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宗小寧
華東師範大學曾發布過上海大學生閱讀指數報告,報告顯示,84.3%的大學生將「手機閱讀」作為最主要的閱讀方式,而社交媒體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數字閱讀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學生社交閱讀平臺分別是微信,佔比68.8%;微博,佔比56.7%;知乎,佔比48.0%。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微信、微博等軟體佔據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手機閱讀似乎成為了他們主要的閱讀方式。
其實不止是大學生,上下班的地鐵、公交、排隊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拿著手機閱讀的人群。
現代人習慣於在手機上進行信息獲取、即時通訊和電子閱讀,甚至患上了「手機依賴症」,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一離開手機就沒有安全感,總是怕錯過別人的信息」。
手機的普及、網絡信息的泛濫降低了閱讀的門檻,每天手機屏幕上的幾百上千的小紅點讓人們深感焦慮。不少人覺得每天閱讀朋友圈裡的爆款文章、瀏覽一些新聞資訊就完成了一天的閱讀任務。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種不假思考、跳躍式的「淺閱讀」成為可行的一種實用主義方法——我知故我在。
仿佛我們點開的小紅點越多,我們的閱讀就越多,我們掌握的知識就越多。
但是,碎片化的閱讀還會直接隔斷人們對文字的深層次思考。
比如《論語》不完整地讀一遍,你怎麼會知道孔子原來是如此率真的一個人?《紅樓夢》不讀到終卷,如何理解「草蛇灰線、伏脈千裡」的匠心?《戰爭與和平》不啃到最後一頁,如何能理解這部俄國精神史詩的壯闊?
當然,淺閱讀自然有存在的意義,但是深度閱讀如果完全被快速閱讀所取代,那麼我們失去的可能也是思維層面的厚重,精神層面的廣博。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閱讀的本質是對一個人文化底蘊的積累,只有細讀、深讀、精讀,在閱讀中有所思考,才能真正吸取書本的養分:啟迪心靈、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就像向上攀登不會很輕鬆一樣,閱讀也不會淺嘗輒止就能達到目的。
「淺閱讀」如同快餐,或許可以飽腹,但營養未必充沛。「深閱讀」如同科學膳食,未必那麼可口,但卻能給一個人精神成長所必須的積澱。
也許,什麼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好久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書籤一夾就沒有然後了,閱讀的高峰是在初高中做練習題的時候,讀的最厚一本書卻是《5年高考3年模擬》。
如果是這樣,不妨拿起一本包裝不那麼討巧、散發著「距離感」的書,認真地啃下一頁吧。
一本公認有分量的書,必然幫助過很多人,相信你也能分享它的價值。
你覺得現代人習慣「淺閱讀」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在閱讀方面,你還有什麼困惑?可以在留言中向我們提問,光明日報將在近期邀請專家給大家解讀。
學霸請進:默寫覬覦、耄耋、饕餮、蹀躞
不用「高富帥」「白富美」,誇下別人試試?
「妻管嚴」也可能是家暴,有事也請找婦聯
名校畢業,工資是普通本科3倍,還是月薪2500?
靜悄悄的廣場舞,這樣的大媽見過沒?
72名研究生被清退,這波操作可怕嗎?
文字:宗小寧
圖片:視覺中國 網絡
朗誦:王茜
策劃:謝文 王斯敏 尚文超
責編:王子墨
編輯:邢妍妍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