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41,閱讀約2分鐘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恨惡如仇,與他從小受苦受難有關。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洪武年間的官員們在官位上擔驚受怕,薪水很低。
他對官員要求嚴格,卻對百姓充滿尊重。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當沿海地區遭到倭寇的侵略時,朱元璋並沒有太多還擊。相反,他將日本列為絕不會進攻的國家之一。為什麼?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有過很長的蜜月期,如漢唐時期。也有過不相容的時期,如元朝兩徵日本。如果說朱元璋吸取了元朝兩次侵略日本的教訓,放棄進攻日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洪武年間,倭寇長期騷擾大明東南沿海。同時,朱元璋的駐日使節也殺了幾個。如前所述,朱元璋嫉惡如仇。即使犯了大明之罪,也能殺死大明的使者。朱元璋能咽下這口氣嗎?
歷史告訴我們,朱元璋真的吞下了這個妖氣。面對倭寇多次騷擾明朝,朱元璋派使臣要求日本回應,「驕橫自大,殘害鄰裡,偷竊百姓。神假手於人,禍患終有一天。臣奉至尊之命,動文與君。君若不審巨微,作井底之蛙,鏡中望天,自以為大,豈無疑源?」。
日本也不甘示弱,對朱元璋的指責也是這樣回答的,「乾坤浩蕩,非一主獨大,宇宙闊泛,諸州分治」。蓋天下者為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我生活在一個遠為弱小的日本國家,一個只有不到60個城市,不到3000個政府區的小國。我還是很滿意。陛下是中華之主,萬乘之王。他擁有數千個城市和數百萬個政府區域。他仍然心存不足,常常意味著滅亡。「。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看到日本的回信,「天子的表,大怒」。當時,李文忠曾建議日本去日本報仇。朱元璋深思熟慮後拒絕了他的請求。至於原因,《明史》的記載也很簡單,只有10個字:「終學蒙古,不增兵。」
但事變後,朱元璋改變了原來的對日策略,加強了對沿海地區的保護,終於利用日本支持胡惟庸叛亂的機會。於洪武徹底斷絕與日本交往20年,並將日本列為「無朝廷國家」。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皇明祖訓》,《明史日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