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讀經典-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作家離不開閱讀,優秀作家首先必須是一位優秀的閱讀者。當代文學經常被人們批評還缺乏真正的高峰。為什麼缺少高峰,可以找出很多條理由,而我以為其中有一條理由就是當代作家不善於閱讀,尤其不善於閱讀經典。卡爾維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要讀經典》,被人們熟讀並被反覆引用。其實為什麼要讀經典,並不需要名人來說明,它就應該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我相信許多作家對此也深信不疑,並且經常會捧著一本本經典在閱讀。但有些人讀了經典後似乎進步也不大,這就引出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讀經典?

    最近讀了理由剛剛出版的《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一書,我不僅深為該書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思考所折服,而且還發現,理由的這本書也在啟示我們應該如何讀經典。

    理由是20世紀80年代曾在報告文學領域叱吒風雲的作家,他的《揚眉劍出鞘》至今仍是報告文學作家在寫作中追求文學性的範例。後來他從報告文學的最前沿退下來,去從事其他工作了。但他一直堅持讀書,也熱愛讀書。他因此也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有效的閱讀方法。閱讀之於寫作的重要性可以在理由身上得到證明。不要說過去他那些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幾乎每一本都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就說近十來年他在閱讀中有感而發的一些散文隨筆就很有分量。這些都不用細說了,還是專門說說他這一次的《荷馬之旅》吧。

    《荷馬之旅》的寫作直接與閱讀經典有關係。我們知道,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留給人類文明的偉大經典,它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組成,這兩部史詩都是有一萬多行的鴻篇巨製,也代表了歐洲文明的源頭。因此一位歐洲學者說過這樣的話:凡是喜歡文學的人都會走向荷馬!雖然荷馬並非東方文明的源頭,但作為一部偉大經典,我們仍然有閱讀的必要。理由就這樣走向了荷馬。荷馬史詩在西方也形成了「荷馬學」,所產生的闡釋這部經典的專著汗牛充棟。理由為了讀通荷馬,也讀了不少「荷馬學」的專著。他在閱讀中逐漸發現一個問題,荷馬史詩是文學,但荷馬學是人文學科;學者們雖然對荷馬史詩的解讀是全方位的,但在這種解讀中荷馬史詩的文學性消失了。理由決定找回荷馬史詩的文學性,於是他沿著荷馬史詩的路線對愛琴海周邊做了一輪又一輪的踏訪。比方他在洛斯小島尋找荷馬的墓葬地,或者在小鎮上請當地荷馬學會會長用古老的希臘方言吟誦《奧德賽》的片段。一次又一次的希臘旅行幫助他加深了對荷馬史詩的理解,解開了他閱讀中的疑惑,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疑惑。然後他寫了《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

    理由的經驗告訴我們,閱讀經典必須是細嚼慢咽的閱讀,它與淺閱讀、快閱讀或碎片化閱讀無關。它也是一種不帶功利的閱讀。理由這次為了認真讀荷馬,光是研究荷馬史詩的書籍就買了一摞又一摞。

    閱讀經典還需要調動身上所有的感官來閱讀。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其實也包含著這一層意思。理由在書中感慨道:「從書本到書本是平面的尋覓,走向遠方才可能善用上蒼賦予人的全部感官。」這就是為什麼理由在他快80歲的高齡,竟不顧一切地背上雙肩包,帶上考察提綱,幾次遠赴希臘去尋找荷馬的蹤跡。當然,調動所有的感官,並非是指簡單地用視覺、聽覺、嗅覺等去體察書中的情景,而是指全身心地去感受和體驗。比如荷馬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之戰到底在歷史上是否曾經發生過,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理由也來到特洛伊考察,雖然他的考察並不能給學術爭論下結論,但當他面對特洛伊腳下的一片平原時,就確信這裡會是一處戰場,就感受到「特洛伊是洗滌人對戰爭認識的好地方」。又比如理由造訪住在伊薩卡半山腰的一對夫婦,看到室內一臺老式的手工織布機,便引起對於《奧德賽》中佩涅洛佩織布情節的聯想,感慨「荷馬史詩以如此貼近的方式嵌入希臘人的現代生活」。

