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當馬雲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演示掃臉技術,為她從淘寶上買1948年漢諾瓦紀念郵票時,刷臉認證對大眾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
而現在,刷臉認證的應用已經無處不在了,解鎖手機、購物、考勤、取款……在2017年年末,我國第一張「刷臉身份證」也正式宣告誕生!
12月25日,廣州南沙警方籤發了全國第一張身份證網上憑證(簡稱「網證」),用戶通過名為「微警認證」的 APP 或「網證CTID」微信小程序進行註冊驗證成功後,就能讓躺在手機中的「網證」擁有與實體身份證一樣的功能,住酒店、寄快遞、坐飛機……揮揮手機刷個臉就可以證明「我是我」。眾多媒體感嘆這是「刷臉」技術最接地氣的一次應用。
這項認證複雜嗎?安全性怎樣?未來會有哪些使用場景?我們來一探究竟。
「網證」如何申請和使用?
「網證」的申請有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線上部分目前只在廣州進行試水,其他地區的居民只能通過線下申請方式,兩種方式預計在明年1月都會推向全國。
讓我們先來體驗一下線上的申請,可通過「微警認證」的 APP 或「網證CTID」微信小程序來進行註冊驗證。
1. 下載「微警認證」 APP或者「網證CTID」微信小程序
▲微信認證APP
▲「網證CTID」微信小程序
2.填寫資料,設置身份證認證碼
兩者的界面大意相同,需要在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後,再設置身份證認證碼,相當於為你的電子身份證設置密碼。
3.活體人像採集
通過自拍環節來進行面部識別,此時你的這張自拍會傳到公安系統的後臺,然後與你之前的身份證圖像進行比對(就是大家辦身份證照的那張),如果通過驗證,噹噹當~~~「刷臉身份證」出爐。
不過,線上的申請目前只能用在「輕量級」的場景,比如可以用在酒店、網吧、物流等身份認證環節。
線下申請雷鋒網目前還未體驗,根據廣州日報的報導,與線上申請只能獲得「黑白」電子身份證不同,線下則能獲得一個彩色的「升級版」身份證。它需要你在登陸 APP 或小程序申請的基礎上,親自去公安指定地點,通過掃描二維碼、設置身份證密碼(8位)、刷實體身份證後才能獲得。
【何處有這樣的終端設備,目前在APP 和小程序上還沒有提醒】
線下申請成功的這張升級版的「刷臉身份證」,能夠用在需要更加嚴格認證的場合,比如工商註冊登記。
如何使用?根據智東西介紹,以酒店入住登記為例,用戶需要用手機掃描公安局核發給酒店的二維碼,此時酒店收到「刷臉身份證」的信息(相當於原來把你的實體身份證放在一個設備上後,酒店的電腦中就會顯示你的信息),接著酒店前臺工作人員通過攝像頭掃一下用戶的臉,二者比對正確後,即可完成驗證。
與實體身份證驗證有何區別?安全嗎?
既然住酒店、坐飛機都要進行「刷臉」驗證,那用戶的相關信息會不會在認證過程中被洩露?
援引廣州日報中警方的回應,「網證」生成過程十分安全,不會留存任何信息,且「網證」信息與人臉、指紋、身份證晶片綁定,幾乎不可能被仿冒。「刷臉身份證」沒有存儲功能,它只具備認證功能,掃碼認證只是一個比對的過程,看不到出生年月和戶口地址等信息。
此外,從技術上來講,電子身份證的識別率更高,人眼識別比對的誤判率最高可達15%,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的系統的識別比對誤判率僅為0.0001%(百萬分之一),人臉的正常老化、毛髮眼鏡遮擋等問題都能被人工智慧系統正確判別,其實,我們坐飛機過安檢時已經在用人臉識別這項技術了。
據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長於銳透露,目前通過指紋特徵可以逆向偽造指紋圖像,而人臉是弱隱私特徵,「人臉就是給人看的「,與指紋相比,通過人臉逆向獲得個人圖像較難。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主任郭小波介紹,目前,「刷臉身份證」是首選的生物識別辦法,未來除了刷臉認證跟身份證密碼認證外,用戶還可以在這張網證內綁定指紋、聲紋等信息,更加全方位地證明「我是我」。
針對大家普遍關注手機丟失後的處理方式,警方回應只需第一時間在另外一臺手機上登錄即可。
「網證」未來將側重技術落地和業務應用
雷鋒網發現,此次在廣東南沙試水的「微信身份證」屬於「微警雲聯盟」,其屬於 OIDAA 旗下的子聯盟,以下是其官方介紹。
2017年11月17日,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牽頭下,中關村安信網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OIDAA)在北京成立。該聯盟旨在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根,以「網際網路+可信身份認證服務平臺」(CTID)為基礎,打造網絡身份認證生態產業鏈。
值得關注的是, OIDAA 聯盟旗下的組織所擁有的數據,基本上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此次發起「網證」的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外,OIDAA裡還包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中國銀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人保、中國平安、阿里巴巴、騰訊、聯想、浪潮、螞蟻金服等80餘家會員,覆蓋電子政務、金融、終端設備、晶片等多個領域。
在雷鋒網聯繫騰訊、螞蟻金服等公司時,他們也表示之前擁有的人臉識別、網絡支付等基礎技術已經運用於此次的「網證」中。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於銳在接受行動支付網的採訪時曾透露,目前網際網路+可信身份認證服務平臺認證數據量已接近3億,日認證次數超過 40 萬次,年認證次數超過 5000 萬。公安部將在2017年年內完成全國居民身份認證信息的數據匯集,在數據匯集完成之後,2018年將更多地側重於技術落地和業務應用。
參考來源:行動支付網,智東西,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