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治理的傳奇-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水是生命之源。水環境安全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八成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汙染問題。

 

    湖泊汙染怎麼治?武漢大學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站長於丹,堅守孤島23年,探索出一套栽植水草、生態治汙的「梁子湖模式」。他說:「如果因為我的一點兒努力,把梁子湖治理好了,為國家提供一個湖泊治理的樣本,對中國水生植物研究有所貢獻,我這一生就值了。」

 

    於丹用30多年的努力,譜寫了一部知識分子痴心於水生態治理的傳奇。

 

23年,孤島上建起水生植物學術「王國」

 

    記者三次登上梁子湖島採訪於丹。

 

    花白頭髮、黝黑皮膚、簡樸衣著……眼前的於丹,與記者心中大學教授的形象相去甚遠。

 

    於丹對水生植物感興趣,源於大學畢業時參與的「黃河調研」。學水生物的他被分配了收集和整理標本的工作。魚、螺等水生動物都能在書上找到相應的參照物,可很多水草卻連名字都叫不上來。「那時,我國對水生植物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連參考書都很少。」從那時起,他就立志探尋神秘的水生植物世界。

 

    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於丹正帶領他的團隊編撰《中國水生植物志》,對我國水生植物進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和總結,出版一部中國水生植物「字典」。

 

    1992年,35歲的於丹來到武漢大學,在生命科學學院楊弘遠院士的鼓勵下,在化學樓一個廁所改建的辦公室裡,開展以「長江中下遊淡水湖泊調查」為課題的博士後研究。

 

    從太湖一路向西,他跑遍長江中下遊100多個湖泊,湖泊的汙染情況讓他痛心不已。

 

    直到梁子湖出現。

 

    「第一眼看到梁子湖,我的心就留在了這裡。」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面積225平方公裡,水生生物群落類型齊全,水生植被保持完好,酸鹼度適中,是長江中下遊湖泊群落中典型的草型湖泊。

 

    「沒想到武漢近郊還有這樣一片純淨的綠水!」望著清澈的梁子湖,他興奮地在島上轉著圈:「這裡就是我建立野外觀測基地最合適的地方」。

 

    在一個孤島上建觀測站,談何容易。漁民陳洪發說:「島上什麼都沒有,我們自己都不願意住那裡。於老師卻住了下來,而且一住就是23年。」

 

    初上島,於丹和學生都住在帳篷裡。島上蛇蟲鼠蟻很多,晚上睡覺,常常有老鼠在腳邊穿梭。有一次,大家正在整理採集來的水草標本,突然一條蛇從帳篷頂上掉下來,學生們嚇得動都不敢動,直到於丹找來竹竿把蛇挑走,學生們才鬆了一口氣。

 

    條件艱苦,外出觀測,時常隨身帶著饅頭、鹹菜。餓了,扯把幹蘆葦把饅頭一烤就是一頓飯。

 

    吃過多少苦,於丹從不講,受的幫助卻一直銘記在心。

 

    「連一間房子都沒有的時候,第一筆政府撥款是梁廳長撥的。」時任湖北省人事廳副廳長梁偉年劃撥了30萬元建站啟動資金,還幫助協調解決劃撥土地,並指派專人幫助解決站裡的各種困難。「沒有梁廳長的幫助,或許生態站就沒有今天。」於丹很是感慨。

 

    2005年,梁子湖生態站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個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為研究對象的野外站。2007年,於丹所在的生態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站裡建起了大大小小400多個水泥實驗池,建設了實驗樓和宿舍樓,配備了各種精密儀器,還有了專門用於外出考察的汽艇。歷任湖北省委書記、省長都曾上過島,關心支持生態站的研究工作。

 

    條件改善了,於丹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全國各地採集水生植物標本和珍稀水生植物樣本,不遠萬裡帶回站裡,細心呵護培育種植。瀕臨滅絕的藍睡蓮,如今只有在梁子湖才能看到。