    閱讀經典還應該去努力發現經典所攜帶的人類文明發展的信息。我們在《荷馬之旅》中看到了理由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理由首先明確一點,他是將荷馬史詩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從人性的層面去解讀。戰爭和格殺是荷馬史詩中的主要內容,荷馬對暴力的敘述絲毫沒有分寸感,以至有學者認為荷馬的精神層面是粗糙的。但理由通過閱讀和旅行,發現正是這種敘述反映出當時的人性特點。他認為,當時的社會處於文明與野蠻的邊緣,基本沒有法律和道德約束,只有若干規則或潛規則,因而人性是裸露的。這便是荷馬的意義。因為人類文明在發展中給人性穿上了華麗的外衣,我們不知道裸露的人性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翻開荷馬史詩,就可以聽荷馬酣暢淋漓、繪聲繪色地述說那個未經理性洗滌與道德馴化的時代,這為我們提供了古希臘史前人性的樣本。馬克思也曾經有過相似的比喻,他說:「希臘神話是人類美麗童年的詩,有不朽的魅力。」無論是裸露,還是童年,顯然我們都不能以今天的文明標準去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應該看到這是自然的裸露,也是健康的童年,文明的種子就孕育其中。尋覓文明的種子,找到人性發展的脈絡,這正是理由此次荷馬之旅的重點。他從荷馬史詩中神與凡人交織互動的故事裡看到了人性與神性互為鏡像,理由認為,也許古希臘曾有過祖先崇拜,但荷馬改變了一切,他以人的情感取代了神的高邈,把神性描述為人性。僅這一點,就可以斷定荷馬史詩的價值至今仍被我們低估了。

    閱讀經典還應該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閱讀者在閱讀中要有清醒的主體意識,帶著自我的文化主體和精神現實,與經典進行對話,在對話中讓主客體文化以及歷史與現實之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理由的荷馬之旅就是帶著一雙東方文化的眼睛去體察和問詢的。他既看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看到了二者之間的互補。他從荷馬史詩中看到了邁錫尼英雄們在熱烈地體驗人生和揮霍人生,但他們來不及停下來反觀自己。這種反觀交給了今人及後人。理由說,中國人很難直視西方人的心靈,但閱讀荷馬也許會給我們一次穿透性的機會。《荷馬之旅》證明,理由抓住了這次機會。

