負還不好說,你現在煮了劉邦的爹,不怕他將來用更狠的手段報復你嗎?」在當時,天下大勢的走向已經很明朗了,韓信已經攻下趙國和代國,彭越攻下了梁國,項羽敗局已定。項伯的一番勸諫,讓頭腦發熱的項羽冷靜了下來,他只好放棄煮掉劉太公的想法。
  • "霸王"項羽戰死地點成爭論熱點 並非烏江自刎?
    最近,霸王項羽「戰死定遠」的新說在媒體上異軍突起,這一說法因為衝擊了霸王烏江自刎的傳統說法,一時成為學界的爭論熱點。  爭論同樣炒熱了人們對項羽敗退路線的關注。垓下之戰後,不可一世的蓋世英雄如何節節敗退?在走向人生末路時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重溫項羽敗退路線的打算隨之列入一些專家和旅遊愛好者的日程。
  • 故事: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烏江」在安徽,而非貴州的烏江
    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處的「烏江」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而不是貴州省長江支流的那條烏江。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後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霸王祠位於烏江鎮以南1.5公裡素有「中國氧吧」之稱的鳳凰山上,是馬鞍山、南京、蕪湖的交會地,距離南京浦口僅一橋之隔。
  •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馬變成山,他騎的這匹馬有什麼來歷?
    項羽馳騁疆場,所向披靡,全依賴胯下烏騅寶馬。烏騅馬通體油黑放亮,全身沒有一根雜毛,四蹄子處有一樣齊的白毛,非常漂亮。項羽兵敗自刎,此馬亦跳進烏江,消失在江水中。此馬名叫騅,後世人稱烏騅馬,傳說是野馬,無人能馴服,項羽少年英雄,縱身跳上馬背,一路狂奔,直到烏騅馬渾身冒汗,筋疲力盡,恰好路過一片樹林,項羽就勢抓住一棵樹,想把馬累趴下,誰想馬一個緩衝,項羽加緊兩腿,卻把樹連根拔起,項羽哈哈大笑,這難道不是老天送我禮品嗎!本土的純種中國馬一般沒有超過一米五的;只有中世紀改良過的歐洲重型挽馬,才能達到一米八高。
  • 南京發現楚漢爭霸戰場遺址,虞姬去向之謎解開,項羽或許並未自刎
    比如有人說項羽在垓下逃亡時把虞姬留在了垓下。還有流傳比較廣泛的,就是帶著虞姬突圍至陰陵地區後,虞姬選擇了自刎。 只是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唐代才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並非是歷史的真實情況,而是後人為了烘託霸王悲涼而加入的戲碼。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虞姬最後到底去哪裡了?是否真留在了垓下沒有逃亡呢?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到底對他的屍首做了什麼?
    那麼,《史記》所載的"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到底哪一個是項羽的結局?他的墳冢也真因當初他被肢解而散落各地?01"烏江自刎"與"身死東城"並不衝突我們都熟悉霸王烏江自刎一事。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一前一後地留下了項羽"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兩個說法。
  •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烏江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為什麼當初項羽不肯過江東?秦朝滅亡後,各路諸侯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攻伐。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實力最強,兩者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隨著戰事的進展,漢軍越戰越勇,楚軍連戰連敗,劉邦最終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 虞姬與項羽的愛情,結局竟然是這樣
    在歷史上,項羽因為被劉邦圍困,不得不在烏江自刎,離開了這個世界,成為了永世的英雄,然而深愛她的一個女人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被項羽殺死的嗎。先來了解一下她的生平,虞姬又稱虞美人,出生於吳中,是個美人,傳言她相貌傾國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所以有了這個美稱,後來一次在跳舞的時候被項羽看中,最後成為了她的女人,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著項羽,後來是在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是在楚營內自刎而死,因此這個霸王別姬,也便成為了永世演繹的佳話。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
  • 虞姬自刎前到底說了什麼?項羽淚如雨下
    次年九月,即陳勝大澤鄉起義後兩個月,他和叔父項梁殺死會稽郡守殷通,舉兵反秦。遂率領八千精兵渡江作戰,連連獲勝。英布、劉邦等起義將領都來會合。過兩年,在得到陳勝犧牲的確切消息後,聽取謀士範增的意見,立楚室後裔熊心為楚懷王,定都盱胎,建立了秦末第二個農民政權,繼張楚政權後成為反秦的中心。不久,項梁因驕傲輕敵,被秦將章邯偷襲,戰死。而後,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全面負責救趙戰事。
  • 項羽自刎地烏江地名考究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烏江位於江蘇南京浦口與安徽馬鞍山和縣交界處。在地圖中查看,兩省卻各有一處烏江鎮,兩鎮也僅隔一條河,烏江地名的歷史由來及歷史意義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烏江因項羽自刎聲名遠揚  兩千多年前,項羽為秦漢之際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因一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年底,項羽被圍困於垓下,人少糧盡,漢軍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在烏江自刎,楚滅漢興公元前202年秋天,經張良、陳平兩人的提醒,劉邦撕毀和約,朝項羽追擊,拉開了楚漢之間最後一次決戰的序幕。項猛男有個紅顏知己叫虞姬,又有一匹駿馬騅,值此悲情之際,項猛男吼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千古絕唱。唱得人肝腸寸斷,直欲以死相隨,善解人意的虞姬拔劍自刎了。痛不欲生的項猛男草草地將虞姬埋葬後,帶著八百壯士開始突圍。韓信可不管你傷心還是什麼情況,派灌嬰率兵五千繼續尾行。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
    楚霸王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楚漢爭霸的時候,很多人是佩服項羽的,還有很多人說劉邦是個奸詐小人,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最終劉邦勝利了,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當時的項羽命名可以度過烏江的,然後重新再來,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
  • 項羽烏江自刎後,為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魯迅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的事情,讓很多英雄人物都垂淚,不過這是屬於項羽的人生,一輩子都大丈夫霸氣然也,戰爭敗北之後,覺得沒有臉見江東的父老鄉親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在項羽死後,劉邦的做法卻非常缺德,或許如果項羽之前知道劉邦會這樣對他,當初不選擇自刎,而選擇過江東捲土重來,也未可知。項羽烏江自刎後,為了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 項羽死亡之謎終於被揭開!學者:根本沒有自刎,他沒到烏江就死了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結局報之以深深地同情,認為他不應該自刎烏江,而是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國人的價值觀裡,自古同情悲情英雄,這也是項羽能有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一個問題屢屢被提及,說的是項羽當年真走投無路,非要自刎烏江嗎?詩人杜牧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他在《題烏江亭》中為項羽鳴不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姓虞就不叫翠,此生只做你的虞氏美人———項羽虞姬
    項羽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身上散發著的是一種貴族氣質,骨子裡面有著貴族的傲氣,這是滿身都是地痞流氓氣質的劉邦無法匹及的。然而正是這種貴族的傲氣,使得他不願橫渡烏江,因為他無言面對他的江中以及江中父老。他最終自刎於烏江。
  • 上虞不僅有梁祝愛情故事,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才更傳奇感人呢!
    對於當時而言,拔劍自刎恐怕也是她人生唯一的選擇與結局,正如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楊維楨認為:「虞姬自刎,不僅是妻子對丈夫的守貞,女人對自身的守貞,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垂危之時,臣民如何「答危主,報家園」的民族大義,以此也激勵起項羽重新殺出突圍的鬥志。」 當晚,項羽含淚跨上烏騅馬,率領江東子弟800多精銳騎兵衝出重圍,渡過淮河,與漢兵廝殺搏鬥,士兵們傷亡慘重,最終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