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中,要求根據三位作家的話自擬題目作文。但材料中的「美國作家菲爾丁」應為「英國作家戈爾丁」,而且引用也有錯誤。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為作文命題中的「作家國籍有誤」致歉,並表示,經專家組評估,該錯誤不會影響考生審題、答題和後續評卷。(《人民日報》6月10日4版)
報導一出,全社會一片譁然。作為高中教育的指揮棒和高校學習的敲門磚,權威的高考竟會出這樣的常識性錯誤,為所有人始料不及。而且遺憾的是,浙江省考試院竟請專家作出如此「評估」:不會影響考生審題、答題和後續評卷。這好像是說這個錯誤不是太大,影響也不惡劣。其實不然,這個錯誤是向浙江31.3萬考生傳遞了一種錯誤的閱讀方法:淺閱讀。
浙江這道作文題,直接取材於旅美作家劉再復的《童心百說》一文。這篇文章首先在2012年《萬象》月刊第五、六期連載,隨即又被《讀者》2012年第十五期轉載。名家名作理應被視作經典認真閱讀,以提高知識和素養。但浙江高考材料卻出現了國籍、人名和引用三方面錯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當前社會淺閱讀的必然苦果。
淺閱讀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對於正處於高考階段的青少年危害更大。要想具體了解直觀的危害,必須從認真比對原文和高考題入手。
劉再復原文第21節是:「二十世紀菲爾丁通過他的《蠅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是真正的沉淪。」浙江高考材料是:「美國作家菲爾丁: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是真正的沉淪。」那麼,怎麼可以認定高考材料出錯是對於原文淺閱讀的結果呢?茲分析如下:
先看菲爾丁是誰。由於作家與作品具有唯一對應性,即使在翻譯外國作家作品時會有誤差,還是可以簡單找出對應。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是十八世紀英國四大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代表作是《湯姆·瓊斯》。這與原文中的「二十世紀」和《蠅王》不符。
再看《蠅王》的作者是誰。《Lord of the Flies》在港臺被譯為《蒼蠅王》,大陸譯作《蠅王》。其作者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有英國「寓言編撰家」之稱的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可見,劉再復的引用翻譯也是不準確的,屬於明顯的失誤。
最後看引用語言是概括還是引語。劉再復原文是使用散文平敘的筆法,允許推斷和概括。其在原文中雖然使用了冒號,但很明顯是概括而非引用。高考材料中沒有前後文提示,使人誤以為是戈爾丁的語言,這也是不嚴謹的。
可見,品讀經典必須從細微處見執著,只有這樣才能加深領悟和鑑賞。至於引用和解讀經典更應慎之又慎。若用淺閱讀的方式閱讀經典,則如同「寶劍入火爐,寶馬進肉鋪」。今年6月19日是戈爾丁去世20周年,筆者願同時藉此文對這位世界知名作家表示尊敬和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