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從不搬運。內容源於史料,從不戲說。寫作不易,認真寫作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後世多少人只要一提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沖天豪氣,然後就是慨然長嘆……儘管論起細節,項羽的很多所作所為都讓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但這些,不妨礙他在我們大部分人心中是個大丈夫,大英雄!
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突圍後因為一「田父」(種田老頭)的錯誤指路,導致最後烏江自刎,項羽時代結束。當然自刎還不是最後結局,《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王翳取其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一個蓋世英雄,竟落得被爭相分屍的下場,真是讓人無話可說。如若我是劉邦,我一定會下令要給項羽留個全屍然後厚葬,尊重對手就是尊重自己,何況,畢竟還曾並肩作戰過。
那分屍項羽的五人當中,有一個「郎中騎楊喜」,事後因功被封為「赤泉侯」,而就是這個籍籍無名,讀史的人可能連他的名字都不會掃一眼的楊喜,誰又能知道其後世竟然出了那麼多大人物,這楊氏一門就成延續千年不衰的名門望族「弘農楊氏」。
赤泉侯楊喜的曾孫楊敞,在漢昭帝時代曾官至丞相、大司農,此後楊氏一門名人不絕,東漢的楊震至楊彪,四代人皆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還有被曹操殺了的超高智商的楊修,西晉的權臣楊駿,直至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有爭議)、大司徒楊素,及至唐朝的楊玉環、楊國忠等等皆為弘農楊氏後人。
弘農楊氏的名聲太大,以至於很多姓楊的成名以後都要把自己的祖籍往弘農楊氏上靠,以表明自己出身名門望族。上面說的有爭議的隋文帝楊堅就有人考證說並非真正弘農楊氏一族。
好了,不提楊氏,話轉項羽。
項羽死後,頭被送往山東,因為只有山東人不肯投降,直到見到項羽的人頭才歸順漢軍,於是劉邦「故以魯公禮葬項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即將項羽的人頭葬於山東「谷城」,即現在的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成者王侯敗者寇,如今的霸王墓,荒草萋萋,一剖低矮的黃土堆,和高聳的長安漢高祖劉邦長陵天壤之別,想想當年項羽的威風凜凜,如果他知道自己死後竟是這樣的場景,一向認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如此看重顏面的他,會做怎樣的感想呢?他會長嘆一聲,眼角溼潤嗎?
好在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儘管身為漢臣,但仍然把作為劉邦對手的項羽編入帝王傳記的「本紀」一類中,和漢高祖劉邦並列。後人再讀史記甚至都要先讀項羽(卷七)再讀劉邦(卷八),也算告慰一下這位昔日大英雄了。
感謝閱讀!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