 

    生態站的標本收藏室裡,各種水生植物標本讓記者看花了眼。據統計,生態站共收集水生植物標本近18萬份,發現新記錄屬6個,新記錄種50個。全國90%以上的水生植物標本都在這裡。生態站建立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資料庫,在梁子湖設置300多個監測點,常年觀測收集大氣環境數據、水體環境數據、水生植物數據等,為科學分析湖泊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態修復等理論提供了依據。

 

17年裡,兩次讓梁子湖劫後重生

 

    對梁子湖來說,於丹是一位妙手「仁醫」,一次次治癒汙染「重症」,恢復其原始生態系統。

 

    2010年7月的一天,因工作長期浸泡在水裡,造成積勞成疾以及嚴重細菌感染,工作中的於丹突然暈倒。老師和學生都慌了,一面聯繫學校,一面迅速將他送到醫院緊急手術。醫生事後說,再晚一點送醫,就會轉成敗血症。

 

    住院期間,他牽掛的梁子湖遭遇了滅頂之災。因洪水倒灌導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湖裡全部挺水植物和80%的沉水植物被淹死。

 

    看著十幾年的研究心血全部泡在了汙水裡,於丹欲哭無淚,幾近崩潰。這時,助理實驗師王力功的一句話給他帶來了希望:「老師,實驗育種還在!」

 

    原來,眼看著湖水就要上漲,留守的9名師生當機立斷,把350多個育種水族箱往實驗平臺轉移。還沒搬完,幾個較輕的水族箱被洪水捲走,兩名男生來不及做任何保護措施,毫不猶豫地跳入急流中,冒著生命危險,使出全身力氣,將其推到了實驗平臺上。「只可惜溫室裡那個大號的水族箱沒搶出來。」

 

    「沒事,有這些育種在,有你們在,一切都能重來。」

 

    於丹再次振作起來。洪水還未退去,就帶著學生大範圍採集種子,為梁子湖生態修復作準備。5年過去了,如今梁子湖約三分之二湖區水質繼續保持二類,又變回了一湖清水。

 

    這不是於丹第一次讓梁子湖重現生機。

 

    1998年的特大洪水讓梁子湖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整個梁子湖水生植被覆蓋率驟然減少了50%。於丹與梁子湖管理局合作,在湖裡種植了約3萬公斤的黃絲草、苦草、輪葉黑藻等,種植面積達20萬畝,通過人工種植適應梁子湖環境的水生植物來淨化水體、水質。

 

    2009年5月至9月,梁子湖大面積出現桃花水母。這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水生動物的出現,為梁子湖的優質水質作了最生動的說明。

 

    梁子湖的名聲走出了國門。2009年,第13屆世界湖泊大會在湖北舉行。來自各國的湖泊保護專家到梁子湖實地考察後認定:梁子湖流域獨特的生態價值和相對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武漢、湖北、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珍貴湖泊溼地資源。

 

    總結梁子湖的治理經驗,於丹提出全國湖泊治理「抓緊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態本錢』」的新思路,得到中央領導批示。「一湖一策」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湖泊治理方針。

 

    於丹為改善梁子湖生態所做的努力,島民看在眼裡:「於教授來後,咱們梁子湖的水越來越清、越來越甜了!」在於丹的建議和勸說下,大家拆除了圍網,開始養殖鱖魚等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依靠種植經濟水生植物,採集蓮子、菱角、芡實等致富。

 

餘生,為國家水生態培養後備人才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重視,研究水生植物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一部分就是於丹的學生。從梁子島上走出的23名博士中,5位已晉升為教授,15位晉升為副教授。梁子湖生態站承擔主要科研項目36項,發表SCI論文73篇。

 

    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站長謝永宏曾在於丹門下讀博,他對於老師的「嚴厲」記憶猶新——不許玩遊戲、不許隨便請假……

 

