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遭大行連續唱衰後股價腰斬的香港服裝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232.HK)在今天的中報內證實分析師指出產能受限壓迫毛利率的觀點。管理層指出人民幣隨著中美貿易戰加劇而大幅貶值將有助業務降低成本,部分抵銷短期的盈利不利因素,與此同時該集團也有後備方案應對貿易戰背景下美國客戶的相關要求。
在發布中期業績前,晶苑國際(2232.HK)周四以4.89港元收市,全天上升4.04%,結束了此前四日的跌勢。
管理層在財報中表示,中國產能受工人短缺日益嚴重的影響而未如預期般到位,也導致集團無法承接較高利潤的訂單,整體產能也未能達至最佳分配。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期望,空運貨單需求因而上升,加之直到5月人民幣仍持續升值,中國員工成本有所增長,晶苑國際的中期毛利率因此按年下跌了90個基點,跌至19.0%。
至於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財務長李景輝在在今天的業績發布會上認為影響將遍及整個服裝製造業,而他們與供應商「有默契」,相信對毛利率的影響可控。
晶苑國際表示已經升級SAP系統評估訂單利潤率,同時在選擇訂單時將優先考慮毛利率,預計下半年盈利可得益於此。另一方面,集團繼續致力分散產能風險,上半年中國產能貢獻從去年同期的41.6%大幅縮減至35.7%,銷售額為4.287億美元,非中國產能的比例則相應提高至接近65%。
本財年資本開支預算為1.5-1.8億美元,該集團將利用當中的大部分繼續投資境外項目——通過在越南和孟加拉分別增建四間和一間工廠擴充非中國產能,以達到未來4-5年內將總產能翻一倍的目標與落實遷至低成本國家的策略。晶苑國際執行長羅正亮透露,目前越南和孟加拉的在建工程預計會相繼在2019-2020年提供收入貢獻。
亞太地區已經在2017年取代美國成為晶苑國際的最大市場,後者在上半年對銷售總額37.3%的貢獻持平於去年同期。羅正亮指出他們的多國生產策略已降低了面對貿易戰的風險,加之產自中國的商品只有10%運往美國,而由於美國政府仍未把服裝列入關稅清單,現在美國客戶信心較強,暫未提出轉移產地的要求,再者,擁有48年歷史的該集團也有處理國際貿易摩擦的經驗。
截至6月30日的上半財年晶苑國際實現收入12.00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0.275億美元增加16.8%。對亞太地區和美國的銷售分別同比上漲25.7%和17.2%,歐洲則微跌0.8%。
休閒服、牛仔服、貼身內衣、毛衣和運動服及戶外服五大分部對集團銷售的貢獻與去年同期大致相若。其中只有貼身內衣分部因為中國高技術工人短缺而導致增長放緩至個位數,運動服及戶外服也受制於產能有限。
中期淨利潤從去年同期的6,914萬美元增加至7,050.3萬美元,增幅為2.0%。董事會建議派發每股4港仙的中期股息。
(來源:無時尚中文網 林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