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陽光幹擾,墨子號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2020-12-25 網易科技

(原標題:「墨子號」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相關成果7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基於衛星平臺的量子通信是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墨子號」目前已經在國際上成功實現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然而由於陽光噪聲的影響,「墨子號」衛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單顆該類低軌道衛星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完成全球範圍內地面站點的覆蓋。

為了提高通信覆蓋率,一種可行的解決途徑是構建由多顆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蓋全球的實時量子通信網絡。為了構建量子星座,需要突破以下兩個技術難題:一是通信距離較遠導致的鏈路損耗較大,星座通信鏈路損耗典型值大於40—45分貝;二是隨著衛星軌道的升高,衛星被太陽光照射的概率增大。

為抑制白天陽光背景噪聲,潘建偉團隊從三個方面發展關鍵技術:陽光背景噪聲主要包括太陽光直射部分和經大氣分子散射部分,太陽光譜中1550納米波段光子成分較低,大氣散射對該波段散射也較小,利用這個特點採用1550納米波段光子開展實驗,優化光學系統,將噪聲降低超過一個數量級;發展頻率上轉換單光子探測技術,在保持單光子高效探測的同時,實現了光譜維度的窄帶濾波,降低噪聲約兩個數量級;發展自由空間光束單模光纖耦合技術,實現了高效耦合和空間維度的窄視場濾波,降低噪聲約兩個數量級。

研究小組在青海湖相距53公裡的兩點間完成了白天陽光背景下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實驗結果驗證了太陽光背景下開展星地、星間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侯維鋮_NT4124

相關焦點

  • 科技日曆| 3年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升空,突破與潛力備受...
    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墨子號」是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如今已經圓滿完成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並完成基於糾纏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洲際量子密鑰分發與視頻通話演示。
  • 中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墨子號」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光子組成了密鑰,墨子號就是向地面發射光子的衛星——一顆量子密鑰分發衛星。 這其實沒關係,兩邊一對發現密鑰失守,這條軍令大不了咱們不發了,請墨子號給咱們再發一個新密鑰吧,確認沒問題再傳遞信息。   就算有人能一直截獲光子,充其量也是掌握了保險箱的鑰匙而已——箱子裡可以什麼東西都沒有嘛。   上面是對太空量子加密通訊的一個非常粗淺的解釋,在專業人士看來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應該足夠讓你明白墨子號是幹什麼,怎麼幹的。
  •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這顆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墨子最早提出了光線沿直線傳播,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墨子是中國最早的邏輯體系的創始人,他的工作跟光學緊密相關,用這位古代先賢的名字給衛星命名,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與敬意。」
  • 央視: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最新建成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集成了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陳宇翱:它覆蓋的面積實際上是從北京到上海,實際上光纖總共是2000多公裡,另外我們通過衛星連到了烏魯木齊,那麼這個是橫跨了2600公裡,所以我們叫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超過2000公裡,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是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於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鑰分發乾線,於2017年8月底完成驗收。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號」
    新華社甘肅酒泉8月15日電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據了解,作為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首批科學衛星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在國際首次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空間尺度的量子隱形傳態等多項實驗。目前量子衛星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
  • 悟空、墨子號、慧眼……一批冉冉升起的「科學新星」
    來源: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官網「墨子號」量子密鑰分發示意圖中科院供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中國科學院供圖「墨子號」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升空。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墨子號」完成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 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收到「量子衛星信號」
    紅山網訊(記者 梁樂) 8月26日凌晨,距離地面500公裡的一束微光,在經過南山時被準確捕捉。這是量子通信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20餘天后,首次與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建立聯繫。   衛星與地面站建立了穩定的近十分鐘的量子星地通信鏈路,標誌著南山觀測站已經具備進行量子通信後續試驗的條件。
  • 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量子通信有兩種最典型的應用,分別是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是指利用量子態來加載信息,通過一定的協議在遙遠地點的通信雙方共享密鑰。量子力學基本原理保證了密鑰的不可竊聽,從而可在原理上實現無條件安全的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隱形傳態是指利用量子糾纏來直接傳輸微觀粒子的量子狀態(即量子信息),而不用傳輸這個微觀粒子本身。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長三角文博會探館: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在「掌心」
    站在距離顯示屏幕約2米遠的位置,升起左手抓住顯示屏中的移動的「墨子號」,用右手向左劃一下,顯示屏就會有動畫展示,接著開始介紹「墨子號」的內部構造等相關知識,「深度還原「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的功能特點,展現中國在世界量子通訊領域的偉大貢獻。
  • 谷歌宣稱量子霸權已經實現,中國量子計算走在世界前列,比肩美國
    傳統電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隨著比特位的增加呈線性增長,而每增加一個量子比特位,則有可能使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加倍(呈指數增長)。但在實際情況下,量子比特會受到外界環境的作用與影響,從而產生量子糾纏。量子相干性極易受到量子糾纏的幹擾,導致量子相干性降低,也就是所謂的消相干現象。
  • 2020年量子技術有哪些進展?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3。墨子號衛星  6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在「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並產生密鑰。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由此,中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而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中國分別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預示著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量子通訊原理到底是什麼詳細資料分析
    另一種應用最廣、發展勢頭正猛的是間接通信方案,也稱為量子密鑰分發方案。它有兩個信道:一個是經典信道,使用普通的有線或無線方法發送密文;另一個是量子信道,專門用於產生密鑰。每發送一次信息,通信雙方都要重新生成新的密鑰,即每次加密的密鑰都不一樣,實現了報文發送的「一次一密」,並且在密鑰發送的過程中還可以檢測有無偵聽者,所以它可以在原理上實現絕對安全可靠的通信。
  • 九章問世,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對美國的反超
    我國正在進行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這是繼墨子號量子衛星、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之後,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又一次大手筆投入,涉及到的國家長期投入將達到千億元,一期工程預計在 2020 年底可竣工。近年來潘建偉及其團隊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接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後續或將成為中國在諾貝爾獎方面有力的爭奪者。
  • 美國計劃2億美元投資量子信息技術 瞄準「墨子號」
    「這種水平的資金將使我們能夠開始為複雜、實用和高影響力的量子網絡奠定基礎,意義極其重大。」 芝加哥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大衛·奧沙龍(David Awschalom)教授表示。中國已經實現了在某些城市之間進行量子加密的早期應用,但要建立完全覆蓋整個國家的量子網絡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 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圖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合成照片)。  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製性從原理上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再結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就可以實現信息的不可破解,從而確保了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認證等技術手段的無條件安全。  不過,要在現實條件下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並非聽起來那麼簡單。量子信號因為不能被複製,所以不能被放大,信號會隨著傳輸距離的拉長,變得越來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