    於丹對學生的管理十分嚴格,對於那些偷工減料、學習不認真的學生,在三次警告後,會直接要求將其轉至其他專業或院系。

 

    「島上的生活單調寂寞,不能吃苦,做不了研究。」於丹把從老師那裡學到的經驗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在東北林業大學讀研究生時,周以良教授言傳身教地告訴我們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老先生60多歲時,還經常和學生一起冒著大雪到東北的大山裡採集標本。現在,我也是這樣教我的學生。」

 

    在學生眼裡「嚴厲」的於老師也有溫情的一面。王力功告訴記者,無論是學生還是工作人員,於老師擔心學生受涼,都會自己掏錢給大家買棉衣、棉襪甚至棉被。每逢春節,於丹讓其他老師和學生都放假回家,自己和家人一起守島。有的學生家裡經濟困難,他就想方設法給予補貼。「中國研究水生植物的人太少了,絕不能讓有興趣的學生因為沒錢而放棄讀書。」在於丹心裡,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於老師每次做大湖調查,幾十米深的水,他總是第一個跳下去,反覆浮潛。野外考察也總是走在最前面開路。」徐新偉副教授是於丹的碩士生,在中科院讀完博士後,又回到了生態站工作。他還記得,2000年去四川西北部進行水生植物考察,一次,因為汽車發生故障,直到凌晨才回駐地。「路上我們全都累得呼呼大睡,於老師卻沒有休息。」徐新偉回憶,因為走的是山路,於丹擔心出事,一直睜大眼睛看路,還時不時與司機聊聊天,防止司機打瞌睡。

 

    採訪中,記者發現於丹的兒子於海澔也在島上。「我從兩三歲起就跟著爸爸上島了,會說話時就開始認水草了。」於海澔開玩笑地說,做兒子,只有春節和暑假才能見到父親,當了學生後,反而天天能見到父親。「未來,我也許不會取得我爸爸那麼高的成就,但我相信,我會做出自己的成績。」從小耳濡目染,讓於海澔對水生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丹向來低調,幾乎不參加任何慶功、表彰、頒獎。出國培訓、匯報成果、申報項目等鍛鍊和露臉的機會,他都讓給了年輕人。站裡承接了大項目,於丹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能否參與進來。去年,一個1700萬元的課題,掛在他名下的只有150萬元。他總想著,如果學生自己去找項目、找資金,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然自己有能力,也就幫扶他們一把吧。

 

    我們的採訪,在夜幕下結束。船漸漸地遠去,於丹年過花甲的身影,在記者心中卻越來越清晰。

 

    (本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短評

 

不為繁華易素心 

 

    在湖北武昌魚的故鄉梁子湖,有一群「湖泊衛士」,在湖裡種了超過20萬畝的草。湖心梁子島的「島主」總是一身湖水滿腳泥,不分嚴寒酷暑,帶領一茬茬學生將梁子湖底繁衍成了「水下植物王國」。這位島主就是不畏艱辛、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梁子湖生態站站長、武漢大學生科院教授於丹。

 

    從1992年登島至今,經過23年的艱苦研究與摸索,於丹帶領團隊逐步建立起梁子湖水生態修復模式,為改善全國的湖泊環境提供了成功的範例。正在撰寫的《水生植物志》因數據詳盡、屬種豐富,將成為我國水生植物研究的「活字典」。他的嘔心瀝血,換來了一個個填補水生態研究空白的學術成果。然而,這位學者卻謙卑地稱自己只是一個傳承人。

 

    每年,於丹都會帶領學生在全國各地尋找新的水生植物標本,從黑龍江漠河到海南三亞,從新疆綠洲到東部沿海,住5元錢一晚的通鋪,被毒蛇咬、被螞蟥叮、被迷霧困、被沼澤陷……這些都沒有阻擋他探索水生植物學的腳步。膝蓋上的傷疤和臉上的滄桑說明了一切,他卻對自己數十年曆經的磨難、做出的犧牲輕描淡寫。

