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從事小說創作長達40年之久的作家,張平近年來在創作上再掀高潮,繼2018年出版《重新生活》之後,新近又推出長篇小說新作《生死守護》。在40年的創作歷程中,張平已經形成鮮明的創作風格:熱情表現現實,直面現實中的矛盾,展開這些矛盾衝突中的各種層面,最終彰顯正義的力量。他塑造過多個好幹部形象,而這些形象又都是在解決矛盾、面對衝突中樹立起來的。飽滿的人物形象,鮮明的主題表達,讓張平的小說每每在社會上、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
主題上的鮮明亮色,對現實生活的近距離觸及,對基層政治生態的深入描寫,讓人們總結評價張平小說時既找到方便的角度,又形成固化的認識。張平小說在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以及鮮明的藝術風格,在人們的評價中似乎沒有得到充分的總結與闡述。《生死守護》的出版應是一個契機,讀者在領受其一以貫之的主題品格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和欣賞張平在藝術上的匠心與風格。
生動的故事,繁複的線索,構成一個立體的網絡,這正是當代小說創作特別需要強化的「小說性」。《生死守護》有其集中的一面。小說以一條道路、一個人物切入,展開一個立體的社會空間,打開一個豐富複雜的現實世界。位於中國北方的龍興市,要建造一條重要的城市要道——龍飛大道。為了讓這條位於市區核心地段的大道修建開通,一位被認為特別能戰鬥的幹部辛一飛被委以全面負責的重任。消息傳出,引起各方不同反響。省、市、縣三級政治機構,各種社會階層,各種利益集團,圍繞一條尚未修建的大道,交織成一個複雜的、立體的社會生活空間。建造一條大道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來自組織的力量。然而由於這條計劃中的大道必須要「穿越」若干利益集團的「封地」,阻止的力量一樣非常強。從辛一飛的上任,到他試圖進入指揮建設的現場,種種阻力撲面而來,矛盾衝突一波接著一波。緊張的故事和複雜的線索,讓小說變得非常好看,引人入勝。這種組織架構故事的能力,其實正是張平一直以來在創作上的長項。
故事的傳奇色彩,不但讓小說故事散發出某種特殊的意味,而且,在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中彰顯正義的力量,可以見出張平在小說技法上的成熟老到。在阻止龍飛大道的各種勢力中,既有在大道上瘋狂佔有各種商業場所的靳如海,也有崔銘化這樣的文物大盜。靳如海想盡一切辦法阻止辛一飛成為龍興市副市長的任命,而且也達到了目的。因為大道的建設將直接摧毀他的商業堡壘。如果說這還是利慾薰心者並不鮮見的舉動的話,崔銘化的行動就足可稱傳奇了。原來,這個文物大盜正在龍興市進行著一項匪夷所思的「工程」,通過挖掘一條漫長的地下通道,朝著自己最大的盜竊目標邁進:有著數百年歷史、珍寶無數的皇家佛地通天寺。崔氏父子要打通的這條暗道,恰恰也是在龍飛大道的地面之下。而居住在其間的那位叫賈興昆的小市民,也在悄悄地挖掘著,企圖在地下增加出一個私家空間,卻又不小心撞上了崔氏父子的暗道。辛一飛的努力,靳如海的阻止,崔銘化的瘋狂掘進,賈興昆的挖牆腳行為,構成表面上看似無事、平靜,事實上卻山雨欲來、暗流湧動,明暗之間的較量。隨著故事的推進而逐漸明朗化、公開化,這成為一場一觸即發的殊死較量。戲劇性的情節,傳奇化的故事,碰撞出的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正是這種傳奇色彩與道義力量的奇異結合,構成了《生死守護》突出的敘述策略,顯示出張平一向擅長的故事敘述能力。這種敘述方法,也特別符合長篇小說在結構上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讀出一點現代小說的荒誕色彩和誇張味道,卻又是真真切切的現實。
《生死守護》關於政治文化的描寫也頗具特色。由於張平自己曾經有過長期的親身經歷,他的小說裡對省市縣各級政治生活的描寫十分準確且專業。程序、決議,規則、執行,秩序、流程,機構配置及功能定位,會議規則及議事要求,這些看似非文學元素的精準描寫,大大增加了小說故事的真實性和主題的可信度。《生死守護》自覺而精細地處理著這些「俗事」,讓小說人物的作為和互相間的對話、對質變得更加紮實可信。與此同時,張平特別注意小說語言的文學性。《生死守護》在語言上沒有大話套話,也無機械式的長篇大論,倒是時有揮灑自如的表達,也不乏詩意化的描寫,讀來生動可感,頗覺動人。
《生死守護》是張平小說創作道路上的最新收穫。通過這部作品,既可以看出他在小說創作上的新追求,又可以讀出他一以貫之的藝術風格。在張平的創作歷程中,《生死守護》的代表性、成熟度都值得探究。
(作者:閻晶明,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