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竟被分屍還成全了延續千年的名門望族!

2020-12-23 趣正史

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從不搬運。內容源於史料,從不戲說。寫作不易,認真寫作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後世多少人只要一提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沖天豪氣,然後就是慨然長嘆……儘管論起細節,項羽的很多所作所為都讓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這些,不妨礙他在我們大部分人心中是個大丈夫,大英雄!

垓下古戰場,位於安徽靈璧境內

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突圍後因為一「田父」(種田老頭)的錯誤指路,導致最後烏江自刎,項羽時代結束。當然自刎還不是最後結局,《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王翳取其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一個蓋世英雄,竟落得被爭相分屍的下場,真是讓人無話可說。如若我是劉邦,我一定會下令要給項羽留個全屍然後厚葬,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自己,何況,畢竟還曾並肩作戰過。

弘農楊氏一門,千年不衰

那分屍項羽的五人當中,有一個「郎中騎楊喜」,事後因功被封為「赤泉侯」,而就是這個籍籍無名,讀史的人可能連他的名字都不會掃一眼的楊喜,誰又能知道其後世竟然出了那麼多大人物,這楊氏一門就成延續千年不衰的名門望族「弘農楊氏」。

東漢名城楊震之墓位於陝西華陰(弘農)

赤泉侯楊喜的曾孫楊敞,在漢昭帝時代曾官至丞相、大司農,此後楊氏一門名人不絕,東漢的楊震至楊彪,四代人皆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還有被曹操殺了的超高智商的楊修,西晉的權臣楊駿,直至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有爭議)、大司徒楊素,及至唐朝的楊玉環、楊國忠等等皆為弘農楊氏後人。

弘農楊氏的名聲太大,以至於很多姓楊的成名以後都要把自己的祖籍往弘農楊氏上靠,以表明自己出身名門望族。上面說的有爭議的隋文帝楊堅就有人考證說並非真正弘農楊氏一族。

如今的弘農楊氏後人

好了,不提楊氏,話轉項羽。

項羽死後,頭被送往山東,因為只有山東人不肯投降,直到見到項羽的人頭才歸順漢軍,於是劉邦「故以魯公禮葬項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即將項羽的人頭葬於山東「谷城」,即現在的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項羽墓

成者王侯敗者寇,如今的霸王墓,荒草萋萋,一剖低矮的黃土堆,和高聳的長安漢高祖劉邦長陵天壤之別,想想當年項羽的威風凜凜,如果他知道自己死後竟是這樣的場景,一向認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如此看重顏面的他,會做怎樣的感想呢?他會長嘆一聲,眼角溼潤嗎?

位於陝西鹹陽的劉邦墓-長陵

好在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儘管身為漢臣,但仍然把作為劉邦對手的項羽編入帝王傳記的「本紀」一類中,和漢高祖劉邦並列。後人再讀史記甚至都要先讀項羽(卷七)再讀劉邦(卷八),也算告慰一下這位昔日大英雄了。