 

    於丹不囿於象牙塔的研究,紮根泥土,深入無人涉足的領域,走別人沒有走通的路。從水生植物研究,到水生植被重建、湖泊生態修復和水質淨化研究,於丹把「以草治湖」作為自己一生的使命和責任。放棄繁華與舒適、忍受寂寞,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對責任的堅守,於丹猶如科學界的一座燈塔,指引著年輕學者奮勇前行。

 

    「我做的只是水生植物研究的鋪墊工作,希望這個學科能夠良性發展,一個人就算把梁子湖繡成花鞋,沒有接班人,那也等於零。」無論是對學生的悉心教導、嚴格要求,還是將課題研究經費分給年輕學者、退出學術委員會讓新人有晉升的機會,於丹注重培養和重用青年才俊,幫扶和獎勵後輩成就事業。

 

    從三十而立到滿頭銀髮,於丹23年堅守孤島,只為修復一湖碧水,造福一方人民。他的學術品格見證了一顆純粹的、堅持科學探索的心,成為百姓心中的科學家。

 

    今天,這樣默默耕耘、不為功利、恪盡職守的學者並非個例。他們摒棄浮躁,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為繁華易素心。也許他們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熟知,但歷史會記住這些創新路上的科學人。

 

    (夏靜 向佳鑫)

 

