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一個尺寸的蛋糕,不同的店咋還不一樣大?」母親節要來了,小劉準備給媽媽訂一個蛋糕,可沒想到,五花八門的蛋糕計量方法把小劉徹底搞暈了。
文/圖 記者 徐傑 實習生 龐紅燕 鄭芷南
A
一條街上三家蛋糕店
計量方法都不同
在山師東路與和平路路口有三家緊鄰的蛋糕店,但就是這三家蛋糕店的計量方式竟然全不同。在最北側的一家蛋糕店,蛋糕標籤上寫的計量單位是「寸」,中間一家蛋糕店標註的計量單位則變成了「克」,到了最南邊一家芝士蛋糕店,計量單位則變成了「英寸」。
在最南側的這家芝士蛋糕店的櫥窗裡,記者發現同樣標明「8寸」的蛋糕,奶油和巧克力兩種口味的蛋糕竟然還不一樣大小。「來什麼胚子做什麼蛋糕。」店員告訴記者,他們都是按照蛋糕胚子做蛋糕,蛋糕的計量標準都是自己老闆規定的,至於該用什麼單位計量,他們也不清楚。
B
「英寸」冒充「寸」
蛋糕無形中被縮水近30%
在泉城路一家蛋糕店,記者看到櫥窗裡標註「8寸」的生日蛋糕,到了宣傳畫冊上卻變成了「8英寸」,按照「1英寸」等於「0.762寸」的換算標準,一個8寸蛋糕無形之中就縮水了近30%。
在文化東路上一家知名蛋糕連鎖店,店員告訴記者,該店「11寸」的蛋糕直徑為「28釐米」,而按照「1寸」等於「3.3釐米」的換算標準,一個「11寸」的蛋糕直徑至少為36釐米,無形中蛋糕又小了一大圈。
記者調查中發現,多數消費者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中間的偷梁換柱,也很少在意蛋糕到底用「寸」還是「英寸」,有的消費者購買蛋糕後發現尺寸有出入,才找到商家理論,可往往得到的答覆都是「所有蛋糕的『寸』都是『英寸』,這是習慣用法。」
C
一個標籤3個標準
到底該信哪一個?
在泉城廣場附近一家名為「Ole」的超市內,蛋糕是用「磅」標註的,店員稱他們製作的蛋糕一磅相當於六寸,兩磅相當於八寸。一磅約等於453克,兩磅約等於906克,這兩個蛋糕雖說是只差了兩寸,重量卻差了一倍。
而和平路一家DIY蛋糕店標註的計量方法,更讓許多消費者摸不著頭腦,一張小小的卡片上,竟然標註了三種計量單位,分別為「磅」「英寸」和「釐米」。在這家蛋糕店,「1磅」「6英寸」「15.2釐米」都是形容同一款蛋糕的大小,店主告訴記者,消費者購買時主要依據「英寸」,「磅」是DIY蛋糕的收費標準,而「釐米」僅僅是供消費者參考的一個標準。但隨後該店員又告訴記者,雖然該店的DIY蛋糕按照「磅」收費,但是蛋糕是不稱重的,也就是說,雖然有三個計量方法,但每一個都是一個參考,「都是個約數,肯定只多不少。」
D
蛋糕店不稱重
重量標識形同虛設
記者採訪中,許多蛋糕店雖然標註了蛋糕的重量,卻直言不諱,「我們不按重量賣,也不提供稱重服務。」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和平路一家名叫「only cake」的蛋糕店,該蛋糕店標註的蛋糕價格都以重量單位「磅」為標準,以一款奶油蛋糕為例,1磅的價格為69元,2磅的價格為118元,但當記者詢問是否可以稱重時,該店的老闆卻表示,他們不提供稱重服務,只能承諾,「實際重量肯定比標的要重。」許多以重量為計量單位的蛋糕店都承諾「只多不少」,恒隆廣場附近一家「愛茜茜裡」店內的一款8寸冰淇淋蛋糕就直接標註了「>1200g」。
記者調查中發現,某著名蛋糕店早在一個月前,就將原本以寸為計量標準的做法,改為了現在以重量為標準。昨天中午,記者來到該蛋糕店山師分店,在生日蛋糕價目表上,原本標明尺寸的地方已經被膠帶蓋住,取而代之的是蛋糕的重量,一位店員告訴記者,標註「500g」的蛋糕就是原來的「8寸」蛋糕。昨天下午,記者採訪到該蛋糕店洪家樓店的一位店員,該店員告訴記者,按照重量比按照尺寸更標準,但是店裡沒有那麼大的秤供消費者稱重,只能保證一定「夠秤」。