    (作者:賀紹俊,系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徵文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活動主題  「旅遊路上,我們如何講禮?」  二、主題說明  「禮」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範疇。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是邦本之一。《禮運》曰:「聖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對於一個人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 香港:報紙閱讀呈「三足鼎立」之勢-光明日報-光明網
    開欄的話     如同印刷術將歐洲帶出中世紀一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正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這個繽紛而喧囂的時代,人們如何閱讀報紙,怎樣欣賞音視頻節目,又通過什麼感知外部世界、聆聽內心聲音?
  • 讀《追夢珊瑚》似聽經典音樂-光明日報-光明網
    首先,讀起來就能讓人安靜。書裡的海底世界,是和我們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仿佛在另一個星球上。這個世界其實不是現實世界,而是讓人忘掉現實的世界。讀劉老師的大自然文學,就好似聽經典音樂一樣,好處之一是讓人暫時脫離現實。再回到現實以後,就有了改變現實,呼喚生態道德的欲望。這本書作為兒童文學作品,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少兒讀者受到書的影響和啟發,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
  • 重溫文學經典 回望光輝歷程 大力培根鑄魂——光明日報「新中國...
    在此重要時間節點,光明日報在《光明文化周末》推出24期「新中國文學記憶」特刊,每期以兩個整版打通的篇幅,梳理新中國文學經典,反映70年偉大成就,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在該特刊收官之際,光明日報12月17日舉行「新中國文學記憶」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該系列進行總結,並為光明日報如何進一步辦好文藝專刊集思廣益。我們現刊發本次座談會的發言摘登,以饗讀者。
  • 我們如何讀經典——從《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談起
    為什麼缺少高峰,可以找出很多條理由,而我以為其中有一條理由就是當代作家不善於閱讀,尤其不善於閱讀經典。卡爾維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要讀經典》,被人們熟讀並被反覆引用。其實為什麼要讀經典,並不需要名人來說明,它就應該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我相信許多作家對此也深信不疑,並且經常會捧著一本本經典在閱讀。但有些人讀了經典後似乎進步也不大,這就引出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讀經典?
  • 我在南極讀地球-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在中山站的工作是維護GPS常年跟蹤站和驗潮站並收集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可以研究地表下的物質分布,從而「讀」出地球的內部結構。    然而,在壯美景色的背後,是一個極端惡劣的工作環境。在南極,一切原本簡單的工作都會變得複雜。零下45度的室外溫度、動輒十級以上的大風,讓走路都變得困難。我們不得不用繩子互相連接,東倒西歪地向前跋涉,原來十分鐘能走的路往往要花上半小時。
  • 光明網啟用新域名全新改版
    本報北京4月13日電14日,光明網正式啟用我國國家頂級域名www.gmw.cn,與此同時,網站原來的www.gmw.com.cn、www.gmd.com.cn、www.gmdaily.com.cn 繼續保留,並能正常使用。
  • 深潭一般的寧靜與從容-光明日報-光明網
    李書磊在《宦讀人生》(《美文》雜誌第12期)中寫道,我所嚮往的乃是向學的人不墜其閱歷實踐之志,實踐的人不失其向學求道之心,眾生都能在塵世修煉中達到人的圓滿與完善。官員與學術、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可謂老生常談,但作者以禪意將「宦」與「讀」貫通並獲得新解。蔣子龍《故事裡的事故》(《人民文學》雜誌第9期)將更多社會人生經驗提純,從「故事」中看到「事故」,以機趣參透智慧。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於《論語·為政》,原文是「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車叫大車,用馬力的車叫小車。兩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前面的橫木上。
  • 儒者-光明日報-光明網
    那是在1997年春天,當時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社會學家伊莎貝拉教授來到深圳,在我的小小書齋裡,我們品茗閒聊,無意中談起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伊莎貝拉忽然深有感觸地說起,她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是從一個人的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啟示。她說:「從前,我對儒家文化的理解都是從書本上讀來的。可是一見到他,就發覺他本身就是一個儒者。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程頤將其改名為《西銘》,對其推崇備至,甚至將之與《論語》《孟子》等經典相提並論。程頤稱讚說:「《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聖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後蓋未之見。」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中國醫道與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時間    2020年4月16日    主辦單位    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    主持人    郭齊勇(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
  • 經典老歌的魅力從哪裡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藝海問道】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啊啊啊,黑貓警長」「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這幾首經典兒童歌曲,分別誕生於1963年、1984年、1992年,幾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孩子們依然在傳唱。
  • 沉默的英雄-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們飲長江水,在武漢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困難再大也要挺身而出,早一分鐘建好醫院,就能早一分鐘收治病人。」中建三局總經理陳衛國說。    然而,10天內建成火神山醫院,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月24日上午,剛成立的建設指揮部一查家底,發現手中的資源不到工程建設需要的1/3。所有人都感到胸口上壓了一塊大石頭。    中建三局全體緊急動員。
  • 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便是其中的一例。2000年12月28日在春雲同志撰寫的《中國農業實踐概論》序言中,曾講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唯一方法,是一切知識和智慧的本源,也是解決一切社會和經濟問題最現實、最便捷的途徑和方法。」
  • 《禮記》:小康大同 家國理想-光明日報-光明網
    【總書記的足跡·光明書屋】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小康」一詞的來源有過清楚的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
  • 我們的課間操,是這樣的-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如何才能讓學生愛跳、能跳、跳得好看?    我想,背景音樂的選擇很重要。結合大課間時長、編舞風格,我開始在網上搜索最火歌曲,反覆比較後,與同事商定了《你笑起來真好看》《火紅的薩日朗》《la song》三首歌曲。    隨後就是舞蹈編排。
  • 不言之教-光明日報-光明網
    夜來無事,翻讀歷代碑帖書法,偶得《趙文敏書道德經真跡》一冊(1940年文明書局版)。除欣賞趙孟頫的書法藝術外,對《道德經》裡有一句話,由於職業的敏感而有所感。《道德經》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我想很切合現代教育理念。
  • 新媒體一日·3月18日-光明日報-光明網
    關鍵詞 告別IE 官僚看「戲」 皇家「大白」 飛行汽車     Windows 10襲來,我們要告別曾無比熟悉的如今,提醒我們變老的,不僅是臉上的皺紋,還有步步緊逼的科技創新。」     這邊,學生冒雨做操;那邊,領導打傘欣賞。昨日,這樣一張照片開始在微博、微信上瘋傳,引來眾多網友口誅筆伐。廣西玉林市容縣一中為迎接領導視察,讓數百名學生冒著大雨做操為領導「表演」。
  • 李錫胤:「詞典比小說更引人入勝」-光明日報-光明網
    李錫胤不僅翻譯文學、哲社和自然科學著作,還從語言文學理論出發展開研究,如《走向現實主義》《普希金給我的啟示》《兩個藤上的一雙苦瓜》《從篇章語言學角度讀〈豪門外的沉思〉》《〈上帝之城〉的思緒》等。此外,他還培養了一位俄羅斯文學博士,即榮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