相關焦點

  • 【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媒體記者與專家共同見證岱海治理成效
    【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媒體記者與專家共同見證岱海治理成效 2020-12-11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呵護溼地,防控外來生物入侵-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此,溼地生態系統的入侵生物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發生範圍廣。隨著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動,有害生物隨物資及運載工具出入境的風險越來越高,及時掌握入侵物種動態,健全、加強檢驗檢疫制度,構築嚴密的防禦體系,是阻止外來生物侵入溼地等生態系統的關鍵。    探索科學治理手段。
  • 科學評價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環保筆談】    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宜人的氣候……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各類產品。從經濟學角度看,生態產品具有豐富的價值類型,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等。
  • 長江生態環境修復需注意的幾個方面-光明日報-光明網
    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準,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汙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汙染物排放過大。
  • 那山,那水,那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經常斜靠牆角、蓬頭垢面,好像剛睡醒的「懶漢」,到如今的脫貧明星,李貴德邁出的一小步,折射著留壩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步。目前,留壩縣有73個行政村成立了扶貧社,1883戶貧困戶全部入社,2018年分紅530餘萬元。在縣委書記許秋雯看來,合作社讓村級黨組織成了鄉村治理的真正核心,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能力被激發,真正體現了「農民的事得靠農民自己辦」的道理。
  • 在傳奇故事裡彰顯正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題上的鮮明亮色,對現實生活的近距離觸及,對基層政治生態的深入描寫,讓人們總結評價張平小說時既找到方便的角度,又形成固化的認識。張平小說在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以及鮮明的藝術風格,在人們的評價中似乎沒有得到充分的總結與闡述。《生死守護》的出版應是一個契機,讀者在領受其一以貫之的主題品格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和欣賞張平在藝術上的匠心與風格。
  • 徵文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系列徵文活動的基礎上,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與光明日報社決定聯合舉辦第三屆「孔學堂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徵文活動
  • 香港:報紙閱讀呈「三足鼎立」之勢-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本期開始,光明日報新傳媒版將通過《環球新媒體使用掠影》欄目刊發一系列文章,向廣大讀者展示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地區)民眾對於新媒體的選擇與偏好、理性與情感、堅守與創新——請記住,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產品,更有責任、素養和價值。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有著深厚的讀報傳統。
  • 光明網啟用新域名全新改版
    本報北京4月13日電14日,光明網正式啟用我國國家頂級域名www.gmw.cn,與此同時,網站原來的www.gmw.com.cn、www.gmd.com.cn、www.gmdaily.com.cn 繼續保留,並能正常使用。
  • 咖啡的傳奇之旅-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充滿艱辛傳奇和豐富多彩的1500多年。公元525年,第一株咖啡樹在阿拉伯半島種植。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13世紀時,衣索比亞軍隊入侵葉門,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因為伊斯蘭教義禁止教徒飲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認為這種飲料刺激神經,違反教義,曾一度禁止。但埃及蘇丹認為咖啡不違反教義,因而解禁,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
  • 持續治理水生態 藍天碧水永相伴-南寧日報
    這樣的人水和諧的美景在南寧市各大河湖都能看到。   2017年以來,南寧市把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工作作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因2019年河湖治理成效明顯,2020年南寧市還獲得自治區2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  一河一長 實現四級河長湖長全覆蓋   漫步南湖畔,草長鶯飛,湖水清澈。每天都會到南湖散步的吳梅梅親眼見證了這裡的變化。「改造升級後的南湖越來越美了,水質變好了,湖心生態島吸引了不少鳥類棲息,夏天時荷花一開不少人都在湖中九曲橋拍照,太美了。」
  • 【經濟日報】中外科學家「會診」鹹海生態治理
    【經濟日報】中外科學家「會診」鹹海生態治理 2020-11-25 經濟日報 【字體:,來自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00多名科研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聚在一起,共同對鹹海生態問題進行「會診」。
  •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經濟增長、理論創新、學前教育、休閒農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拓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政社互動、政企互動、政民互動的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社會組織、企業、公眾多樣化、多渠道、多層次參與社會治理,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 天津日報|西青精武鎮提升治理水平 打造水系生態景觀 提升鎮域河道...
    天津日報|西青精武鎮提升治理水平 打造水系生態景觀 提升鎮域河道「顏值」 2020-08-30 12: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渤海治理攻堅戰即將打響:環渤海「1+12」城市成重點
    光明網訊(記者 張佳興)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已經國務院同意,將於近日由生態環境部、發改委、自然資源部三部門聯合印發。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其自然生態相對獨特,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和關鍵依託。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張載把自然萬物視為人類同伴的觀點,在當前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因素制約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對於遏制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環境保護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對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無疑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可以看出,張載的「民胞物與」是從「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宇宙論出發來論仁求仁的。    張載的「民胞物與」在儒家傳統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淵源。
  • 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何有效保持水土、建設生態農業?陝北地區的實踐經驗很有啟示意義。1997年6月,春雲同志帶領中央有關部門同志到陝西榆林地區和延安市調研。「春雲同志總結榆林和延安治理沙區和黃土高原的基本經驗,就是由毀林開荒、廣種薄收變為精種多收、退耕還林還草;由」以糧為綱「單一發展糧食生產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生態環境由單項治理變為綜合治理。於是撰寫了《關於陝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建議黨中央、國務院推廣陝北地區的經驗,並加大對陝西等黃土高原和沙區治理水土流失的支持力度。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大眾日報:萊陽科學治理五龍河流域生態,白鷺重回蜆河
    (《大眾日報》9月6日十一版)  8月31日,天剛蒙蒙亮,萊陽蜆河就迎來了一群許久未見的「老朋友」——白鷺。這一光景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攝影愛好者紛紛駐足欣賞。  白鷺重新「做客」蜆河,是蜆河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有力佐證。這背後則是萊陽市為改善全域生態環境而進行的五龍河流域汙染治理行動。
  • 馮韶慧赴河北廊坊安次區調研檢查水環境治理和生態補水工作
    馮韶慧在安次區調研檢查水環境治理和生態補水工作時強調強力推進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 更好滿足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5月19日下午,市委書記馮韶慧到安次區調研檢查水環境治理和生態補水工作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強力推進水環境治理,著力提升生態補水效益,全面恢復、保護和提升水生態環境,更好滿足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切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