「重量只是我們做蛋糕時候的一個參考,顧客都是按照寸買。」一家冰淇淋蛋糕店的店員告訴記者,雖然蛋糕標註了重量,但在展示時,他們往往還會標明尺寸,供顧客參考。
「英寸就是寸?」「8寸就是8釐米?」
多數蛋糕店員不知「一寸有多長」
記者走訪中發現,即便是蛋糕店的工作人員,對自己售賣的蛋糕究竟是多大尺寸,標籤上標註的一寸具體有多長,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這個寸是指的英寸嗎?還是我們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寸』」,在一家名為「麵包新語」的國外知名連鎖麵包坊,記者向店員詢問,得到的回答竟是:「我也不知道,應該是英寸吧,反正就是這麼大。」店員指指柜子裡擺放的蛋糕樣品。記者隨後又問道,「這個方形的八寸蛋糕,指的是橫的還是對角的長度啊?」店員的回答依然是「這個我也不知道。」
在山師東路的一家個體蛋糕店中,記者向店主詢問,蛋糕計量尺寸中的「寸」究竟有多長呢,店主伸出手比劃了一下,指著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說,「就是這麼長,差不多了。」百米之隔的另一家店,也無法說清8寸的蛋糕是多大,只是告訴記者,「多大模子做多大蛋糕。」在相距不遠的名為「皇品糕點」的蛋糕店,當記者問到「8寸有多大時」,店員的回答是:「八寸就是八釐米唄。」
在記者走訪的十多家蛋糕店中,只有一家位於濼源大街附近的蛋糕店的店員準確地給出了數據,店員指著一個標註著「8寸」的蛋糕告訴記者,「我們這裡的蛋糕,8寸等於20.5釐米。」毫無疑問,這裡的「寸」其實指的是「英寸」。
法律規定要用重量或體積
——蛋糕到底該用什麼計量?
根據《計量法》,不管是「寸」還是「英寸」都不在法定的計量單位之內,蛋糕究竟要用什麼單位計量?事實上,已經實施的國家強制性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對此早有了明確規定。標準規定了液態食品、固態食品、半固態或粘性食品,要用能直接體現質量或體積的升、毫升、克、千克進行標註。
「蛋糕是立體的,應該按照體積和質量賣。」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否則一個8寸的蛋糕做得薄一點,很可能就比6寸的還少。」但對於更多市民,按照尺寸買蛋糕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買蛋糕都習慣了按尺寸,更直觀,雖然說有的店按重量,但也不會真給我們放到秤上去稱。」一位打算訂蛋糕的顧客這樣說。「要是為了增加重量給我們多放胚子,少塗奶油怎麼辦?」顧客這樣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按尺寸賣蛋糕涉嫌違法
「按照尺寸賣蛋糕已經涉嫌違法。」山東平正大律師事務所律師趙金一告訴記者,「寸」、「英寸」、「磅」甚至「斤」,都不是《計量法》規定的標準計量單位。趙金一律師告訴記者,蛋糕計量單位混亂威脅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標準不統一,商家就有藉口缺斤少兩。」
對於許多商家所說的「行業潛規則」,趙金一律師舉例指出,早些年中藥的計量單位也不是「克」,但是在相關部門的整改下,慢慢統一成了「克」。而蛋糕計量單位的統一,需要工商、計量、質檢等多部門的聯合整治。對於不及時整改的蛋糕店應給予警告,對於嚴重者應給予行政處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