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於《論語·為政》,原文是「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車叫大車,用馬力的車叫小車。兩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前面的橫木上。橫木與車轅銜接的活銷叫作或者。車子沒有它們,自然無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德,就好比大車小車沒有或一樣,如何能立身處世呢?孔子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信德的至關重要。
從字形構造上看,「信」字左邊是「人」字,右邊為「言」字,「人言為信」表明「信」依賴於人的言語來表達。所以關於信的論述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語真實、守信進而建立起信譽、信賴、信任、信心等含義。
信德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基本準則,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會。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這說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證」。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規範。《論語·學而》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礎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孟子提出「五倫」說,將「朋友有信」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一起,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五種基本道德規範。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漢武帝的第一次策問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不僅直接決定著生民百姓的命運,也決定著國家政治的興衰。這是「五常」觀念的正式提出,也是「信」第一次取得了與仁、義、禮、智平等、平行的地位。
信德不僅是個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僅是一個人立世之本、立業之根,更是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基礎。一個國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喪失公信力,則權威不立,必將禍及國家天下。所以,個人要講信,社團要講信,為政者更要講信。《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說:「信,國之寶也。」《論語·顏淵篇》載子貢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回答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的選擇是先去食後去兵,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他認為如果老百姓喪失了對為政者的信任,國家政治的根本就沒有了。
《呂氏春秋·貴信》說得很好:「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鬱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可見信德對一個社會是如此重要,不講信用對一個社會的危害多麼大。王安石在《商鞅》一詩中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說:「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信德是人的法寶,因為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現在的社會缺乏誠信,為什麼會這樣?誠信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百多年來傳統文化屢屢被拋棄、誠信價值觀遺失的結果。當然,客觀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一些弊端的影響,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人私心蒙蔽,欲望膨脹,總想不勞而獲、一夜暴富;一些人不敢正視自己、不敢直面社會,長期生活在空話、假話裡,以至於謊言肆行,不誠不信大行其道。誠信的缺失,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群眾利益,使全社會都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最終阻礙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歷來講究『信』。2000多年前,孔子就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與人關係的基礎、國與國交往的前提。」這就把信德由人與人關係推衍到了國與國交往方面,以信德作為國家交往的前提,通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現代闡釋,以中國經典構建中國話語,為當今國與國的戰略互信奠定了價值基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