感謝閱讀!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相關焦點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到底對他的屍首做了什麼?
    那麼,《史記》所載的"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到底哪一個是項羽的結局?他的墳冢也真因當初他被肢解而散落各地?01"烏江自刎"與"身死東城"並不衝突我們都熟悉霸王烏江自刎一事。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一前一後地留下了項羽"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兩個說法。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故事: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烏江」在安徽,而非貴州的烏江
    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此處的「烏江」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而不是貴州省長江支流的那條烏江。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後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霸王祠位於烏江鎮以南1.5公裡素有「中國氧吧」之稱的鳳凰山上,是馬鞍山、南京、蕪湖的交會地,距離南京浦口僅一橋之隔。
  •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烏江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為什麼當初項羽不肯過江東?秦朝滅亡後,各路諸侯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攻伐。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實力最強,兩者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隨著戰事的進展,漢軍越戰越勇,楚軍連戰連敗,劉邦最終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 "霸王"項羽戰死地點成爭論熱點 並非烏江自刎?
    最近,霸王項羽「戰死定遠」的新說在媒體上異軍突起,這一說法因為衝擊了霸王烏江自刎的傳統說法,一時成為學界的爭論熱點。  爭論同樣炒熱了人們對項羽敗退路線的關注。垓下之戰後,不可一世的蓋世英雄如何節節敗退?在走向人生末路時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重溫項羽敗退路線的打算隨之列入一些專家和旅遊愛好者的日程。
  • 項羽自刎地烏江地名考究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烏江位於江蘇南京浦口與安徽馬鞍山和縣交界處。在地圖中查看,兩省卻各有一處烏江鎮,兩鎮也僅隔一條河,烏江地名的歷史由來及歷史意義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烏江因項羽自刎聲名遠揚  兩千多年前,項羽為秦漢之際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因一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年底,項羽被圍困於垓下,人少糧盡,漢軍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馬變成山,他騎的這匹馬有什麼來歷?
    項羽馳騁疆場,所向披靡,全依賴胯下烏騅寶馬。烏騅馬通體油黑放亮,全身沒有一根雜毛,四蹄子處有一樣齊的白毛,非常漂亮。項羽兵敗自刎,此馬亦跳進烏江,消失在江水中。此馬名叫騅,後世人稱烏騅馬,傳說是野馬,無人能馴服,項羽少年英雄,縱身跳上馬背,一路狂奔,直到烏騅馬渾身冒汗,筋疲力盡,恰好路過一片樹林,項羽就勢抓住一棵樹,想把馬累趴下,誰想馬一個緩衝,項羽加緊兩腿,卻把樹連根拔起,項羽哈哈大笑,這難道不是老天送我禮品嗎!本土的純種中國馬一般沒有超過一米五的;只有中世紀改良過的歐洲重型挽馬,才能達到一米八高。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
  • 專家稱項羽並非自刎烏江 民間傳說不可信
    而最近一期的《中華文史論叢》上,刊載了中國人民大學首任國學院院長馮其庸的兩萬字長文:《項羽不死烏江考》。馮先生文中核心觀點認為:霸王項羽並非自刎烏江,而是死於東城(即今定遠縣境內,距離烏江還有240多裡地)。馮先生說明,國內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時任定遠二中教師的計正山。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在突出衝圍後遭到漢軍追殺,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橫劍自刎。項羽的一生堪稱傳奇,死得也是轟轟烈烈,然而漢軍將士卻沒被項羽感動,他們在項羽死後,如同發瘋了一遍,居然一擁而上,將項羽亂刃分屍!漢軍將士到底為什麼這麼殘忍呢?
  • 項羽烏江自刎後,虞姬決然殉情,事實果真如此嗎?
    西楚霸王項羽和寵妾虞姬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被世人口口稱頌、惋惜慨嘆,還被許多戲曲家和音樂家編繹成了悽美的文藝作品,一如京劇名段《霸王別姬》、又如歌手屠洪剛的經典成名曲《霸王別姬》。 面對垓下之圍,項羽自當於困境中拼盡全力再度一搏,即便是冒死也要突出重圍。
  • 項羽死亡之謎終於被揭開!學者:根本沒有自刎,他沒到烏江就死了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結局報之以深深地同情,認為他不應該自刎烏江,而是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國人的價值觀裡,自古同情悲情英雄,這也是項羽能有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一個問題屢屢被提及,說的是項羽當年真走投無路,非要自刎烏江嗎?詩人杜牧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他在《題烏江亭》中為項羽鳴不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項羽烏江不自刎,捲土重來也可知,霸王別姬只是傳奇故事
    很多人對於項羽的評價,至今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例如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只有忍辱負重才能配得上男人,覺得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於項羽因為失敗就選擇自殺的方式非常失望。
  • 項羽烏江自刎後,為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魯迅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的事情,讓很多英雄人物都垂淚,不過這是屬於項羽的人生,一輩子都大丈夫霸氣然也,戰爭敗北之後,覺得沒有臉見江東的父老鄉親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在項羽死後,劉邦的做法卻非常缺德,或許如果項羽之前知道劉邦會這樣對他,當初不選擇自刎,而選擇過江東捲土重來,也未可知。項羽烏江自刎後,為了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 楚霸王項羽死後被這5個人分屍,結局最終如何?
    垓下兵敗之後,項羽帶領剩餘親信向烏江突圍,無奈最後還是被劉邦派出的精銳騎兵包圍在了烏江河畔,項羽自知突圍無望,為了不死在敵軍手上,拔劍自刎,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 西楚霸王名震千古,項羽烏江自刎,手下四大猛將歸宿各不相同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本想就此開創萬世基業,但沒想到在兒子胡亥手中整個大秦帝國就處於了風雨飄搖之中。在秦末大量的起義和諸侯割據狀態中,要說勢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位的出現也讓世人的眼觀從秦朝的興亡轉為了楚漢之爭。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
    楚霸王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楚漢爭霸的時候,很多人是佩服項羽的,還有很多人說劉邦是個奸詐小人,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最終劉邦勝利了,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當時的項羽命名可以度過烏江的,然後重新再來,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
  • 垓下十面埋伏,西楚霸王項羽死後竟然被五人分屍,使得小人封侯
    垓下之戰、十面埋伏,秦末楚漢相爭的最後一場定鼎天下的大決戰,在劉邦命令下,以韓信為統帥,聚集了一般不是英傑,組成60萬大軍圍殺項羽10萬軍隊,堪稱歷史上陣容最豪華的組團圍殺。項羽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他絕世猛將的勇武,英武蓋世,不負霸王之名,不愧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只是結局悽慘。最終,這場大決戰項羽終究是敗了,敗得徹底,敗得再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於是虞姬唱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之後在項羽面前自刎了。
  • 垓下悲歌,霸王自刎烏江
    另外在戰略方面,項羽及其智囊團走向了邪路,死盯劉邦不放,對於其他諸侯和封地的歸屬工作,不是很關心,往往被動地感到形勢不妙,才去爭奪一下。這和項羽的性格有著莫大關聯,也不知道劉邦當年在彭城做了些什麼,或許是在霸王的臥室裡拉了一泡,以至於從此項羽咬著漢王不鬆口,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